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章解析

 司敬雪书院 2017-08-20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知识点:杞,是夏之后;宋是殷之后。周武王克殷后,继绝世,举废国,封夏后世于杞,初封在今河南杞县附近,后其国东迁,近于齐鲁。封殷后于宋,今河南商丘附近。初封商纣王子武庚,后,管叔蔡叔与武庚谋反,周公平复之。斩管叔、武庚,放蔡叔。复封殷帝乙之长子,商纣王之庶母兄微子启在宋。又,封夏后于杞,不始于周,而始于成汤灭殷时也,武王只是因其已然而封之。(程树德)

 

夏礼、殷礼:

何晏集解及邢昺疏言:徵,成也。大意:夏、殷之礼,夫子都知道的,但是由于杞国、宋国的君主文献不足,所以不能推行也。引郑玄说:献,贤也。我不以礼法成之者,以两国之君主文章贤才不足也。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徵,证也。文,典籍也。贤,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不能取以证之,文献不足故也。若文献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叶。(案中华书局《四书章句集注》此处错字:“吾言”误为“君言”。)

 

古代文献中于此有关者:

《礼记·中庸》: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礼记·礼运》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观之。

又孔子曰:於乎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钱穆先生之《论语新解》对此章有很好的发明:孔子深谙三代礼学,其时,三代礼仪非全无,只是不足。且孔子天纵之圣,能够举一反三,以一推十,且心知其意,故能言也。但是礼者,无徵不信,是故文献不足则不可断下结论也。此处可见孔子虽以其文化历史之哲学可知其意,但是对于历史文物典章,持谨慎之态度,必要有验证方可下结论也。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憃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案:

孔子深谙三代之礼乐典章,尤其心通其意。现代学者看来,古代礼仪皆起源于上古之宗教巫术仪式。中国上古三代之礼仪经过一个人文化的过程,或者说是不断的人文理性启蒙的过程,至周为备,而至孔子为大明。夫子对于上古三代礼仪的解读,往往是重视起人文精神的,其损益取舍,皆以人文精神为标的。

 

发挥:1、文献:文者,典籍也,贤者贤人也。礼乐之道,非仅仅载诸典籍,于世无益!必须要有志之士,慨然有匡扶斯文之志,勇于任重,体道于身,克己复礼,弘扬斯学,其庶几有望乎!

2、夫子博学多能,然而不器,不以一善成名。然而,其学问本不是仅仅以克服私欲,默然而守为学也。该必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以其悲天悯人之情怀,担负起匡扶斯文的事业。然而,作为一个学者,仅仅由此志向和善端还不够,还有能够安心学习,潜心学术,夫子自道: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正是此意。学问是要讲究科学的,对于历史,尤其如此,必要言之有据,方能有结论也。是亦孔子之所以成为大学问家的缘故。

 

钱穆先生曰:此章当与殷因於夏礼章参互理解,信哉其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