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功的筑基功— 晃海晃海的要领: 坐在椅子上, 上身不动, 两脚平着地, 与肩同宽。身体各部放松。以“ 海底轮” ( 相当于会阴) 为轴心划圆圈, 就叫晃海。晃海亦可在盘坐时进行。划圆圈, 可慢可快, 可大可小。不是故意晃腰, 做腰部运动, 而是晃气。要什么都不想。其实晃海也是划金刚圈, 它式, 托天式, 合掌式, 运掌式, 开门式, 运禅式。预备式①两脚分开站立, 与肩同宽, 脚趾略抓地, 膝微屈。②心平气和, 排除杂念, 安祥站立, 自然呼吸。③全身各部位都要放松。④两眼皮似垂帘, 微闭眼, 面带微笑。⑤ 两肩、肘、臂自然下垂, 手指自然松开, 手心向后, 两大拇指对着裤缝中线。⑥ 在整个练功过程中, 观想自己站在太空之中, 飘飘欲仙, 全身都在吸取太空中的五彩灵气。⑦全身微微晃动, 上下起伏, 身体各部分都在划小圆圈, 十分舒适自得。动作姿势见附图1 。起式① 动功的起式, 每次都要开肩。开肩是指两手心要外翻向前方, 两肩膀头要微徽向前张开, 再向后缩, 胸部要舒展开来。②先在原地划出大、中、小三个金刚圈。金刚圈的划法是: 将两手臂用转圈划弧从腰际伸向身后, 手心向上, 再采气划弧到身前, 两手背要相对, 再翻掌搂气, 手心向内, 向三轮灌气。然后慢慢将两手从胯间边转边落, 徐徐收回放下, 两大拇指顺裤缝中线下移, 两臂自然垂直。③ 打大圈时, 两手在身前要举到与眉间轮同高。④ 打中圈时, 两手在身前要举到与心轮同高。⑤打小圈时, 两手在身前要举到与脐轮同高。动作姿势见附图2 一8。起式动作的作用, 是将采来的精气, 向眉间轮、心轮、脐轮灌人。每个动作, 要如蛇行蛹动, 蠕摄迁延, 如婴儿柔若无骨, 切忌僵硬。要空、松、自然, 以腰为轴转动, 带动脊柱节节旋转, 做环形运动, 成为晃动、拧动、转动、蛹动、姗动, 圈中套圈的混合运动, 做到一动全身无不动, 进而为自身从有为达到半无为, 最后达到无为境界。圈1 圈2 使我们迅速进人空境。晃海, 应在老师声法的导引下进行。声法中反覆不断的“ 嗡、阿、吽” 特音, 使你身体结构逐步有序化, 并有助于三脉七轮的打通。个别经络比较敏感的学员, 或患有某种疾病的学员, 在晃海时就可能发生触动。可能坐在椅子上, 甚至站起来做一些动作, 或发出某种声音等等。此时, 应稍用一点意念加以控制。因为此时发动稍早一点, 最好在站金刚禅形桩时再发动。这时人的大脑处在一种十分安静的状态, 空空洞洞, 又象在大海中一摇一晃。当身体上半身划向侧面时, 就有一种如堕人空中的感觉, 好象人从高空云端掉下来, 混混沌沌, 逐渐进人空境。似有意, 又无意, 渐渐晃海就变成一种本能的、下意识的、忘我的状态。慢慢由大晃到小晃, 到极小极小的晃小圈, 极慢极慢地晃, 到身体表面不动的内晃, 甚至不晃, 而进人空境!晃海就是晃气, 晃是为了达到不晃, 不晃就进人了空境。二、陀罗尼功动作陀罗尼动功包括: 预备式, 起 《中国气功科学》· 1999· 2 27 (3)第一节动作———托天式(又名穿袈裟) ①开肩, 两手臂从体后两侧慢慢升起。②左右对称, 打七个圈,好象在身体两侧,划水如轮,如做蝴蝶式游泳动作,要一个高过一个。③划第五个圈时, 要与头同高; 划第六个圈时, 要高过头部;划第七个圈时,要在顶轮上约两拳处。④掌心向上如托天, 然后渐渐翻掌, 两大拇指向上, 其余八指, 对着头顶, 向左、右脉灌气, 再平划金刚圈。在头部两手距离与眼同宽。⑤两手从头前、体前, 徐徐划圈下降,两手与两乳同宽,用八指向心轮划金刚圈;再徐徐划圈下降至脐轮, 在脐轮划金刚圈。⑥两手中指相对, 不相接按掌, 将病浊之气, 沿两腿,经脚心(涌泉) 排入地下无限深处(地根)。⑦提掌, 两手向外, 掌心向内, 对着脐轮灌气, 再掌心向上。⑧两掌渐渐收回至带脉, 两大拇指沿裤缝中线渐渐下移,还原。本节动作的作用, 七个圈层层搂气, 灌入各轮;由脊柱带动全身运动,对脏腑进行自我按摩;用八指对着本体是为了疏通左右二脉, 将用拇指接来的天气营养全身, 病浊之气排入地根;随手势上下开合, 通天阳,接地阴,调理三焦。(4)第二节动作———合掌式(又名敬佛式) ①开肩, 两手臂从体后两侧, 慢慢升起。(较托天式要小, 不要求掌心向外, 再翻向上)。②左右对称打七个圈, 要一个比一个高, 渐渐运动到头顶。③划第五个圈时,要与头同高; 划第六个圈时, 要高过头部;划第七个圈时, 在顶轮上, 两手背相靠, 手指向上, 渐渐合掌, 将五彩之气, 合于掌心;大拇指微微轻抵顶轮(百会)划金刚圈, 向顶轮灌气, 合掌下移时, 一直划小圆圈。