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冯野王一生不得位居三公之谜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7-08-17

冯野王,字君卿,上党人,品行好,能力强,其父祖辈冯亭、冯去疾、冯劫、冯奉世都是各自所在时代的名将,妹妹为汉元帝的昭仪。


上述简历表明,冯野王不仅是将门之后,还是皇亲国戚。按道理,有这样显赫的家世背景,加之个人德才不缺,冯野王在官场上应该官运亨通、平步青云才是。但我们看到,冯野王一生历任中庶子、当阳县令、砾阳县令、夏阳县令、陇西太守、左冯翊、大鸿胪、琅邪太守,官运并不顺利,终其一生,最接近权力中心的也只是当到相当于外交部长的大鸿胪而已。

实际上,冯野王曾有两次十分接近位居三公(丞相、太尉/大将军、御史大夫)的机会,最后都因为朝廷权力争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错过了机会。

第一次发生在竟宁元年(前33年)御史大夫李延寿去世之后。李延寿去世,御史大夫一职出现空缺,许多官员都推荐时任大鸿胪的冯野王继任。而汉元帝命尚书在二千石官员中遴选,冯野王也以品行好,能力强被评为第一。看起来,冯野王几乎是御史大夫的不二人选了。


当时,石显深受汉元帝宠信,所以,汉元帝就此事询问石显的意见。石显说;“九卿中,没有比冯野王更恰当的人选。然而冯野王是冯昭仪的亲哥,我恐怕后世评论起来,必然认为陛下越过许多贤能,对后宫亲属徇私而任命为三公。”

就因为石显这一句话,结果汉元帝提拔少傅张谭当御史大夫,冯野王失去了担任御史大夫的机会。那么,石显为何要反对冯野王担任御史大夫呢?

石显对汉元帝所说的理由自然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他反对冯野王当御史大夫的真正原因是冯野王的弟弟冯逡与自己有隙。

石显任中书令,大权独揽,怕受到其他大臣的攻击,于是便想去结交、拉拢那些皇亲国戚。他看到冯奉世父子都当公卿,名声显著,女儿又是汉元帝后宫的昭仪,存心要亲近冯家,于是便向汉元帝推荐冯逡,说:“冯昭仪的哥哥谒者冯逡,品格美好,行为端正,应该侍奉左右。”


汉元帝听取石显的建议,召见冯逡,打算任命他当侍中。不料冯逡在见到汉元帝之后,却极力抨击石显专擅权力。汉元帝因此大怒,让冯逡仍然回去当郎官。

后来,石显也知道了冯逡在汉元帝面前抨击自己的事情,从此便与冯家结下了仇怨。等到汉元帝就任命冯野王为御史大夫一事询问石显的意见时,石显加以反对,也就顺理成章了。

冯野王第二次接近位列三公的机会,出现在汉成帝阳朔元年(前24年)。当时,王凤专权,连他的族人王章都看不下去了,于是便暗中给汉成帝写奏书,分析王凤专权的种种迹象,建议汉成帝不可让王凤长期主持国事,应让他退官回到府第,另选忠诚贤能的人代替他!


对于王凤专权,王商被罢黜,定陶王被遣送归国等事,汉成帝心里也一直郁愤不平,颇为不满,此时听了王章的话,有所感触而醒悟,打算采纳他的建议,便问王章,何人可以替代王凤的职位?

王章于是把当时在琅邪郡任太守的冯野王推荐给汉成帝,说冯野王忠诚正直,又富于谋略,可以替代王凤。而汉成帝对冯野王的声名也素有耳闻,便同意了。

可惜的是,汉成帝与王章密谋以冯野王替代王凤的事,被太后王政君堂弟的儿子、侍中王音窃听了,并全部报告给王凤。

王凤听了甚为忧虑恐惧,听从杜钦的计谋,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大打亲情牌,假装搬出大将军府,回到原来的侯府,并上书请求辞职退休,措词十分哀痛。


太后王政君闻讯,痛哭流泪,不肯进食,逼得汉成帝不得不让步,下诏让王凤继续任职。汉成帝因为一时妇人之仁,错过扳倒权臣王凤、扭转乾坤的时机,也让冯野王受到了池鱼之灾。

王凤复行视事,马上指使相关人员弹劾王章。王章最终死在狱中,妻子儿女被流放到合浦。同时,王凤又暗示御史中丞弹劾冯野王说:“冯野王被皇上赐准带职养病,却私自趁便拿着虎符越过郡界回家,犯了奉诏不敬之罪。”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冯野王正在生病,假期满后,病却还未好转,汉成帝于是批准他带职养病。后来,冯野王与妻子回故乡杜陵就医,这就被说成是“私自趁便拿着虎符越过郡界回家,犯了奉诏不敬之罪”。


在西汉,官秩为二千石的官员得了病,被批准带职养病而就此回家是有前例的,而且,法令中也没有不许离郡的条文。现在,王凤不顾法令和前例,以不敬的法条弹劾冯野王,显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真可谓是“莫须有”了。

所以,连王凤的“心腹”杜钦也上书劝王凤不能这么做,但王凤不听,最终还是罢免了冯野王的官职。冯野王被免职,数年后死于家中。

冯野王生不逢时,汉元帝不能慧眼识英才,汉成帝又软弱无能,致使冯野王前受石显排挤,后受王凤陷害,空具德才而不见重用,徒呼奈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