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到急性心梗病人就吸氧?错!看看最新研究与指南怎么说!

 博览众长123 2017-08-29

原创郭艺芳 郭艺芳心前沿


PART

01


多数医生遇到急性心梗的患者,都会在第一时间为其吸氧。这样做正确吗?——既无道理、也无依据!最新研究显示,对于临床上没有缺氧表现的患者(血氧饱和度不低),吸氧治疗不会给患者带来好处,甚至有害!正因如此,刚刚更新的欧洲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疗指南指出,只有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患者才可吸氧。



PART

02


实际上,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显示急性心梗患者吸氧并无益处,甚至会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除非患者血氧饱和度降低。最著名的一项研究是2014年公布的AVOID试验。该研究将血氧饱和度≥90%的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常规吸氧,一组不予吸氧。平均随访6个月。研究结果显示,常规吸氧组患者肌酸激酶水平、肌钙蛋白水平均高于不吸氧组,心肌损伤、再发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风险均增加,且可能增加心梗面积。本届ESC年会期间刚刚公布的DETO2X-AMI研究也证实,对于不伴低氧血症的疑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常规吸氧不能减少全因死亡等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



PART

03


实际上不仅是急性心梗患者不能常规吸氧,心衰患者同样如此。2014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对于急性左心衰患者,吸氧仅适用于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明显者,尤其指端血氧饱和度<90%的患者。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应常规应用,这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和心输出量下降。慢性心衰也不是常规吸氧的指征,无肺水肿的慢性心衰患者,给氧可导致血液动力学恶化由此可见,遇到急性心梗病人就予以吸氧治疗的做法是错误的。缺氧才补氧,不缺氧不应吸氧。



PART

04 医学不能“想当然”


临床上,很多我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最后被证实是错误的。本届ESC年会期间公布的一项关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结果同样值得我们反思。多年以来,一些学者主张根据血小板功能检测指导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即通过基因检测或者其他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技术,了解患者是否对一种抗血小板药有效。这种做法貌似很有道理。然而,正在召开的ESC年会期间报告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应用4种检测技术评估血小板功能,得出了4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包括血小板高反应性与低反应性等参数)。值得一提的是,有17%的患者用一种方法检测结果为高反应性、但另一种检测方法却为低反应性。这足以说明至少在现阶段,这种做法很不可靠,无法指导临床实践。实际上,近年来先后结束的数项大型随机化临床研究均表明,应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指导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不能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正因如此,国际上现行主流的权威指南均不推荐将血小板功能监测技术用于指导药物选择。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实例告诉我们,临床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仅凭想当然去处理问题,很可能会做出错误决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