④将合有五色彩气的双掌, 徐徐下落到心轮处, 划金刚圈。⑤继续向下移, 降至脐轮处, 划金刚圈。⑥两掌中指相接,下按, 导通中脉,气贯中指,将病浊之气,沿两腿、脚心排入地下无限深处(地根)。⑦提掌, 吸取地根之气, 两手向外再向内, 朝脐轮灌气;再两掌渐渐收回带脉处, 两大拇指沿裤缝渐渐下移, 还原。本节动作的作用, 用七个圈层层搂气, 向各轮灌气;捧五彩之气从顶轮灌入, 以打通中脉;下移划金刚圈,使集中于中脉的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得到疏通, 全身得到营养, 并排除病浊之气。七轮皆通, 可治多种疾病。(5)第三节动作———运掌式(又名拂袖式)· 第一次· ①开肩, 两手同时从体侧渐渐抬起, 转至身后, 再向身前打一个大圈, 右掌心对着脐轮, 左掌心对着心轮。②身体以腰为轴, 向右侧做旋转式的运动, 转至极限处, 改向左转, 做出一面划圈, 一面旋转的运动。③身体向左转的同时, 右手徐徐上升, 当身体转至正前方时,两手中指相对, 与心轮同高。④再继续向左转, 同时左掌心渐渐外翻, 当转至极限时, 改向右侧一面划圈, 一面做旋转式运动,同时左掌心渐渐内翻, 当身体转至正前方时, 两手中指相对。⑤再继续向右转, 同时右掌心渐渐外翻, 当转至极限时, 改向左侧做旋转式的运动, 同时右掌心渐渐内翻。⑥当身体转至正前方时, 左手徐徐沿孤线下降至右胯。⑦再沿右体侧经右腋下, 渐渐升至右太阳穴,同时, 身体向右侧做旋转式运动。⑧当身体转至极限时, 改向左侧做旋转式运动, 左手同时沿右眉毛移至印堂, (眉间轮)再移至左眉毛、左太阳穴处。⑨当向左侧转至不能再转时, 再向右转, 左手指同时按原路线返回到右太阳穴。然后, 左手渐渐落至右肩, 沿右手臂徐徐下降至右手背。⑩双手向下按掌, 再提掌, 然后, 再翻掌, 两掌同时收至带脉, 两手大拇指沿裤缝中线渐渐下移, 还原。·第二次· 开肩打圈之后, 左掌心对着脐轮, 右掌心对着心轮。动作与第一次相同, 唯左、右手互换, 运动方向相反。本节动作的作用, 通过两掌护心, 脐二轮, 劳宫翻转外排内收, 阴平阳秘, 进行整体和综合性的修练; 加速步入气功态,心息寂然宁静,气血鼓荡能闻;用以打通三脉以外的诸气脉, 有可能闻到香味, 并可治疗头部和上体的多种疾病。④练动功是在松、静、空的条件陀罗尼动功︵之二︶ ★林淑华藏密金刚禅佛家气功, 用金刚禅形的动作把人体与大宇宙紧密沟通。陀罗尼的运动, 可以对自身施放外气, 自我反馈, 自我营养,提高气功的境界,排除外来的干扰。⑤整个动作从始至终都要以腰为轴,带动脊柱和颈椎运动,从而同时调动体内各个脏器的运动。⑥所有动作都要做到“轻、柔、缓、圆” ,柔若无骨,圆融自如。初练时动作不熟练, 姿态容易形成直线状,全身也容易紧张,但锻炼一阶段之后,动作熟练加上内气的运行, 姿态自然会出现“轻、柔、缓、圆” , 不要刻意追求,一切顺其自然。练的好, 可以形成浑身上下无处动作不是圆圈, 周身都是金刚禅形。所有动作最后要做到渐趋精微。⑦配合动作要观想将大宇宙的无数无量的五彩之气, 收到本体, 为我所取、为我所用。同时将一切浊气、病气、不好之气沿两腿经涌泉穴排至无限深的地心处。⑧要按照各节的要点, 仔细体察身体内各部分的气感。练功境界提高后, 能明显地感受到内气循经络流布,妙觉无穷。(6)第四节动作———开门式(又名开殿门) ①开肩, 打小、中、大三个金刚圈。②第一个圈, 两手从体后升起, 往身前划圈,两手掌相交,与脐轮同高,渐渐收回。③再打一个中圈, 两手掌相交, 与心轮同高,渐渐收回。④再打一个大圈, 两手掌相交, 与眉间轮同高, 左掌在内, 右掌在外,掌心相叠。⑤渐渐外翻, 再两手向两侧渐渐拉开。⑥徐徐下落至身体两侧, 掌心向上, 两膝微屈, 捧五彩之气, 渐渐抬过眉间轮,灌入三脉,直至脐轮。⑦手指向本休渐渐下移至心轮, 再向体前慢慢伸出, 掌心向下。⑧翻掌,收回到心轮,再打一个大圈, 两手交叠, 掌心向内, 与眉间轮同高,渐渐收回。⑨再打一个中圈, 掌心向内, 两手交叠, 与心轮同高,渐渐收回。⑩再打一个小圈,掌心向内, 两手交叠, 与脐轮同高。 1两掌渐渐收至带脉处, 两手大拇指沿裤缝中线渐渐下移, 还原。本节动作的作用, 利用脊柱的运动带动脏腑, 使其动静相兼、阴阳交替;同时通过观想、手势采天地精气灌入三脉七轮及髓脑, 从而生慧与开发功能。(7)第五节动作———运禅式(又名运禅功) ①两膝微曲下蹲, 两臂渐渐前伸, 掌心向上, 双手捧气, 渐渐抬至顶轮, 向三脉下灌。