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世国:赵之谦怎样创造书法新规范的

 自华居 2017-08-29

评价一位艺术家的优劣,并不看他沿用现有艺术规范的“生产效率”,而应主要看他能否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形成有价值的新规范。晚清时期的赵之谦,就是这样一位虽然从笔意到字形都刻摹魏碑,但又能创造书法艺术新规范的书法家。他是如何做到呢?

他以北魏石刻“龙门造像”书法为基础,主要取法其中的《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和《孙秋生等二百人造像记》等。这些石刻作品多用方笔,结体紧密,呈横势扁方,点画的起止转折处显露整齐的棱角,如斩钉截铁,是“魏碑”中的标准字体。

北魏《始平公造像》

然而,这些石刻书法中棱角森挺刚直的“方笔”,很大程度上是刻工们镌凿时有意造作的,并不完全是书法家的笔墨效果。赵之谦深知这一点。一方面他曾经临习过颜真卿楷书,又受“二王”妍美流便的书风影响;另一方面,毕竟他使用的柔毫毛笔与刻工用的坚利刻刀有本质的区别,他又采用包世臣倡导的“逆入平出”的笔法。所以,赵之谦写出来的楷书虽然属于北魏书法系统,但是却有着与“龙门造像”完全不同的美学趣味。

他的具体方法是:化刚为柔,字的笔画虽多方折露锋,但行笔婉转圆通,笔姿翩翩;起笔常常落笔即转锋,宕逸流美;撇画放纵,钩挑颖长;结字上下紧密而左右宽展,茂密洞达。总之,他的“颜底魏面”又加上王书的流美的楷书,宏逸多姿,神采飞扬,既表现出了魏碑所没有的笔墨韵味,又写出了唐楷所不具备的体势笔姿,别创一格,自成一家。

赵之谦研习北碑还曾取法《张猛龙碑》《郑文公碑》《贾思伯碑》《李仲璇修孔子庙碑》《石门铭》等等。于北魏碑书极个别留下姓名的书法家中,他独推崇郑道昭。郑道昭《郑文公碑》结体稳健而又宽博,用笔多见圆笔,行笔舒畅,兼容了篆书的婉丽劲健、隶书的古朴宕逸、草书的流畅飞动等不同特点,在魏碑书法中别具一格。赵之谦正是从他的碑书中吸取了很多养分,从而成为兼容魏碑“方笔”与“圆笔”两大派系的书家。赵之谦还曾临习过南朝梁代的《瘗鹤铭》,完全没有清代北碑鼓吹者所带有的偏见,于碑学南北并包。所以我们看到,他的大字楷书的确达到了方圆兼备、纵敛合度的高妙境界。

正因为有着汉隶魏碑的深厚功底,赵之谦的行草书也写出了与众不同的崭新面貌。他既不同于宋、元、明三代以晋唐楷书为基础的行草书家,又不同于清代“魏三颜七”的何绍基。他的行草书具有比较纯正的北碑体势,稍掺汉隶和颜书的笔意,写得笔姿翩翩、婉美灵动,完全没有北碑的刻板之弊,

如图,他写的行书《梅花庵诗》。可见,他的行草书就像北魏碑书那样结体呈横势扁方,但折笔处已没有了魏碑的方棱,或转锋一拓直下,或用草书的使转,也是化刚为柔;撇画纵长,前轻后重,收笔时或转折出锋、或重按回锋,很像隶书的左波;字字独立,很少上下牵连,而与魏碑不同的是笔姿翩翩恣肆,笔画常带波折,使笔运腕灵动自如,字体或左倾或右侧,从而大大加强了字的生动感。从这幅笔墨润腴、机致潇洒的书作中还可以看出,他的小字行草婉美工细,体态端正;而大字行草宏逸纵肆,取势攲侧。

总之,赵之谦将北魏碑书与传统的行草书体相结合,

确实写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胆样式,也可以说是建立了一个

与传统的行草书体很不相同的新规范。而致力于一种新规

范的创立,恰恰是艺术活动的核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