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怎样读《伤寒论》

 为什么73 2017-08-25

【思考】怎样读《伤寒论》 ——《伤寒论》讲座之一

2017-08-25 上医网

按:2014416日我在上海应象中医学堂做了一次讲座,这次讲座做了摄像、录音,今由中医家团队进行了文字整理,全文近2万字,现分四部分一一刊发。


今天的讲座将涉及这样几个问题。一个是关于《伤寒论》的读法,第二个是《伤寒论》与张仲景的关系,第三会涉及到《伤寒论》方的运用。


一、《伤寒论》的读法


1.思考题


首先请大家思考这样四条条文,也就是现在发给大家的材料。请大家读一下这四条条文。读完之后,请大家谈一谈对它的一种感觉。在座的可能有的已经是医生了,有的可能是在校的学生,有的是中医的爱好者……那么我们不管,哪怕你是中医爱好者,没有学过医,你就纯粹从一个人读书的角度,好比你从来没读过这篇文章,现在你来读一下,你感觉一下这些条文当中有没有什么问题。一共有四条,请大家读一下。


宋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二十二。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宋本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宋本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宋本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宜抵当汤下之。方二十四。 

(以下抵当汤方,略)


有谁读好没有?读完了,是吧。大家可以说一下,我们先讨论第一条,读完了之后说说看,第一条你读下来什么感觉。有谁愿意说一下?你们说说看,宋本159条你读下来后什么感觉?


同学1:我觉得“医以理中与之”很奇怪。


邢斌老师:“医以理中与之”很奇怪,奇怪在哪里呢?


同学1:我觉得它不像理中汤证。


邢斌老师:你什么地方看出来它不像理中汤证呢?那你觉得它是什么汤证?


同学1:理中汤应该是中焦虚寒,我觉得不像。


邢斌老师:不像中焦虚寒,你认为它像什么呢?这条文大家觉得有没有什么古怪的地方?


同学2:老师,我觉得这个条文前面的话,很明显就是一个泻心汤证,可能是半夏泻心汤证,然后为什么他会“复以他药下之”,我不太理解。但是这种“利不止”的话,是有可能会是理中汤证的利不止,所以会去用理中汤。但是在这里的话,因为是在下焦而不是在中焦,所以方不对证,这里的话是用赤石脂禹余粮固涩下焦,这里边应该是泻下不止,有点洞泄的意思。


邢斌老师:然后呢?




同学2:其实我不知道您指的这个条文怪在哪里?


邢斌老师:这个条文怪在哪里呀,大家听我说一下。首先这个人是吃了汤药之后,下利不止,心下痞鞕。然后医生给他吃了泻心汤。吃了之后,后来又给他用其他的药攻下,结果大便又不止,对吧。这个时候又换了医生,给他用理中,结果下利更厉害。那么他说,理中是因为理中焦,现在毛病在下焦,所以应该是“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这里边其实有好几个问题。第一个你们觉不觉得这个病人挺倒霉的,翻来覆去给他治疗,这个病人挺倒霉的,第一个感觉。第二个感觉给他吃理中汤,吃了之后“利益甚”。他斩钉截铁地说是因为“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把他的病因说得很清楚,病位说得很清楚,那么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但是后面这句话的语气和前面是不是矛盾的?“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刚才斩钉截铁地说这个毛病应该是“赤石脂禹余粮汤”,后面又说假定还不好的话,要利小便。这个语气是不是有问题啊,对吧。


同学3:这个利小便,它是中焦的问题还是下焦的问题,还是上焦的问题?然后最开始是上焦的问题,还是中焦的问题?


邢斌老师:这个因为条文说得非常简单。比方说“下利不止,心下痞鞕”,这个光根据这两个症状是不是一定要吃泻心汤啊?肯定也不一定。所以这个我们不去管它,因为它条文讲得很简单,只能认为他或许是对的,对吧。关键是看后面整个的叙述,实际上这里面是有问题的。就是我们看这个宋本159条实际上它是有问题。


如果我们手上有一个本子叫康平本的话,我们去对照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这几个字是一个注,但是在宋本当中这个注变成了正文。第二个“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也是个注,在这里也变成了正文,所以这两个注,如果你把它去掉的话,很清楚的,对吧。这是我刚才说的存在的这两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我刚才没讲,就是你们觉得这个条文实际上是个怎么回事?实际上是一个医案,对不对?那么具体的他经过一些误治,最后治疗了,肯定是个医案,而不是一般规律性的这种条文——比方说“太阳之为病……”——不是一般规律性的文字,对吧。这个是一个具体的医案,那么一般来说一个具体的医案,最后结果怎么样应该很清楚的。实际上你看康平本到“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结束了,就是吃赤石脂禹余粮汤好了。现在变成“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到底好没好啊?不知道,对吧。所以这是第三个问题。


这样综合起来看,它有三个问题。然后我们如果有康平本的话,就发现这两句话是个注,现在你把注去掉其实就没问题了,对不对?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你们觉得有什么问题没有?大家可以大胆地挑战一下宋本。有谁愿意来挑战一下吗?试试看,觉得168条有什么问题吗?


