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懂老板,你的职场必将寸步难行

 很拽很拽的小伙 2017-08-25

人事部组织办公软件技能大赛,结果惨不忍睹。于是人事部酝酿搞个办公软件培训……没等方案出来,总经理直接下令,认为人事部之前工作做的不到位,要求人事部出个技能要求大纲,让员工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然后统一组织考试,考试不过关的,直接淘汰!

最近发现两起员工在厂区晕倒的情况,均由于体质较弱引起。领导下令让写个方案,组织员工长跑,体质不行排名末位的给淘汰掉……

这样离奇的事情,却真实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反复上演着。

与老板完全不在一个频率,这样的困惑,你是否经历过,或正在经历;面对简单粗暴的管理,你是否有过抱怨,情绪低落,甚至怀疑自我;这样的环境,是否影响到你的融合,能力的发挥,甚至职场的生存?

有时候我们觉得无法走进老板的内心,吐槽各种沟通都浮于表面,甚至恐惧面对面的沟通;有时候我们一直努力去完成老板安排的每项工作,却依然得不到欣赏认可和信任;有时候我们推崇的管理模式,却被老板批得体无完肤……

我们一直在寻找正确的姿势,如何读懂老板,赢得老板的信任,甚至成为其左右手,将自身的能力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

不懂老板,你的职场必将寸步难行

一、别告诉我,你懂老板

入职初期,公司没有任何制度,老板口头上说重视,实际上只在出了问题才表现出着急的样子,其余时间他总说自己很忙没空管这个,最后见不到效果,就冲我一句话:你不作为。更郁闷的是:我制定的制度,一直无法落地,连简单的休假条例都推行不下去。

老板在讨论工作时随口提了招聘财务主管的事,你记住了,并去努力的达成。谁知道与某位副总闲聊时才发现,自己想的太简单:公司一直崇尚扁平化管理,为什么要招主管;是对现有财务经理不满,还是想重新培养心腹;这样的主管真入职了,如何避免内耗?

这样的事例几乎充斥着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让我想起一句俗语: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如果我们没有将整个事情想通透,一味地就事论事,可能吃力不讨好,甚至腹背受敌。

1.老板的表面需求与隐含需求

企业是一个多彩的万花筒,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果不了解老板的需求,一味埋头苦干,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你了解老板的需求?

表面需求与隐含需求,构成老板需求的两个面。很多职场新人,只看见老板的表面需求,却忽略其隐含需求。

老板聘请你,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发现问题。能否真正了解老板的隐含需求,关系到方案的契合程度,决定你能否得到认可和支持,甚至严重影响到你的职业规划和发展。

制度无法落地,从表面看,是老板失信,间接造成你不作为的事实;本质原因,是缺乏对老板需求的全面了解。如果你不能推行下去,与其他知难而退的HR有何区别?

招聘,不仅仅是人员到位,人岗匹配,还要考虑融合、发展,会产生哪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如果人来了,无法形成合力,这样的招聘能说成功吗?如果在招聘之前,从组织架构、人员贡献率等方面预先考虑,是不是会增大新增岗位的存活率?

很多时候,如果你没有读懂老板的隐含需求,将无形中增加老板的决策难度,导致政策朝令夕改,给工作带来更大不确定性。

作为职场新人,千万不要被老板的表面需求所左右,陷入头疼医头的忙乱。我们需要不断反思:老板的 “完整需求”到底是什么?

2.影响老板的四个阶段

出现需求错位,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抱怨层面,而应该深挖需求,用积极的行动影响老板。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目标一致

作为人资,必须让老板意识到,他的一言一行,从各渠道传递的讯息,与整个公司的目标,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阶段二:言行一致

老板必须言行一致,如果不一致,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你必须与老板沟通到位,让其对自身行为有一个全面认识。

阶段三:风格一致

老板的沟通方式应力求直接、坦诚,尽量鼓励员工发表意见;既然已经出现工作停滞的状况,你有义务与老板面对面的沟通,让其了解目前的症结所在。

阶段四:角色一致

老板是一个公司的最高沟通主管,也是主要事务的发言人,不管是对内或对外沟通,都不该假手他人。

3.老板需求的三个要点

影响老板,必须学会自我反省,保持与老板同样的节奏。想更深入地理解老板的“完整需求”,必须做好以下三个要点:

要点一:对行业的了解

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如果不了解行业特点,只为定制度而定制度,如何落地,如何得到员工认可,以及老板的欣赏和重视?