②然后, 两手徐徐下降至心轮, 指尖向内, 再向体前慢慢伸出, 掌心向下。③翻掌, 掌心向上渐渐收回至心轮。④然后, 打一个中圈, 两手指类对着心轮, 掌心向下。⑤翻掌, 接着再打一个中圈, 双手指尖对着心轮, 掌心下向。⑥再翻掌, 接着打一个小圈, 双手指尖对着脐轮(掌心向下) ⑦然后, 双手向体前两侧渐渐分开, 当分至与肩同高时, 掌心向后, 接着双手旋转, 经腋下掏出, 变掌心向上, 再向两侧斜上方平托, 形成托天式。⑧双手向体前慢慢收回, 掌心向上, 然后, 双手沿带脉向内旋转, 至体两侧由阳掌变为阴掌, 掌心向下。⑨双手再经体前, 向两侧同时各划一个平圈, 双手翻为阳掌。狖10狚掌心向上, 托于腰部带脉处,两掌内收,两手拇指沿裤缝中线渐渐下移, 还原。本节动作的作用,通过运禅, 和合与接捧宇宙精气灌入体内, 并收回散于体外的真气, 天人融合, 培元回本。4.3 习练陀罗尼的基本要求与要领(1)松、静、空松、静、空是习练陀罗尼的基本要求。①松松, 指形体和精神都要放松。全身要放松, 即身上的每个关节、肌肉、内脏, 直到细胞都要求放松。全身放松, 通常采取自上而下逐部分放松的方法。如头、颈、臂、手、胸、背、腹、腰、胯、腿、脚, 可先动一下, 再加以放松。还可用意念逐个地想一些主要的穴位, 让其放松。穴位一松, 相应的关节、肌肉、内脏也就放松了。放松, 不仅外表与内脏, 要直至细胞层次。要让每个细胞都不紧张, 处于放松状态。细胞松了,其体积自然会有所“膨胀开来” 。要形体放松, 首先应是精神上的放松。当思想上还有思虑, 形体就难以放松。②静静, 就是要澄心, 心无妄念。首先要放下各种思想包袱, 解除顾虑, 逐步减少杂念, 以至于无念。如何入静?个人练功时可以选择比较安静的练功环境。在集体练功时, 干扰是难免的, 练者应“听而不闻” , “视而不见” , 或“闭目不看” 。干扰,不是别人故意做出来捣乱, 而是出于调理身体的需要,自发出现的, 应抱理解与同情的态度,要有善意。也许过一会或下一次, 你也会发生触动而干扰别人。意念要静。开始时, 可能难以入静, 可采用默念或默想良性字句口诀如:“身如菩提树(指身法端正或正确), 心似明镜台(指心法之清静),时时勤拂拭(指杂念纷至,一扫而去), 莫使惹尘埃(指时时保持练功意识)” 。也可以观想师尊或良性意境等。入静, 不可预执妄念, 要不助不忘, 不失不追。只有入了静, 才能较好地进入气功态。③空空, 就是身心虚, 沉精存神。当人做到了高度的松弛和宁静后, 就可以达到空的境界。此时会忘我, 若有若无, 四周一片空寂之感。陀罗尼动功强调松、静、空。松是静的基础,静是空的前提,做到松静方能达空,实现物、我两忘,似乎有一切都不复存在的境地。达此境界,人体与大自然才能进一步沟通与交换:宇宙高能物质源源吸入,病浊之气不断排出。能量经长期积累,由量变到质变,进而就可祛病疗疾,健身长寿,开发功能。(2)圆、柔 陀罗尼动作的基本要领是圆、柔。 ①圆 世界上万物皆以螺旋形金刚圈为其运动轨迹,陀罗尼是在划各种各样的金刚圈,是圆和弧线的组合。故所有动作都要圆活自然,非弧即圆,轻松柔和,连绵不断。 初练不熟,动作难免生硬或僵直不圆。经过一段时间习练后。动作渐渐熟练,加上内气运行与信息诱导。动作将逐渐变得轻、缓、匀、圆,直至全身都在划金刚圈。 ②柔 要做到: ·呼吸柔:呼吸要细、深、匀、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若有若无。至柔至绵,无始无终。 ·动作柔:动作如蛇行蛹动,蠕蹑迁延。柔若无骨,柔如婴儿. ·气沉而柔:要分经归元,反正顺逆,爿降开合,周身圆融。 ·触觉要柔:要如流水穿堤,潺潺不息,气脉运行,涓涓不塞. 圆和柔,是相互揉和融为一体的。金刚禅气功启功与收功方法(一)启功 自然立正,闭目(或垂帘微张),舌顶上颚,下颌微内收,嘴唇自然轻闭,面含微笑,全身放松。 启动:提左脚跟,重心移向右脚,稳慢地分开左脚,调整右脚,使两脚间距与肩同宽,平衡重心,使两脚立稳,双手打三个启势圈:; 第一个圈:双手微曲,手背向上,由身体西侧徐徐上提至膻中高度,向胸前抱合至膻中前(约20公分),手指交叠向内翻,然后顺势呈八字形下行至脐腰偏后。(儿图l,启功一) 第二个圈:双手在脐腰两旁,从身后按第一个圈的姿式,向脐前抱合,至脐前约15公分,手指叠合向内翻。然后双手顺势呈八字形下行至会阴高度的体侧。(见图2,启功二) 第三个圈:双手保持前两个圆一样的姿势,从会阴高度的体侧偏后出发,向会阴前抱合,交会在会阴前5至10公分。双手自然分开,行至环跳穴。