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为治疗痞证而设立,其中,大黄黄连泻心汤由纯系苦寒之大黄、黄连组成,用于热痞;附子泻心汤是在大黄黄连泻心汤基础上加黄芩、附子而成,主治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兼见阳虚;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组成,用于寒热错杂痞;生姜泻心汤是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生姜而成,用于寒热错杂兼有水气之痞证;甘草泻心汤是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减人参再加大甘草用量而成,用于寒热错杂兼有气虚之痞证。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床使用张仲景方剂时忠于原意,重视抓住,主证主药,其他增损由人,故能兼顾其原方的原则,不失其灵活性。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泻心汤(法)案例共有22 例,其中,肿胀门1 例、痞门3 例、呕吐门4 例、吐蛔门1 例、暑门1 例、湿门1例、噎膈反胃门1 例,疟门8 例、痢门1 例、胃脘痛门1 例。具体应用情况如下。 1 热邪里结升降失调 某案:舌赤,浊呕,不寐不饥,阳邪上扰,治以苦辛,进泻心法。黄芩、黄连、炒半夏、枳实、姜汁。 某案:脉不清,神烦倦,中痞恶心,乃热邪里结,进泻心法。炒半夏、黄芩、黄连、干姜、枳实、杏仁。 中医:《临证指南医案》 以上两个泻心法案例,叶天士将其归为热邪里结,并宗仲景泻心汤证邪陷热结,气机升降失职,寒热互结的病机特点,针对患者舌赤、浊呕、神烦倦、中痞恶心等症,用仲景之泻心法。即以仲景泻心汤中半夏下气开结,干姜辛散痞结,黄芩、黄连苦降泄热,辛开苦降,减去仲景泻心汤中人参、炙甘草、大枣等甘补之品,且加入枳实、杏仁苦泄降气,行气消痞,体现了叶天士半夏、黄芩、黄连、干姜、枳实、杏仁等苦寒与辛温相配,以达辛开通阳,苦降泻浊的治疗目的。其泻心法的应用,正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独阳上逆而呕,独阴下走而肠鸣,……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对张仲景经旨阐述。 下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用“仲景泻心汤”二:热邪内陷正虚邪留 韩顺平,马啸,王富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