HR要体现价值,必然要上承战略,下接业务。只有深入一线,了解具体业务的运作模式,才能基于落地公司战略、满足业务需求,去思考制度建设及其他;避免脱离业务目标,一味地埋头制度建设。

在了解业务的基础上,HR才能更快地树立自身优势,准确定位,从而真正融入一线团队,了解公司的主营业务和实际需求,制定出一系列符合业务需求的制度、流程及管理方式。

要点二:了解老板最迫切的需求

经常有很多不空行不分段的文字,坦诚来讲,我根本看不进去。而那些有空行有序号列表的长文,我很容易找到重点,从而引起共鸣。为什么?

这其实是一个认知负载问题。很多HR一到新公司,直接修改制度,薪酬,绩效,考勤,诸如此类。以休假条例来讲,你是否考虑到行业因素?对一个行业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很容易导致制度不能落地,最终束之高阁。

很多隐含需求老板不会主动提出,老板不会说我要换掉这个财务经理,你必须学会站在老板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了解老板的隐含需求,解燃眉之急。 如果就事论事,只能适得其反。

要点三:明确公司的发展阶段

企业发展阶段不同,老板的需求也大不相同。不去深入调研,而是模式复制,谈什么匹配?

创业初期老板最看重的是什么?应该是业务发展!因为企业只有活下来谈其他才有意义。作为人资,在业务方面,你能体现多少价值?

很多问题表面上是老板的错,其实最终错在自己。老板的容忍是有限度、有成本的。老板永远不会放弃对利润的追逐,如果你不合用随时可能被置换。

作为HR,我们必须学会从自身寻找问题的根源,并愿意去了解老板的“完整需求”,如从计划与执行入手,逐步过渡到指导与授权,最终升级到战略制定与组织管理。

二、老板赏识,等于成功了一半

作为下属,总希望得到老板的另眼相看。有人说应该配合好老板的工作;有人说必须将自己的能力恰当的发挥出来;有人说优异的业绩是最好保障……

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在圆满做好工作的同时,得到老板的赏识,真正成为老板所需要的人?

老板类型、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和经历等都不尽相同,导致老板在处事标准及方法上的巨大差异。无论那类老板,我们都必须学会与其相处,了解核心需求,让其重视自己,从而成为老板的左右手。

1.为什么要得到老板的赏识

记得在一次周例会上,老板面对整体中高层一再强调:提问题,请带着解决方案;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如果因沟通不畅出现矛盾,证明你已经不再适合这个岗位;良好的时间观念,工作需要预见性,马后炮是没任何意义的。

我们老板也会在微信群里发感慨。一个人靠不靠谱,其实就看三件事:凡是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有人看了无动于衷;有人积极回应;有人自我反思……不同行动,不同结果。

其实,从老板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把握到其“完整需求”:老板需能解决问题的员工,拒绝浮夸;老板需要具备一定沟通管理技巧的中层;老板喜欢有时间管理意识、执行力强的员工。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学家科尔曼曾说过:“职员能否得到提升,很大程度不在于是否努力,而在于老板对你的赏识程度。”可见,老板的赏识是激发员工潜能的最佳方式。

此外,被老板赏识还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优势:容易介入核心管理层,发展空间更大;工作环境更顺畅,谁会故意得罪老板的红人;地位尊崇,能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 ……

2.什么样的人容易被老板赏识

一般来讲,被赏识者具备某方面突出的能力,但能力强不一定被赏识;被赏识者情商高、悟性好,但反应快不一定被赏识;被赏识者有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但能言善辩不一定被赏识……

有些人办事积极;有些人任劳任怨;有些人大局观强……每一种人无疑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但不一定都得到老板的欣赏。

老板的欣赏与需求密切相关!