同学4:它讲了白虎加人参汤,然后后面讲了一个跟天气有关的,如果天气热的话应该是可以用的,如果天气冷的话是不太能用的。然后后面又讲了另外一个禁忌,“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我觉得没什么不对。


邢斌老师:你是说原文是对的?恰恰这里就是不对的呀,张仲景的水平怎么那么差,会说这样的话呢?这个方子只能在“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只能是这几个月,其他的月份都不能吃?而且正月、二月、三月这个时候如果这个病人得了温病或者是伤寒里面的阳明病、温病里面的气分证,怎么办?没药可治?对吧。所以这句话完全就是一个水平比较低的医生说的话,对吧。那么这个在康平本里面也是个注,根本就不应该有的。这是这条的一个问题。


这条还有一个问题。第一行里面“热结在里”,后面又说“表里俱热”,是吧。“热结在里”与“表里俱热”这是重复了,所以“热结在里”这四个字也是一个注,不应该有的。否则这个人写文章水平太差了,对不对?重复了。这是宋本168条当中的两个问题。



再看宋本194条。现在你们应该看出问题来了。是什么呢?太啰唆了吧。“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后面又说“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太啰唆了,对吧。而且古代人写文章不会这样写的,前面说“攻其热必哕”,后面一模一样的字再出现一次,实际上不可能的。结果是什么呢?如果你看康平本的话会发现,“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是一个注,这个注是一个嵌注,就是竖写的一句原文,下面嵌在里面的一个注,是个嵌注。另外一个是一个旁注,写在旁边的。这两个其实都是后人的注。但是在宋本当中,这两个注都混到正文当中去了。当然有人会说,这个好像不影响阅读,对吧。这条不影响阅读,不代表条条不影响阅读,但是你要考虑到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对不对。


宋本237条,这下你们应该知道怎么回事了吧。“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后面“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也是一句废话,跟前面这句话意思是不是一模一样的?本来是“必有蓄血”,他换成了“有久瘀血”,就是蓄血嘛。“其人喜忘”,后面又说了“故令喜忘”。古代人写文章哪有这样写的。所以这句话也是个注。


同学5:王冰注《黄帝内经》的注文内容也很好。


邢斌老师:这里我们讨论的不是他注的水平的高低,而是说这个注混到正文当中了,影响了你的阅读,对吧。


我再举几例。


宋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方三十五。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大家稍微看一下,上面是说明它的症状的和开的方子,下面是它的用法。最后五个字疑非仲景方,这疑非仲景方肯定就有问题,是吧。如果这本书是张仲景写的,后面它不可能出现这五个字,对不对。这也是一个注,这个是一看就知道的,对吧。



宋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方十。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宋本40条是小青龙汤证,前面是小青龙汤证的具体表现,后面是小青龙汤它的用法,接下来是加减法。其中说到“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后面有“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后面接下来说“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这句话就是个注,对吧。看得出这是一个注释说明,注者认为前面说的有问题,这样一个注。然后“臣亿等谨按”,这个是宋臣林亿这些人他们在校正《伤寒论》时候加进去的。他这个写的很清楚,对吧,这个不会混进去。但是前面一段话是一个注,混在正文当中。


宋本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方十二。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这是半夏散及汤,前面是条文,后面是用法。这张方子用到了半夏。半夏这个散,它是捣筛,把它捣成粉,“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等于是用汤来煎煮。后面说“半夏有毒,不当散服”,显然这个也是个注了,前面已经是有半夏散了,说了这个方子,后面又说“半夏有毒,不当散服”,这是后人的注,对不对?


那么以上7例反映出什么问题来呢?就是《伤寒论》的通行本,也就是我们现在读的宋本,成无己的本子,当中它存在问题,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哪怕我们不借助任何东西。我们为什么读不出来?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个意识,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去思考了这个问题,哪怕我们不借助任何东西,包括没有康平本,如果我们能深入思考,其实也完全是有可能能够发现这些问题的。

那么从这7例进而推论,难道《伤寒论》当中仅仅只有这7个条文当中存在问题吗?肯定不止,对吧。所以我们应该完全能够想到,《伤寒论》为什么那么难读啊?为什么存在那么多疑难的条文啊?正是因为有这样类似的问题大量的存在,所以我们才读不懂它。



得出的第一个结论


所以这里我们得出的第一个结论就是,求真文、明真义太重要了,或者说文献学研究太重要了。这个求真文、明真义的提法是段逸山教授在他的一本书当中讲的,这本书叫《中医古籍校读法》。他这本书是讲校读,所以他说,校读的关键是求真文、明真义



思他一会儿要写在前面,一会儿要写在后面,他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写书。那你要把它归纳出来,他的原意是什么。这是求原意。