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挨靠在环跳穴上。此时双脚有入地三尺之感。 以上三个启功圈,出手的姿势均相同。但每个圈的高度不同,第一个圈在膻中高度(即心轮);第二个圈在脐心(脐轮)高度;第三个圈在会阴(密轮)高度。三个圈的直径大小不一,它们一个比一个小。概括地说,三个启功圈的顺序是从上至下,由大到小。即在心轮.脐轮,密轮高度备打一个圈。这三个圈像热气球一样,形象地把人体带入空中,使您即刻产生飘飘然之感。 练到中级层次,打这三个圈可以念“嗡、啊、。吽”密宗里,“嗡、啊、吽的相应体位一般在眉轮,喉轮和心轮。即白、红、蓝光。我们为什么不在这三个高度打启功圈呢?因为启功圈第一个圈是招揽宇宙精气,它带着强烈的冲击和发动力。一开始就将宇宙大能量灌注眉轮(印堂穴),容易引起头晕和不适。而且按常规,“发动”终是在机体中心出发比较有力和平稳。第一圈就划在头部,或是头轻脚重,或是头重脚轻,都很难腾升,所以我们历来是下降两个轮级,从心轮开始打。其功理,主要是先发动心轮,打开心轮,舒展心胸,排除烦恼和心事,清净心气,乎稳地进入气功态。 对于初学者,在陀罗尼中,我们不教练“口相应”。已经学过密宗的学人,可以自然结合体用。 另外,启功前要做好练功的思想准备,刚做完一件急事,刚跑完步,或还处在非常兴奋和激动的情况下,不要急于启功。要坐下来或站着让心情平静一下,让心速回复正常,然后启功。 (二)收功 收功对于本功法有特殊的意义,无论练完哪种功,都应该作收功动作。收功作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这一趋功所收到的效益。 收功的意义对动功来说,不仅能将动功中所激发出来的能量加以控制,而且能够检验初学者外气的强度和检查这一梢功练得怎么样?是前进了,还是倒退了?是有外气还是无外气?……等一系列的功用。因此,收功同启功,对静功和动功同样重要,初学者千万不可轻视。 当动静相兼功或动功练到适当时候,练功者自觉想要收功,就可缓慢将眼睛睁开,将动作由大到小,由激烈到缓慢行引导。不要要紧急刹车。收功动作有五节: 1.“收气退禅” 即两皆打三个闭,动作如启动,馒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下至上。 2.。引火归源” 两手背放置命门穴旁,左右各二寸五户处。握拳用两手背按摩此部位26圈,然后,扪反方向,再按摩36圈,接着,以左手背(女同志用右手背;贴住命门,右手背置于左掌中,并轻轻捉住,以命门穴为中心按摩26圈。再反万向按摩36圈。 一·般经“引火归源”之后,。不思议境。退去,练功者从气功功能态恢复到正常生活态,心气干和,意识复原,感觉有如从宇宙返回地球,情绪愉悦,周身轻松。 L“调制丹田” 两手从身体两侧渐渐前举,运动至身前,男左(女右)掌掌指向右(左),与胸干;右(左)掌掌指指向左(右),与脐平,身体以腰为轴两脚站稳,左右转体,两臂仍保持环形,两掌掌心始终向内,两掌上下相互交换位置,即右(左)臂在上,左(右)臂在下,如此左右上下交替,反复九次。 此动作进行过程,,根据功力的不同,有时会产生一些不同的体察效应,如:掌指冒气,手臂起白色雾,掌心有火花,有外气发放感,或看到金刚禅形(在正常生活态下)等等。操作此动作时,目视上方的掌心。 4.。展臂疏络。 两臂从身体两侧缓缓举起,再缓缓落下,轻重以两臂肌肉完全放松为佳,两掌掌心向下,十指微微分开,如鸟拍翅膀一样,拍动九下。其中前七下按心轮高度,从低到高,第八、九两下从心轮和脐轮下拍至腿侧。 此动作完成后,全身更为舒适。身体某些部位(如病灶)由于动态调节而引起的一些轻微的肌肉紧张感得以消除。5调制阴阳 两掌分别从①身体两侧髋关节外侧,即人腿外侧: ②身体前腹沟处,即大腿前侧: ⑧前阴两侧,即大腿内侧; ④从臀部后侧,即大腿后侧,从上到下作螺旋式按摩 至脚,方向以大拇指所指方向转动,每侧共按摩36 圈。 关气门一一昆仑穴 此动阼至矢紧要,但操作却十分力;便.清勿轻视。两手以食,拇两指相对按干雪腿的昆仑穴上,轻轻一捏结束气门的开启,实践中对收功和深持功力有很好的作用。对初学者,开始学习的第一个月不要关气门。 在整个收功过程中,都必须注意心境甲静,不要仓促:草草了事。 练功能消除疾病,减轻痛若,强壮身体,延年益智,但在练功中运用不得法,也会厂主一些不适感,如肮闷,气短,头晕等,这类情况一般不会发生。如果产生了,也不必紧张,但须更认真地做完收功动作,这洋不适反应即会消除。因为这五个步骤的收功动作,将更进一步能动地调整气脉在体内运行。关键是要做得正确。