总而言之,被赏识者身上一定具有老板非常欣赏和需要的特质,如忠诚、敬业等容易与老板产生共鸣和神奇化学反应的元素。

3.如何得到老板的赏识

要想得到老板的赏识,成为老板的左膀右臂,不是简单的表忠心就可以。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工作习惯,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尤其是集团类公司,处于多个老板的夹缝中,如何弱化好大老板与直接老板的矛盾,不被某一方视为另一方的代言人,不是情商或经验能解决的。

想被老板赏识,必须了解老板的工作风格、个性以及真实需求,善于读懂老板的潜台词。我们只有从老板的角度出发,定位自己,才能被某一类适合自己的老板赏识。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读懂老板的真正意图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传统做法无疑是失败的,很多时候选择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如果方向错了,那意味着可能越努力距离结果越远。

很多时候,老板不会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他可能会用关心员工的方式来表达对某项工作的重视。这时候,在按部就班地努力工作之外,你必须积极地向老板汇报进度节点。如果你忽略类似的信号,很可能导致用力方向与老板的预期产生偏差。

只有了解老板的真实需求,掌握老板的偏好,才能在工作中长袖善舞左右逢源,通过一个个小事件的积累,逐步赢得老板的好感。

步骤二:换位思考拉近距离

老板与下属,像正负的两极,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果我们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容易产生一叶障目的苦恼:为什么老板这么固执!

作为老板,自然有不可取代的优势,你必须明白,或许你的优点很多,但优点并不等于优势。我们不要仗着自己的优点去给老板讲大道理,因为几乎所有的老板都认为他的出发点是对的。因此,在很多员工眼里,老板都固执地难以沟通。

遇到老板不理解,千万不要没完没了地抱怨,我们不妨试着换位思考,保持与老板同频的节奏。在沟通方式、角度以及态度上多下功夫,从而去了解、理解、挖掘老板的隐含需求,用合理的建议打消他的后顾之忧。

有效的沟通能拉近你与老板的距离,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步骤三:自身的定位与意愿

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不是每一棵小树苗都能成长为参天大树。道理人人都懂,却当局者迷。

因此,我有必要告诉你:不是任何员工都可以成为老板的左膀右臂,得到老板的赏识。这时候,给自身一个合理的定位显得很有必要。

一些岗位,有成为左膀右臂的天然优势,如财务、销售等;一些岗位有难以弥补的劣势,如物资、行政等;也有一些岗位模棱两可,如人资。如果很不幸,你属于先天不足的岗位,不必强求,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合理定位,才能抓住可能一闪而过的机遇。

步骤四:心态的重要性

成为左膀右臂,得到老板的赏识,不仅有角度的区别,岗位的区别,更有心态的区别。对于成为领导左膀右臂这件事,有人无动于衷,有人随遇而安,有人患得患失……不同的心态产生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表现导致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老板总是“喜新厌旧” 的。当你的成长跟不上老板的节奏,甚至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倚老卖老……这些,正是最危险的时刻。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那些随着老板事业发展不断进步的人,才真正具有不可替代性。

你必须明白:即使你足够了解老板,善于换位思考,对自身有合理的定位,拥有良好的心态……这些也不足以保证你得到老板的赏识。做好以上这些,只是增大了被老板赏识的概率。

对于一名员工来说,最大的苦恼莫过于努力工作却得不到老板的赏识。在我看来,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不应该只局限于赏识与被赏识,还可以是相互成就。

三、与老板产生分歧后

老板恨不得把成本节俭到每一分钱,却对风险视而不见;老板整天忙于业务,对管理总是临时抱佛脚;老板喜欢速度,追问结果,却没精力做基础建设……

得到老板的赏识,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除了绝对的服从,如何将与老板的分歧处理得当,再次为自己加分,显得更有重要。

1.分歧背后的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给分歧一个或对或错的定论,这很容易让彼此陷入争斗的困境。其实,分歧只是老板与员工在观点或利益差异化的表现。员工应该服从老板的指令,但不意味着在分歧面前言听计从。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不同意老板的意见总是危险的!一般情况下,老板总有他独特的优势:资历深,经验足,人脉广……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迫使老板让步、妥协,绝对不是上策。老板可能坚持己见,大发雷霆,甚至我们可能有被弃用的风险。这样的结局,谁是真正的赢家?

如果老板坚持某一个心血来潮的想法,而我们为了减少争论或被弃用的风险,选择保留自己的意见,那么我们很难成为一名有价值的员工。

分歧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则更容易获得老板的青睐,否则伤人伤己。面对分歧,我们必须有“冲突管理”的能力。一道题,可能会有三五种解法,为什么一个问题,不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

我们要避免将重心放在谁对谁错上,而是在认同双方利益的基础上,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彼此的意图。分歧最完美的结局不是分清谁对谁错,也不是无奈的妥协或让步,而是一种利益的全新整合。

2.分歧背后的结果

任何道理都是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有相对性,用人理念、销售策略等也是如此。我们只是根据自我认知去评判评价未知的事物。我们首先必须找到分歧点。

我们在容忍分歧、接纳新思维后会发现:用人理念的不同,折射出经营理念的差异。老板的经营理念是长期,而非当下;你的出发点是短期利益的获取。看上去矛盾似乎不可避免,果真如此吗?

