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语言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讲第二章语言,这部分应该说这个题目当中最精华的部分了,再加上第三章量论,是这个题目当中最重要的两章。我觉得语言章比量论更加基础,而且我在语言这章里面有重大突破。所以这节课要讲的是我从去年冬天的思考中得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性的认识,比我在写《七大缘起论》的时候要对语言的认识要深入了许多。这节课是最精华的一部分了,希望大家要注意听。我们听起来也许会难一些,希望大家认真听。我也尽量的讲清楚一点。 这一章分了五节大家看提纲的第一页。第一节是佛法的语言观,我准备在这一节把佛法的语言观的重要观点的各个方面集中起来介绍一下。然后第二节是对西方各家派的语言观的介绍。我对语言观的介绍,设立了一个比较精确的框架,先分成了经验派和理性派。理性派和经验派呢又依据彻底、温和;主观、客观这两两的结合,就成为四种形式。就是下面四节和三节所看到的这个理性派和经验派的四种形式了:彻底客观型、彻底主观型、温和客观型、温和主观型。彻底和温和是从方法上来说的。就是说作为经验派和理性派,里面没有夹杂对方的成分,就叫做彻底型的;如果夹杂了对方的成分,就叫温和型的。比如说,温和理性派就夹杂了经验派的成分,温和的经验派,就夹杂了理性派的成分。那主观性和客观性是对经验和理性的理解,主观性的是对经验和理性的主观理解,主观的理性和主观的经验,就是个体的经验和个体的理性。客观性的就是客观的理性,大家共有的比如说上帝、理念这些。大家共有的,经验也是一样的,我们见到的这个共见的世界,属于客观性经验。这个就分成四种型。 我对西学的语言观的介绍主要是从缘起说来介绍的,也就是着重于语言和事物的关系。而这个也是语言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就导致了量论中的理性的和经验的方法的出现。这一点是跟下一章最重要的一部分。当然了,我也会以这个为主线,有一些其它的观念,而且有的时候还要提前拿到第一节来跟佛法的来对照,总之这章非常的难以处理。头绪可能很纷繁。经过我这样的处理,可能比较清楚。一些重要的结论,比如语言中的词义得出的方法,跟下一章得出命题的方法的这种关联,还有对共相的这种认识也就是对精确性词义的认识。认为词义是不定的或者是大体一定的,这样就会相关于它对法则的认识,对法则的认识就会出现相应的情况,这种不定的情况就会导致法则的虚无主义,也就是认为没有法则的存在。对这种对词义的呆板性、精确性的这种认识那就会导致理性派这种普遍必然性的法则。而佛法和东方这种类型的对词义的大致一定的认识就有灵活性,导致一种有限概然性的这种法则,经、权相结合的法则。大多数情况下遵守这些法则守经,少数情况下行权。还会有其它的一些内容,下面就是第一节。 2.1佛法的语言观 这节课准备讲前两个小节,重点是第二个小节。第一小节是语言在缘起中出现的位置,也就是先简单结论性的介绍一下佛法对语言和事物的关系的认识。这一点是语言观中最重要的,跟语言方法联系最密切的。当然其实第二节是详细说明这个问题的,第一节就是结论性的说一下。我们这个语言观中,紧扣语言和事物的关系。我们要得到结论性的认识,就是语言是无体的,是缘起当中最末的存在,也是一种最幻的存在。语言一定是有所指的。就是说语言它一定有其所指称的事物,而且其所指称的事物比它还要真实。这也是唯识跟不了义中观最重大的区别。唯识学派当中就提出了“三性”这种观点,认为语言属于遍计所执性。法界五级中的第一级就是圆成实性。余四极太极,阳,阴,五行是依他起性。这里面去观察依他起性的这种关系,那就是遍计所执性。 圆成实性:第一级 无极 依他起性:太极、阳、阴、五行 遍计所执性:时间、空间、语言等 那么时间和空间我们都知道了,它是不存在的,牛顿的这种绝对时空观,这种物质,运动脱离时空而独立存在的这种时空是不存在的。从物质的衬托当中,衬托变迁当中显现出来的时间,以及物质所安立的方所,所显立现的这种空间。物质也就是依他起性的这种空间,语言也是一样的。我们也要这样的认识,也就是语言也不是一种独立性的存在,它是一个声和它附带的一些具体的观念而存在的一种复合型的存在。这些都是缘起的最末端,是虚幻的。 语言有它所诠的事物,语言不是比事物还真实的存在。不了义中观里面依据一个偈子,就把依他起性的这些事物给抹杀了,认为除了空就是语言了,没有其他更真实的。除了空是第一真实的,语言是第二真实的。此偈子是这样的: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即是中道义。 它对这个偈子做了不了义的理解。他们就认为,这个因缘所生法,根本上是空的,表现上是假名,能够双双认识到这两个方面,就是中道或说真谛。在俗谛当中只有假名。它认为语言比它所诠表的事物更真实。这就是唯识跟不了义中观的一个根本性区别。也就涉及到语言和事物的关系,他们根本就不一样。唯识认为语言是缘起的最末端,它上面还有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特别是依他起性是比语言更加真实性的存在。这是一个角度的介绍,提纲上是另外的一个更加详细的语言在缘起中的位置,比刚才“三性”的那种框架中更加详细一点。我们就能发现,语言正如丙所说的:语言乃是相应极的三曼已经出现而在其后与之平行出现的存在形式。 在法曼陀罗之前,有总曼陀罗,有大曼陀罗,有三昧耶曼陀罗。总曼陀罗就是总体的曼陀罗,大曼陀罗是有情界的,一切有情界轮圆具足的集合就是大曼陀罗,三昧耶曼陀罗是一切物质的集合。在总曼陀罗、大曼陀罗、三昧耶陀罗出现之后,法曼陀罗才会出现。所以法曼陀罗在三级当中都有,它每一极的法曼陀罗都是在相应极的三昧耶曼陀罗已经出现以后,它才会出现,它一定在三昧耶曼之后,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可以有三昧耶曼陀罗而没有法曼陀罗,也就是说可以有物质而没有语言,可以有作为性境的物质的出现,可以没有语言。不能没有它所诠表的性境单位而有语言,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它们之间的这种逆转的这种关系。我们处在了第五极的存在当中,我们这一极法曼陀罗的出现,也一定要有我们这一极的三昧耶曼陀罗的出现为前提,也就是说我们这一极的语言,表露于外面而为大家所共感的声为依托的,为外部语言。那么这个声,这种外部语言的声显然是三昧耶曼陀罗里面的内容。所以没有三昧耶曼陀罗里面的存在,我们这一极的语言也不会出现。 羯磨曼陀罗是作业,它是在大曼陀罗、三昧耶曼陀罗、法曼陀罗这些静止的存在上,发生一种时间里面的相续的时所衬托出来的变迁的、连续的动作相。比如我在滔滔不绝的说话,这是在语言当中衬托起来的动相,我这个肢体在这样活动时,在三昧耶曼陀罗里面衬托出一种物质的运动相貌,它跟法曼陀罗同属于遍计所执自性。这种作业的相貌,遍计所执自性里面的运动和生灭的这种相貌。那么也就可见,法曼陀罗是缘起的最末端,语言是缘起的最末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