真正做好了,在练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基本能够得到解决。附: 金刚禅练功注意事项 (—·)本功法对疾病的治疗比较广泛,并有较快较好的疗效,恒有以F几种情况者应禁练或慎练: i.精神病患者,癔病患者或曾有上述病史者,禁练此功法;父母、上辈有上述病史者,应慎练本法。高度神经衰弱和已呈现神经症状者,也应慎练此功;尤其是在缺乏有经驻的气功师指导下,最好不练复式陀罗尼技法 在初学复式陀罗尼动作的时候,不要有观想的意念,先学会动作,学会要领,待要领掌握自如,动作操练纯熟后,再运用观想的意念。而且陀罗尼的意念是随着各入境界的提高而变换的,书中所介绍的内容是对中级层次学人的启示和训练规范。启动 (见图1、2和第18一19页) 第一节 南海慈航 意念:观音菩萨、清净庄严、天衣宝饰、光辉夺目,屹立在莲花坛中心,在海面上随波飘飘慈航。 动作: 1.打开双臂,手掌向外,呈八字形。 2.双手对称地从左右两侧,自下至上,即由海底轮到顶轮打7个圈。每圈旋转360。。一个圈比一个圈高,螺旋形上升。每个圈的高度相应体内的七轮位置。大手腕呈弧形,小手腕向身体内侧旋转,以肩轴为驱动中心。(见图27)。 3.第七个圈在百会向上翻掌成托天形(见图28)。仰首,双手仰掌从后脑往前方打一个椎形大圈,(见图29)即双手从。后溪穴”出发,汇合于前发际。将宇宙精气从掌心通过手臂注入体内。 4.双手在印堂高度、手掌转向前额.两大拇指朝上。其余手指自然弯曲,对准眼珠,开始打体前方7个圈。每个圈的姿势像藏民献哈达。 第l圈:双手从眼睛高度出发,鞠躬献哈达一次,双手收回至脸部。(见图30)。 第2圈;双手从脸部出发,鞠躬献哈达。双手收回至喉部。 第3、4圈:身体转向侧面(男左女右),脚不移动,鞠躬献哈达两次。(见图3』) 第5、6圈:换方向,男转向右侧,女转向左侧。鞠躬献哈达两次。 第7圈:身体转回至正中,面朝正前方,鞠躬献哈达一次。双手收回至胃的高度(打以上7个圈,双手掌保持朝向自身,能起到自我放功,自我营养的作用)。然后翻掌,掌心向下,弯腰排浊(见图32)。初学者可意念双手将体内杂气和病气顺着双腿而下,然后从涌泉(感觉上可能是从脚底板中心和前脚掌)排出去。用意不可过重。翻掌,掌心向上,可意念将地下精气顺双脚,吸至下丹田。手上提时手掌有沉重感。手掌上提至小腹,然后双手掌呈八字形展开,并还原。 功能:开发七轮,疏通侧脉。到境界提高时,是提升光圈(明点)。训练“我化为佛”,“佛进入我”的禅的境界。 第二节 慧莲开放 意念:除保留第一节的意念外,想像七轮上七朵莲花随动作的进行,相继开放,心轮莲花最为鲜艳夺目。中脉透亮。 动作:1.前七个圈基本与第一节相同。所不同的,提手向上时,手背朝上,打圈时手腕曲度比第一节小。每圈翻掌旋转度180。。第7圈至百会,双手背相碰后,即合掌成莲花蓓蕾形(见图8)。 2.两侧七个圈完成后,合掌在百会转绕一圈,以腰驱动,绕圈方向随意。 3.保持合掌在身前方打七个圈: 第l圈:合掌从眉轮出发,躬身下拜。合掌收回至喉轮。意念眉轮和喉轮;莲花开放,光彩鲜艳。 第2圈:合掌从喉轮出发,弯腰下拜,合掌收回至心轮。意想心轮有透亮的大莲花开放。 第3—6圈:合掌在心轮高度左右划金刚干圈。从膻中出发,回至膻中。即按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交替打四个圈。微弯腰,身体前倾,并以腰带动上身转动,双脚不移动。双臂在胸前抱合成椭圆形,四个圈的高度都一样(见图33,34)。想象心轮十二办莲花茁壮开放,透明发光。莲心有晶晶水珠;入深境时还能闻到阵阵异香。使人心旷神冶; ! 第7圈:合掌从膻中出发,弯腰下拜,合掌收回至胃上方高度,然后合掌下行至双掌分开,保持中指相对,掌心向下(见35),沿身体前缘向下排除浊‘“初学者意念不可过重,身体健康者不必有此意念)。继续保持中指对接,翻掌,㈨十提气至下丹田,,双手臂打开呈八字形,然后还原成令刚禅形:, :第三节 玉露洒神洲 意念:观音菩萨手执甘露瓶,在万里长空。从心田向神洲飘洒甘露。 动作;本节由十个分解动作组成: l。从金刚禅形起势,提手(男左女右),观以女性动作示范。右手掌对向心轮,掌心距离膻中?0公分,左手掌对向脐轮,掌心距离脐心10公分(见图36)。 ; 2.向右转身至极,双手对内和高度不变。 ; 3.身体转回至中,在回转过程中,右手高度不变,左手慢慢顺转势上提至心轮。与右手同高,双手中指相对,指距2—3公分。 4.向右转身至极,右转过程中,右手掌顺转势慢慢均速外翻,双手中指保持对准心轮。