许多事情并不是简单的以对错来区分,都是在利弊权衡以后的综合考虑。我们可以适当的反问,找到与老板的共鸣点。

为什么要说服老板?从出发点讲,你想扩大公司业务范围,让销售额有一个大的提升,让公司取得更大发展……这是好意,更是好事,必须让老板清楚了解你的想法。

如果我们更深一层地接纳分歧,通过分歧分析背后的最终缘由,如果结果是我们想要的,那分歧就不是分歧;如果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那分歧也不是分歧。

凡事最忌人云亦云。很多事,别人做得很好,不代表你就能做好。我们必须意识到,很多分歧并非水火不容、非此即彼。

很多时候,与老板产生分歧并不可怕。通过合理的思维碰撞, 分歧不再是合作的绊脚石,而成为创新的源泉。

3.如何面对分歧

与老板沟通,不一定非此即彼。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永恒的错对,一切都是利益为王。

有时候,老板会扮演这样的角色:在你想狂踩油门时,他要担负起踩刹车的责任。或许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策略,更适合公司现状。你需要通过各种数据分析,让老板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方案的优缺点。这时候不是简单的说服,而是一起选择最优方案。

面对分歧,我们不能停留在讨论谁对说错的阶段。我们必须清楚,等分歧尘埃落定后,下一步一定是如何落地。我们可以在阐述自己想法时,将如何落地作为一个重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多事情在结果未定前很难说谁对谁错。与老板产生分歧时,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理智,避免呈口舌之利,针锋相对地争论,因为你坚持的,未必是正确的。不如换一种思维,从利益角度出发,通过客观的数据,证明哪种方案更容易达成利益最大化。唯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成为老板眼中有价值的员工。

四、我是这样影响老板的

如何影响老板而不被老板影响,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它成功地点出了平时隐藏在冰山之下,被我们遗忘而又真实存在的一些现象:为什么同一个要求,不同的方式提出来,可能会从抗拒变为积极配合;为什么同一个人,第一个要求被拒绝后,第二个往往更容易得到认可;为什么同样的商品,高价比低价更容易带给我们信任……

不是所有的老板都睿智而富有远见。事实上,有的老板刚腹自用,有时也会决策失误……如果你的工作老板不熟悉,却又关系重大,倍受重视,就必须学会向上管理,积极地去影响老板,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或抱怨老板。

作为一名员工,得到老板的赏识,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是让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影响老板?

1.影响的前提

在谈如何影响老板之前,我认为必须有一个前提:建立信任关系,包括老板对你的工作能力、人品的信任,以及我们对老板无条件的支持。可以说,影响的第一步,是努力培养相互之间的信任度。

进入这家公司,缘于老板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在他的刻意的营造下,公司的一切看上去都很美。

第一次参加公司例会,我毫不掩饰自己的惊讶:竟然这么多的中层!会后,老板提出他的第一个要求:汇报工作的人数,短期内减少到五位。

从六十多位中层管理中选五个代言人,这远比百里挑一的选美艰难!花名册、各种档案、考核数据等被我翻了不下百遍,名单依然无法确定。论资历,青壮派肯定不会答应;按能力,谁又比谁能强多少;退一万步讲,即使名单确定,能否得到老板的认可,还是两说。

从闭门造车的状态逃离出来,我与一些资深员工闲聊,每天坚持明察暗访……让我对公司的发展史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对老板的处事风格也多了几份了解。

2.老板的类型

从初步的印象和同事的描述中,我将老板定义为视觉型,喜欢变化,注重节奏;而我更偏于感觉型,语速慢,动作少……

拟定方案时我的思维并没有被现有名单束缚,而是将公司架构打破重建,划分为五大类别,每个类别任命一位分管负责人。同时明确其胜任资格,可内部竞聘,也可外部招聘。

视觉型的人往往没耐心听,也没时间看,因此我的方案以图表为主,配以不同的色彩,果然成功地引起老板的兴趣。

沟通过程中,我刻意拉近视觉型与感觉型的距离,尽量少讲大道理,用“你怎么看”替代“我觉得应该如何”,使得沟通始终保持在一个良好氛围。

这个方案显然有点出乎老板的意料,好在我功课做得比较足,让老板有继续听下去的欲望,并不时提出自己的困惑。

“为什么看不到具体名单?”视觉型的老板果然开门见山。

“我的思路是先明确胜任资格,后设计竞聘方案,让真正有能力有想法的人主动走进我们的视野……如果内部人员不能满足需求,再考虑启动外部招聘。”

“这样会不会引起中层人员之间的矛盾?”

