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隶书学习历程

 lj0279 2017-08-22
青少年书法杂志2017-08-22

乔延坤

在临与创中寻找自己

试从取法方向浅谈自己隶书学习历程

我真正开始涉足隶书在十多年前,从行草书转而主攻隶书,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遵循了自己心灵的选择,曾经梦想的诸体皆能随着学习的深入已经用来感慨和自嘲了。我认为学习书法,找到与自己个性气质最为契合的书体至关重要,它不但影响着个人书法的风格样式,也关系着个人天赋发挥的完善程度,更决定着个人艺术水准可以达到的高度。

十多年前我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隶书,而且再没动摇过。在没有任何汉隶基础的情况下,我的第一本字帖是《何绍基临张迁碑》,虽然很快就放弃了,但收获的习气却影响了我好久,这让我认识到师法汉碑才是正途。此后我陆续学习了《礼器碑》《史晨碑》《封龙山碑》等一些较为平正的汉隶,同时读了许多有关书法的理论书籍,我感受到了汉隶的风格多样,一碑一奇。约二三年后,我开始扩大取法范围,试着学习一些不同类型的隶书来丰富自己的笔墨语言。在这个阶段,《石门颂》《西狭颂》《张迁碑》《鲜于璜碑》等一批风格奇古雄肆的汉碑字帖也摆到了书案之上。手下的隶书时而雅正,时而朴厚,时而无所适从,在欣喜与失望的交织中翻来复去又过去了三四年,深深体会到了学书的不易和天资的不济。

大概是2002年的时候,我开始接触秦汉简帛书,我买了一批马王堆帛书和各种秦汉简牍字帖,时常拿出来观赏,并被这些墨迹书法深深吸引。但那时我没有临过这些字帖,一是因为我一直把汉碑隶书当作学隶的首选,二是以当时我对隶书的理解和掌握,自我感觉还没有能力学好帛书。帛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领域,虽然和汉碑一样都出自汉人之手,但帛书似乎更奇特,更神秘,更不可端倪,让我心生敬畏,无法入手学习。特别是2004年,我到了湖南省博物馆,看到了马王堆帛书的遗物,那一个个半厘米大小的汉字工整地排列在一块块残缺不全的丝帛上,让我觉得是天外之物,不应该是人类所为,帛书的真迹居然是这个样子,我为古人的伟大创造感到空前震撼。

大约是2006年,在对自己的汉碑隶书产生强烈不满的心境下,我开始试着临写帛书,像学习汉碑一样,在马王堆的《老子甲本》《老子乙本》《战国纵横家》《阴阳五行》等字帖中,我选择了《周易》等(图1)较为平正的帛书入手。

图1《周易》

因为马王堆帛书产生于战国到西汉早期,是汉字从篆书向隶书的过渡时期,也就是著名的“隶变”阶段。这些帛书不同程度地继承了篆书的基因。饶宗颐先生这样总结马王堆帛书的形貌,他说:

“出土文书为三大类:篆形而隶势,一也;古隶旧貌,二也;汉隶新型,三也。”

而《老子乙本》《黄帝书》《周易》等就属“汉隶新型”一类,这些文字从外形到字法更接近于汉碑隶书,对我来说可能更容易上手。约一年后,我对这类帛书过于严格方正的结体和稳妥的笔法也不满足了,似乎更向往古质而放逸的隶书风格,于是着手临习篆书意味更强烈的《老子甲本》(图2为原帖,图3临作)和古拙野逸的《战国纵横家》(图4)(图5、图6临作),对《战国纵横家》我更加喜爱也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图2《老子甲本》(局部)

图3实临《老子甲本》

《老子甲本》属篆隶相间的古隶,在结构上明显反映了“隶变”的痕迹,显得朴质高古,韵味醇厚。《战国纵横家》用笔方圆并用,字形自然舒展,风格雄健奔放,一种豪迈之气跃然纸上,在马王堆系列帛书中艺术价值较高。

图4《战国纵横家》(局部)

图5实临《战国纵横家》

图6 实临《战国纵横家》

在临习和创作帛书书法的时候,我有以下感受:

1.选择工具

帛书原迹字形极小,现发行的字帖的字放大至2厘米左右。通过近几年的学习,我感觉临的时候最好不要字太大,这样更容易把握笔法和字形。毛笔以两三厘米长、锋颖上佳的精品狼毫为宜。纸张要选择稍微粗糙一点的半生半熟宣纸为宜,我更喜欢用最近较为流行的各种粉彩纸,纸面微微的涩感很出效果。

2.重视实临

不管是临习哪种风格的帛书,我都在实临环节下大功夫。我认为帛书从用笔、结体和整体气息上与汉碑比较有较大的差异,只有不断通过忠实于原帖的临摹才能一点点将原帖的营养真正吸收。

3.结合意临

当实临有一定基础之后,在用笔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放纵,强化原帖中某些较为突出的用笔特征,比如横画的波动、捺画的出挑等。在字形上不妨融入汉碑隶书、篆书的结构,使字的气息更加活跃起来,可以为以后向创作过渡打下基础。

4.实验性创作

这是一个随意但又目的性较强的阶段,我所做的实验性创作形式多样,风格不同。经常是随意的一片纸,随便的一个内容,不看原帖,放手就写。但这些创作要有一个明确基调,是以《老子甲本》风格为原形,还是以《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为原形,或是信笔为形,心态轻松,着重体验书写过程。

实验性创作

图7 实验性创作

图8 实验性创作

图9 实验性创作

在进行以帛书风格为主的作品创作的同时(图10、图11),我也创作了一些帛书与汉碑隶书结合的作品,这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体验。

帛书风格的书法作品

图10 帛书风格的书法作品

图11 帛书风格的书法作品

我的方法是以汉碑隶书的用笔和线条写帛书书法的字形结构,再从作品整体风格考虑作细节的处理调整。如图12所示,这是一张与A4复印纸同大的作品,基本以汉碑隶书为基调,中间融入帛书的线条和结构,作品显得气息活泼,信息量也显得更丰富。

图12碑隶与帛隶结合作品

图13则是一幅六尺大字对联,字法以帛书风格为形,而笔法则纯用汉碑笔法,虽不敢说太成功,但因字形有古意,用笔厚重结实,故作品似也有可观之处。

图13碑隶与帛隶结合作品

总体来说,任何不同风格的融合都需要一个较漫长的寻找和磨合的过程,我在这两种风格的结合上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远未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我认为这是一个点,可以为自己的隶书学习带来更多的新鲜意味,对我这样痴迷又愚钝的书法发烧友来说,无疑会增添更多学习动力,也让我很自然地关注秦汉瑰丽而神秘的相关艺术门类,不断加深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和认知,做着许多梦回秦汉的黄粱痴梦!

另外还有一点,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和老师们的点拨教诲,我深知写好隶书,特别是帛书风格的隶书,需要溯流而上在篆书上下一番功夫。通过篆书来领悟“隶变”的基因转承,而不能简单地在隶书与隶书的差异性层面上徘徊往复,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隶书创作引向深入,而不是在生硬的笔法字形的嫁接中知足常乐。

路漫漫兮修远,思求索而神伤。逝流光兮何奈,独奋进而忘归!我相信有意在书法上不懈追求的人,都会有像我一样的乐趣和苦恼,而在临摹与创作的交替中不断前进,才是找到坦途的最好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