距离膻中20公分(以下5、6、?动作,双手均保持相同高度和距离。 5.身体转回至正中,回转过程中,右手慢慢往内翻(对初学者,这动作表示吸收自然精气)。 6.身体向左转至极,转时左手慢慢向外翻(对初学者,这动作表示排除体内浊气)。 7.身体转回至正中,转时左手掌向内翻。(见图37) 8.右手前臂竖起,右手指举高不超过眉毛。同时左手指沿右手小臂内侧向下划行至肘部(见图38)。此时左手指有放气,右手臂有受气之感。 9.左手从右手肘部出发,向右手右上方延伸,右手徐徐内收,使左手臂与右手臂成交叉形,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双手掌心朝向身体两怖肩。 10.双手臂成交叉形下降,并翻掌至右手臂在外,左手臂在内(见图39),各自向左右拉开还原至金刚禅形。 以上十个分解动作,改换方向重复一遍,即左右各一遍,构成此第三节。 . 功能:通过双掌护心,劳宫外排杂气,内收精气,有疏通心藏气血,舒心养气、强心健体的作用。从密宗内修讲,三脉七轮,最重视心轮。它是人体中脉的中央,心轮俗话叫“肉团心”,是合起来的一朵莲花。一切无明障碍和烦恼都包裹在心里。“如来藏”也在心里。所以心轮莲花开放,是解脱所有烦恼的象征。凡精神烦闷,情绪不佳,人际有纠纷时,找环境幽静,空气新鲜处,打几遍本节动作,有即刻消解之效。第四节 广转法轮; 意念:设想自身就是观音·,她广大无边,虚空无垠,她为我加持,为我灌顶,我化为宇宙、宇宙化为我,与宇宙共呼吸,与宇宙共意识。跟着宇宙意识转法轮。 动作:本节动作分解成六个圈,前三个圈是小、中、大,顺序是从下列中再到上。即分别在会阴(密轮)、脐心(脐轮)和膻中(心轮)高度上划圈。第四圈是捧气灌顶圈,第五圈是仰手在胸前划平圈,第六圈是腹部包合圈。具体打法是: 打开双臂,手掌向外,呈八字形。 第一圈,会阴(密轮)高度在身体前方打一个圈,出手时两手微抬起(近乎自然下弯)手背向上,从两侧向正中运动,待双手大拇指接近时,双手掌转成交叉形,双手指重叠(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不相碰)。对着密轮(生殖器),双手似两个反方向旋转的齿轮对转一样,然后向两侧分开。(见图』0)。 第二圈的路线和打法与第一圈相同,箩求双手掌心卞迭(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不相碰)。对着脐心打圈.似两个反方向对转的齿轮(见图41),然后向两侧分开。 第三圈的路线和打法与第一、二圈业基本相同,第三圈要求小手腕交叉于膻中穴高度,掌心向内,右手在外,左手在里,不相碰,Z)I手对转换位,使左手在外,右手在里,掌心向外(见图{!),然后双手向两侧展开(手指运动不超过眉毛高度),徐徐下落,随之身体下蹲(见图.43) 第四圈,从下蹲姿势,双手仰掌向前方捧气,自下至上,列百会上方灌气,双手从两侧,顺两耳理气走带脉至脐部,向前推掌,再仰冲式升至喧中高度。身体配合手势自然下蹲和起立。 第五圈,在膻中高度,双手仿一接球(捧气)手势,然后仰掌在此高度打一个平圈。双手自然收至腰肋(京门穴) 第六圈,双手从腰肋(京门穴)高度出发,打一抱台形腹圈。收至金刚掸形。 功能:本节动作操作舒展,通过捧气、贯气、排气、换气,有养气补气之功能。如第四圈,捧气至百会,灌顶,输入精气,然后双手阳掌沿带脉往往下滑行,将带脉浊气排出,同时有按摩和增强体内两侧所属脏腑器官,如脾、肝、胆、胰等的作用。 从密宗内修而言,转法轮是使自己跟宇宙意识合一,回转和广度众生的心,摧毁所有烦恼、把劣根转为善根,把恶行转为善行,把不信转为信。这也是训练自己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宇宙中汲取能量的有效方法。 第五节 五蕴皆空 意念:无,即无我、无佛、无宇宙,无观也无想。进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境界。进入“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的境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回归到。我”原本状态。“我”与宇宙无分别,万物万象与虚空无分别,意识与虚空无分别,有与无无分别。注意:初学动作时和学后动作尚不熟练,不要过早用此意念练功,即使练功者的念力水丫较高时,也要注意,不要刻意追求此意境,要任其自然,逐步升级意境。 