“竞聘,更多的是激励,但也不排除个别人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甚至接受不了失败而选择离开。一分为二来看,短期内可能会造成一定动荡,但从长期看,这是一次人员的优化重组,是我们公司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老板没说什么,只是点点头,示意我继续。

“这次明面上是选五个工作汇报人,其实更是一次组织架构的重建。如果实施到位,将很大程度上终结我们公司沟通混乱的局面,越级、越权等不良现象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面对视觉型的老板,我有意识地减少空泛的大道理,多列举一些很现实的例子,最终方案得到老板的肯定和全力支持!

3.老板的关注点

我们老板常说,公司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挣钱的;一种是省钱的。

可以预见,作为管理角色的HR,与业务部门相比,老板看待的心态是截然不同的。营销与老板谈的是如何赚钱,HR更多是谈如何花钱,常常没说几句,老板已经开始头疼,这是心理上天然的障碍。

影响老板,绝对是一场有预谋的持久战。任何一个细节考虑不到,都可能功败垂成。作为老板,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强烈的自信,影响老板,比说服一个下属艰难得多。有时候甚至有这样的感觉:与老板的每一次交锋,都像在悬崖上跳舞,随时有跌入深渊的可能。

4.影响老板的五大要点

影响老板很难,但常言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关于如何影响老板,我总结为以下几个要点:

要点一:与其站在对立面去说服老板,不如换位思考,建立双赢模式,否则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组织架构的调整,很多老板都特别慎重,我们必须对困难有足够的心理预估,尤其要注意考虑问题的立场是否与企业、老板一致。

要点二:先老板之忧而忧,后老板之乐而乐,以老板的喜好作为自己的最高行为准则。不同的老板风格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看到足够的尊重;有的偏重考虑可信度;有的习惯开门见山;有的需要你坚持甚至是强势一些……正是满足了视觉型老板喜欢变化、注重节奏的特点,用老板舒服的方式沟通,才有了后来更深入的交谈。

要点三:最合适的方式,可以事半功倍地增强老板的信任,使得后面的阐述变得更容易打动人。时间、环境和氛围,都是沟通必须重视的因素。对于视觉型老板,有时候文字比语言更重要。如何快速抓住老板的心,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要点四: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必须持续地释放自己的能量,才可能将影响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推动力。这时候,要讲究适度。再开明的老板,一件事情一天之内也不要找他说两次以上;即使心态再好的人,一天之内态度不可能有很大的转变。

要点五:明确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位置。不同的人,在老板心目中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因此,发表意见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掂量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位置,掌握好分寸。另外不建议临时抱佛脚,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老板的期望值,自己的优势!

在老板面前,语言是单薄的,信任也不一定长久。我们唯有从思维入手,放低姿态,甚至放弃自我,以利益为纽带,促进更深层的了解和沟通,才能提高相互之间的影响程度。

五、这样的老板值得跟随

穷人之所以是穷人,不是因为缺钱,给他钱,他会坐吃山空,依然是穷人;忙碌的人之所以忙碌,不是因为工作量太大,也不是缺时间,你即使减少工作量,给他时间,他依然会很忙。

选一个值得跟随的好老板,与找到正确的思维同等重要

1. 你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

我们的付出与老板的要求之间,差距究竟在哪里:时间,还是有效的办法;目标,还是长远的眼光;或者一点小小的野心?

经常有人抱怨“加量不加价”的窘境,再这样下去我可能要离职了……我会问他,潜意识里你是否习惯把责任推给别人,更希望处于一种从属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否认。不过我发现,他们在抱怨工作量大的时候,恰好是招聘难,或外联陷入瓶颈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往往比较焦虑、烦躁,整个人像个炸药包,一点就燃!

