分享

中风言语不清,这事儿难不倒宋朝人!古方一张,陈疴立起

 中医药拾掇 2017-08-16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和您说上一病,这就是中风之后不能说话的问题。

说起来,中风可是当代人面对的最大健康难题之一。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受高血压多发的困扰,中风患者可谓多矣。而在中风之后,又有相当一部分人舌强、语言出现障碍,不能说话。这对患者和家属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那么,中风患者能不能像往常一样说话呢?在祖国传统医学看来,这样的诉求是有希望的满足的。

闲言少叙,一张好方告诉你——

制半夏9克,陈皮9克,枳实9克,茯苓12克,制南星6克,人参6克,菖蒲6克,竹茹6克,甘草3克。将这些药物加生姜3片来煎煮服用,每日一剂,日服两次。七剂为一个疗程。

列位看官,话说这中风患者不能说话,在中医看来有一个形象的病因解释,这就是痰迷心窍。也就是说,痰浊内阻,导致中风,同时蒙蔽心窍,令语言不能出,舌强不能言。对于这类患者来说,痰就是语言恢复正常的最大障碍。能化痰,就能开窍。能开窍,就有说话的可能。

上面这张方,实际上就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列位看官,此方化自宋代严用和的《重订严氏济生方》,原名叫做化痰汤。医史记载,此方在宋代医家手中十分流行,备受重视。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补气益脾、豁痰开窍。

它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让中风病人开口说话的呢?

列位看官,面对痰邪,我们首先派出一哨人马与之鏖战。这就是半夏、陈皮和南星。这半夏,性味辛,温,本有毒性。制半夏的毒性大大减弱,一般情况下可以放心应用。半夏入脾、胃、肺经,功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那陈皮,性味苦、辛,温,入肺、脾经,功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那南星,又被称作天南星,性味苦、辛,温,入肺、肝、脾经,功在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应该说,这三味药都是化痰的能手,经常出现在各类化痰的方剂中。列位看官应该对它们不算陌生了。

接下来,我们看到了枳实和竹茹两味药。话说那枳实,性味苦、辛、酸,温,入脾、胃经,功在破气消积,化痰散痞。它在化痰之余,还能宽胸行气。这是化解痰湿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痰瘀日久容易化热,我们的竹茹性味甘,微寒,入肺、胃经,能清热化痰恰好可以满足清热的功效。说起来,这枳实和竹茹都有化痰的功效。只不过前者重行气,后者重清热,两者配合半夏、陈皮和南星,将业已生成的痰邪彻底化解。

不过,化痰只能治标。真正的根源问题,在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成痰。所以,我们用人参和茯苓。人参能健脾益气,茯苓可以健脾利湿,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的脾胃阳气可以得到有效提升,杜绝痰湿内积的根源。

最后,当一切都准备妥当了,我们排出一支奇兵来开窍。窍打开了,话才能说出来。这支奇兵,就是我们的菖蒲。它又名石菖蒲,性味辛、苦,温,入心、胃经。它的主要功用,就是开窍豁痰,醒神益智。《重庆堂随笔》就说:“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清解药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滋养药用之,借以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可见,在治疗神志昏蒙的时候,石菖蒲是经常被用到的。《本经逢原》里明确指出,它可以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总取辛温利窍之力”。所以,前面化痰健脾的基础上,我们用一味菖蒲,就仿佛穿透痰蒙心窍的这股屏障一般,令患者的状态得到根本扭转。既如此,病情岂能没有好转?

由此可见,对于中风之后不能说话的问题,我们祖国传统医学是有着较为明确和成型的治疗思想和方法的。它们很多就躺在古籍之中,等待我们挖掘和应用。上述方剂,作为基础方,不能适合所有人。列位看官如果想应用,不防请中医师辩证指导,随症加减,以求最佳之疗效。

全文完。不知道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