动作:紧接第四节,打开双臂,手掌向外,呈八字形。 第一圈:双腿徐徐下蹲,在膝盖高度,仰掌在身前捧+((见图44),自下至上,至百会,灌气,输入精气,然后双手大拇指朝上,其余四指沿中脉(双手间距2公分)下行至脐部。将宇宙精气导入下丹田。转手,手背向上,并提手至膻中、成猴拳形(见图45)。 第二圈:在心轮高度(胸前),双手做一捧气(似接球)手势,然后在心轮高度打一个转手平圈,双手触膻中,往膻中灌气(见图46) 第三圈:双手做一捧气(似接球)手势,在胃腹的高度打一个转手形腹圈,双手指触脐心,往脐心灌气(见图47)。 第四圈:双手从脐心出发,手掌朝下,往左右环绕行命门,继而食指贴腰绕回至前方,再顺势仰掌左右展臂至极。 第五圈:双手接第四圈相同的高度,反方向打一个腹部圈。双手自然还原至环跳穴。 第六圈:从环跳穴出发,双手背朝前方,在身体两侧打一对车轮形大圈(360。),收回到环跳穴。身体顺打竖圈姿势下蹲和起立(见图48) 第七、八、九圈:从环跳穴出发,打开双臂,手掌朝上,手略微上提。利用小手腕,在密轮水平,打三个绕小手腕圈。第七圈先掌心向上,向内旋转,第八圈,乎背在上,往外旋转。第九圈与第七圈相同,即正、反、正三个小圈,然后还原至环跳穴,成金刚禅形。 功能:本节动作功能与第四节类似。但思想境界,比第四节有了质的飞跃。要求达到与宇宙相反台—·。要求达到无事、无心、虚空境界。无事就是没有烦恼、无心就不会起分别心。相应了无事、无心、即相应了虚空。达到“无心而用,用而无心”的真空妙有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就是到达了无为而无所不为了。 收功:如果陀罗尼练完后,还要继续练其它内容,打三个收功圈。
泥丸宫修炼法 洁身如玉法 四川董维 据师传,泥丸宫修炼法源自终南山火龙仙人,具体源传脉系已不详,师父赵焕臻机缘巧合,得遇隐修高师,直到学完之后,师爷临走时才告知所传是泥丸宫修炼 法。此方法可以打开泥丸宫九穴,进入神修的高深境界,目睹真我之形,真正体悟道的玄妙。 对于该功法的实效,经过我和师父及历代高师亲身实践,每一步功效都真实可靠,只要按部就班地认真修炼,都可以达到功法中所记录的效验。赵焕臻师父经过.. 20年修炼,成功结丹并开顶,目前已开通泥丸九穴中的三穴。 泥丸宫修炼法分为六部功, 即:一、洁身如玉法,二、开脉筑基法,三、修丹法,四、内修泥丸通天意,五、脱胎换骨,六、天地人合 本篇介绍第一部功。 概述洁身如玉法在修炼之初,以祛病为主。随着炼功深入逐步变为采炼为主,同时疏通气道,气道不畅,气穴不开,无法引外气以人体内。随着修炼的继续深入,并结合后面的功法,洁身如玉法既可以通过采精排浊来提炼混元气,又可以把混元气再逐步提炼为丹乃至真元气,所以从始至终都需坚持练习。 二、练法.. 1、吐纳洁身法 预备式,身体中正,自然站立,面向北方,周身放松,心态平和,双目平视前方。开步,左脚向身体外侧迈开半步,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双脚扣地。(图1 ) 身体向右后方微转,身体重心向右移,上身坐于右胯,右掌上提与肩平,掌心向前。(图2,图3 ) 右掌伸向前方,但臂不能伸展过直,臂微弯,周身放松,掌指自然伸展,身体随右掌前伸向右前方微转。(图4 ) 吸气:意念将自然界的元气吸入劳宫穴,右掌回拉至身体右侧与肩平。身体随右掌回拉向右后方微转。(图5 ) 呼气:右掌下落,掌心向下,右掌顺身体右侧下压。意念将体内浊气从右脚涌泉穴排人地下。(图.. 6) 身体向左后方微转,身体重心向左位移,上身坐于左胯,左掌上提与肩平,掌心向前。(图.. 7,图.. 8) 左掌伸向前方,但臂不能伸展过直,臂微弯,周身放松,掌指自然伸展,身体随左掌前伸向左前方微转。(图9) 吸气:意念将自然界的元气吸人劳宫穴,左掌回拉至身体左侧与肩平。身体随左掌回拉向左后方微转。(图.. 10)
呼气:左掌下落,掌心向下,左掌顺身体左侧下压。意念将体内浊气从左脚涌泉穴排人地下。.. (图.. 11) 重复上述动作.. 36次。 收式。吸气,双膝向外侧微屈,双掌从身体两侧沿带脉划弧,掌心向上。呼气,双掌从身体两侧划弧上升至眉高并前后重叠,与此同时,身体随双掌上升引动,双膝微合。吸气,双掌揽气沿身体中线下行至胸前。呼气,双掌由胸前下至小腹,身体随双掌下降引动,双膝向外侧微屈稍停。吸气,双掌微向上提沿带脉向身体两侧划弧。呼气,双掌顺两腿外侧下压,同时,双腿微微伸展,意念将体内 浊气从涌泉穴排入地下。(图12) 要领: 右弓为主,身弓为辅,左弓相随。左弓为主,身弓为辅,右弓相随。 意在劳宫穴引领内元气运.