事实上,当手头的事多到超出我们预期时,我们会有一种崩溃感,不知从何入手:做招聘的时候,想着员工关系,又惦记着培训……结果什么工作都没做到位。

对于吐槽工作量大的人,我很少痛批,而是陪他们一起吐槽。期间,会有意无意地穿插几个小问题:你的打字速度每分钟多少个;你的基础办公技能是否熟练;你的时间管理是否到位……

所有的回答几乎都底气不足:很多人习惯拼音打字,远谈不上速度;很多人连Excel公式都不懂,更谈不上熟练;时间管理,对不起,还没那个意识……事实上,我们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成长的空间依然很大。

2.不断超越老板的期望

职场中,工作都达到老板的要求,只能说称职或合格。想给老板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足够优秀,甚至超出老板的预期。

职业生涯初期,你会选择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清闲,还是昏天黑地的忙碌?六十余人的小企业,一个人负责行政人事,我认为绰绰有余,你的抵触更多的来自于心态!

为什么那些本该不属于自己职责的工作,怎么都安排到我头上?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最大的关键在于:如何化被动为主动!

身兼数职的事情,我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我也不例外。当时也抱怨过老板,都快累成狗了,怎么还不加人啊?

我只能不断地加快工作节奏,甚至一心多用。后来发现这样更忙乱了,因为精力不集中,判断更容易出错;主次不分,反而加剧了拖延。

又一次,看到一个视频访谈,有人问洛克菲勒:“你是如何完成如此多的工作的?”他回答说:“我在特定的时间内只集中精力做一件事,而且我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好它。”

这让我想起纽约中央火车站那个传奇的问询员说过的一段话:“我并没有和公众打交道,我只是单纯处理一位旅客。忙完一位,才换下一位。在一整天之中,我一次只服务一位旅客。”

我很受启发!在与老板的沟通中,我减少了盲目,而是尝试对所有的工作都进行预判:那些重点又紧急,那些雷声大雨点小,那些可能无疾而终……虽然手头的工作很多,但我让自己始终处于单一任务模式中。

将自己的心力集中于一点,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做事的质量也明显提高,并能从工作中体会到更多乐趣。 下属不再抱怨无意义的付出,跨部门的协作更高效,老板也表示相当满意!

3.职业生涯初期,努力还是效率

人人都想有一个好的职业前景,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没有经历复杂洗礼的简单是幼稚;没有经历磨砺的成功叫运气……职业生涯初期,没有很强的专业性,没有资深的阅历,我们用什么赢得老板的赏识?

老板是看得最透的人,年轻人唯一的优势是时间,所以他会安排很多工作给你。 我们都想有效率地工作,用更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但这样“双高“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只能耗费时间、精力和体力来累积经验。

我觉得你并不是单纯地抱怨工作量大,而是自认为无意义的工作无法摆脱。因此,努力工作,并且从中找到对自己的意义,非常重要,而且愈早做到愈好。

其实我不确定你是否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或短期的目标。如果你只是把这份工作看成养家糊口的等价交换,拿同样的薪水,做更多的事,显然是不划算的,谁不想钱多事少离家近啊。

因此,在讨论工作量太大如何处理之前,我们应该先清晰自己的目标。三至五年内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想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否需要加倍付出?

4.关于去留

当我们有明确的目标时,我们很容易在体力和压力负担的范围内,去做取舍。因为每一份额外的付出,都是前进道路上的基石。付出越多,我们才可能走的越远。

如果目标不清晰,我们会心态失衡,会患得患失:为什么工作量越来越多;凭什么这个工作派给我;为什么别人总那么清闲……

工作量的多少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区别在于同一环境下所具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以及坚持的程度。从平庸走向优秀,中间有太多的因素和环节,如果你没有将整个过程走完,你很难真正触摸到优秀的本质。即使将你放到一个高层的岗位上,你也无法胜任。

关于老板,我们有一系列自己的标准:言行一致,重视承诺;关心员工发展,奖罚分明;有坚定的奋斗目标……这样的老板无疑是值得跟随的。但是,这样的老板也是稀缺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其实,再讨厌的老板也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有的老板严谨苛刻,甚至毫无人性,扔一大堆工作,对你的抗议却不管不问。中国有句古话叫“因祸得福”,老板对你无休止的要求,反而给了你旁人难以企及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迫使你不断地加速成长。这样的老板难道不值得跟随?

文/曹锋

欢迎你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评论,也欢迎你分享转发~,期待你的互动!

HR新知派,和你一起探索人力资源管理新知识,分享人力资源管理新智慧。欢迎大家评论交流,关注订阅我们,可第一时间获取『HR新知派』最新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