第二个叫求真意,真意和原意是不是一回事?实际上不是一回事。他是这么讲的,但是真实的意思是不是这个意思?他不是骗你,他是这样讲的,但是真正的意思不一定是他所说的。比方说补中益气汤中有个升麻,按照李东垣的说法是升清阳的了,但是裘沛然裘老他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升麻功用质疑》。他认为升麻不是升阳的作用,升麻是降浊。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等于裘老的意思升麻的原意是升阳,真意是降浊。当然裘老的这个观点我不认同的,这是另外一回事,我们不去管它。我就举这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第三个求其用,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医生在临床当中用,对吧。所以读古书要求原意、求真意、求其用。


但是我当时没有考虑到阅读古籍一个基础,就是首先要对它进行文献学研究。如果我们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文本,对它的文字的文意思有正确的理解,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才有可能求原义、求真义,对吧。所以我认为要加两条,就是对文本,要求真文,明真义对医理,要求原意,求其用


也就是说《伤寒论》应该怎样读啊?首先是要把它当一本普通古书来读。《老子》怎么读,《论语》怎么读,《伤寒论》就应该怎样读。其次才是把它当一本医书来读



没有可靠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瞎读!事实上,中国历代《伤寒论》的专家绝大多数都是瞎读,可以这么说。为什么?因为它这个文本就是错的,都是胡说八道。



至于临床运用那是另外一回事。前面我说他们是胡说八道,我待会儿还会再讲到。至于临床运用那是另外一回事,这个可以有很大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个方子你怎么用,那是另外一回事。你可以按照它原文去用,你也可以脱离它原文去用,对吧。这是另外一回事。



2.版本简介


所以说到这里,来对版本做一点简单的介绍。《伤寒论》的传本当中,一个是通行本,或者说是定型化的传本,就是宋本和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


宋本是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后,林亿等人于治平二年(1065年)校定的《伤寒论》十卷本。这个本子后边很长时间里边实际上是大多数人都看不到的,都是失传的,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刘渡舟教授、钱超尘教授有当时国家一个任务,他们校正古籍整理,他们主编了《伤寒论校注》。这个时候也做了大面积的普查,发现中国宋本现存的一共没几本。后来,钱超尘教授和刘渡舟教授又继续挖掘,又挖掘出来几部,但是总数也一共都没几本。那么这本刘渡舟教授主编的《伤寒论校注》才是真正的宋本。那么有了刘渡舟教授这本宋本之后,一些《伤寒论》有关书籍它采用的原文才是真正的宋本,其实之前都不是真正的宋本。这是一个。


第二个就是《伤寒论》的其他传本,这个其他传本是相当于通行本来说它是更早的,有《金匮玉函经》、唐本(就是在《千金翼方》当中的《伤寒论》)、淳化本(就是在《太平圣惠方》当中的《伤寒论》)、敦煌残卷本,还有就是在日本的康治本和康平本。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康平本,这个康平本它是手抄本,是日本后冷泉天皇康平三年(1060年),这个年份是比宋治平二年(1065年)还要早5年,所以它比宋本还要早。当时的侍医丹波雅忠根据家传抄本再抄写的这个本子。然后在1346年,由医家和气朝臣嗣成重加抄录,所以这本子又叫和气本。然后日本的著名汉方医家大塚敬节,1936年,他是在买旧书的时候,从川越利根川尚方氏它的遗藏中发现了康平本,后来他又发现了其他几个,又发现另外几个康平本。但是这个抄本都不是最初的抄本,就是后来又抄过的。但是最后抄的时候,他注,就是他把刚才说的丹波雅忠的这个抄完,最后丹波雅忠写的这个话也抄进去了,然后和气氏也抄进去了,所以不是最初的这个抄本。然后还有《和气氏古本伤寒论》,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抄本的外面封面上面贴着这几个字。所以实际上都是康平本。那么这几本他综合起来,在1937年印出,这就是康平本的发现。然后大塚敬节先生送给了叶橘泉先生,然后在中国最早1947年印出。 



这个本子有两大特点,非常非常的要紧。第一个就是它的书写,它是抄本,它的书写是一行竖着这个十五字,有的条文他是这样写的。有的条文是十四字,等于低一格。有的条文是十三个字,等于低两个格。那么现在的研究者分别把它们称为原文、准原文和追文。实际上就说为什么它有的是十五个字,有的是十四字,有的是十三个字?实际上这些条文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现在去读《伤寒论》,其实也可以发现《伤寒论》当中语气也好,它的内容也好,实际上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一个特点,在其他的传本中是没有这样的区别的。

第二个就是条文当中有嵌注、有旁注,而且数量非常多,就是前面我们举的四条条文里面有的。在其他传本当中,这些注全部变成了正文。所以这个本子,宝贵不宝贵啊?

比较以上的传本,除了淳化本之外,其他的本子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应该是出自一个系统,但是就是以康平本为最接近古貌。也就是说它应该是更早的一个本子。(待续)


翻译:沉承

校对:王春颖 宋淑洁 杨夷君 陈剑城




本文作者:邢斌;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读书写字与临证思考"公众号,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长按扫码即可关注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读书写字与临证思考
读书写字与临证思考
了解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