行,舒畅左右弓气道。调整呼吸方式,掌前伸呼气, 掌回拉吸气。舒畅经络,增强机体微循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有助于体内 浊气排出,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2、阴阳互补法 接预备式,双掌引领双臂从身体两侧向前上方抬起,高与肩平,掌心向下,双臂微向外侧弯曲,周身放松,掌指自然伸展,双膝向外侧微屈,双胯拉开,双脚扣 地。(图.. 13,图.. 14) 呼气:身体下沉,双臂不动,双膝向外侧伸展,意念将身体浊气从涌泉穴、劳宫穴排出,双掌感受外气场的变化。(图.. 15,图.. 16) 吸气:双膝向内轻合,身体上升,意念由涌泉穴、劳宫穴吸人地下元,双掌感受外气场的变化。(图.. I7,图.. 18) 重复上述动作.. 36次后,转至.. 收式结束。 要领: (1)以腿弓为主,身弓为辅,臂弓相随。.. (2)意在活胯,去除僵劲,舒畅 腿弓气道。.. (3)调整呼吸方式,感受内外气场变化,以内气引动身体升降, 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4)调养气血,舒畅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体内的新陈代谢。.. 3、活络洗身法 接预备式,双掌从身体两侧向胸前划弧与胸相对,掌心朝胸峰,双膝向外侧微屈,双胯拉开,双脚扣地,周身放松。(图.. 19,图20) 吸气:双肩领双臂由内向外上转,身体随双肩引动上升,双膝向内侧微合。(图21,图.. 2 22) 呼气:双肩领双臂由外向内下转,身体随双肩引动下降,双膝向图.外侧微屈。 双肩带动双臂向前划圆,双掌不动。一圈为一个循环,重复.. 3 6个循环。 动作姿势不变,双肩带动双臂向后划圆,双掌位置不变。(图.. 23,图.. 2 4)
吸气:双肩领双臂由外向内上转,身体随双肩引动上升,双膝向内侧微合。(图2 5,图2 6) 呼气:双肩领双臂由内向外下转,身体随双肩引动下降,双膝向外侧微屈。 双肩带动双臂向后划圆,双掌不动。一圈为一个循环,重复.. 2 4个循环。(图2 7,图.. 2 8) 收式结束。 要领: 臂弓为主,身弓为辅,腿弓相随。活肩,意在舒畅臂弓道,去除臂弓僵硬之拙力。 调整呼吸,舒畅经络,增强人体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4、鹤舞龙翔 接预备式,吸气:双掌由小腹两侧转掌,掌心朝上,沿身体中线捧上升至眉平,双掌外转,掌心朝外,身体随双掌上升引动向上拔起,双膝向内侧微合,双胯拉 开,双脚扣地,周身放松。(图.. 2 9,图.. 3 0,图.. 3i,图.. 3 2) 呼气:双掌向身体两侧向下方划弧。身体随双掌向两侧下方划弧的引动,身体下降,双膝向外侧微伸,双掌收于小腹两侧,掌心对向丹田。(图.. 3 3,图.. 3 4,图.. 3 5)重复上述动作.. 36次后,转至 收式结束。 要领: 左右弓相合为主,身弓为辅,腿弓相随。调息运气,气运周身,意在涌泉穴吸人地下元,在劳宫穴排出体内浊气。 通经活络,调养气血,促进体内新陈代谢。.. 5、松鹤延年 接预备式,百会穴引领身体上行,头微扬。(图3 6)吸气:双掌沿带脉拉开。(图.. 37)呼气:双掌从身体两侧划弧上举,掌心相对,双膝向内侧微合,双胯拉开,双脚扣地。长强穴引领身体下行,下颏微收,双膝向.外侧微屈。(图.. 3 8,图.. 3 9) 吸气:双掌揽气,掌心朝内,沿身体中线下行至肚脐处。(图.. 40,图.. 41) 呼气:百会穴引领身体上行,头微扬,双掌由身体外侧下压,双膝向内侧微合,双脚扣地下蹬,脚跟微微抬起,有一飞冲天之意。.. (图.. 42,图.. 4 3) 重复上述动作36次后,转至收势结束。 收式结束。 要领: 身弓为主,臂弓为辅,腿弓相随。意在印堂穴吸入天地元气,舒畅身弓道,意在气行,内气行于周身直达四梢,意在排浊。劳宫穴与涌泉穴同时排出浊气。 舒畅经络,抻筋拔骨,活络通脉,调养血,增强人体新陈代谢。 检验方法: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旧疾得痊。 本功最好能够两个人以上结伴学习,可以相互有个照应和督促,也可避免入静时受到惊吓。还有就是女性修炼会男性化,所以不建议女性修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