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春秋两季是精神疾病高发的季节

 enlongli2016 2017-08-31

根据国内外大量临床观察发现,春秋两季是精神疾病高发的季节,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存在的现象。为什么?

(一)惟有中医能解释这一现象

现代医学对此现象却不能作出任何的解释,因为现代医学缺乏解释这一现象的哲学依据。科学是一元的,现代医学也毫不例外,它的哲学基础也是一元的。这种科学传统抵制相互矛盾、含混不清的概念,要求表达清晰、准确。这些原则在自然界的探索中是不可缺少的。而要解释大自然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我们则需要另一种哲学,即系统的,或整体的哲学观。因为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领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都是模糊的,当我们试图运用语言文字描述这些概念时,就像瞎子摸象一样。

中医是一门古老的东方科学,那些认为只有西方自然科学才是科学的人,往往是狭隘地理解了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当是一门广义科学,它的哲学体系就是系统的或整体的哲学观。这种哲学思想可以用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所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来表述。老子提出的道,是一种哲学范畴,既是指宇宙的本原,又可以指事物的普遍规律,以及每一门学科的最高法则。根据我的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是:“道这个东西,是混沌模糊的,它的内部,有形象,有物质,从外面观察,似乎能看清楚,却又看不真切。在它的幽暗深处,藏有精气。这种精气是十分真实的,有信息传递出来”。这段韵文很流畅,并不难懂。从外面看不真切的是象和物,因为形象和物质是静态的;能够感受到的是精,因为精气是动态的,老子用“其精甚真”来强调流动的的精气给人造成的逼真的感官冲击,而体内的信息是靠精气的流动递送出来的。

为什么春秋两季是精神疾病高发的季节

为什么春秋两季是精神疾病高发的季节

请仔细体会一下:这不正是概括了人体生命活动这个复杂系统所具有的模糊性、不可直观的特点,并且揭示了医学应当为之采取的研究方法吗?的确如此!请紧紧抓住象、物、精、信这四个关键词。先讲信,信的意思是凭据、信息。人,只要是活着的人,不论处在健康、亚健康、患病的哪一种状态,总是有愉悦、疲乏、不适、疼痛等各种感觉,这就是体内发出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自己可以感受到,旁人也可以观察到。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从各个角度来捕捉、收集病人体内发出的信息。然后,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分类、归纳、抽象,上升为“证”。证是经过加工提炼之后的信息,可以据此确定疾病是在体表、还是在体内,属于寒性、还是属于热性,人与疾病之间的态势是属虚、还是属实,整体性质属阳、还是属阴,形成了有名的“八纲辨证”。

在辨证清楚之后,医生或用针灸,或投汤药,给予种种治疗,而采用的所有治疗措施,都是医生向病人体内输入信息。病人经过治疗后,是好是坏,又会通过主观感受和客观体征的改变这些新的信息,反馈到医生那里,医生再决定如何进一步治疗。这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教给我们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中医处理人体疾病信息所采用的科学方法。辨证有严密的逻辑,论治有严格的规定,不是可以任意施为的。这就与光凭经验用药的“经验医学”有了本质的差别。

也就是说,现代医学不能对春秋两季是情绪病高发的季节等现象作出解释,因为它缺乏整体观的哲学基础和语言。而这类智慧与语言在中医学中却极为丰富,也就是说,中医学能对这类现象作出较为完美的解释。

(二)为什么春季是精神疾病高发的季节

无论如何,焦虑不仅被认作是最普通的情绪病,而且还被认作是其他情绪病的基础。焦虑是抑郁的继发反应,它卷入于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在应激后产生的特定恐惧症之中,持续的焦虑不可避免地导致身体衰弱,接着还会引起疑病症,然后歇斯底里反应也可能产生。有时在那些具有恐惧症状的焦虑状态中看到人格解体。

就是说,虽然各种情绪病的症状表现不一,但焦虑却是各种情绪病的基础。要治愈情绪病,关键在于治愈焦虑症。中医学将各种情绪活动分属于不同的脏腑,认为肝主怒、心主喜、肺主忧、脾主思、肾主恐。焦虑呢?如果将焦虑归于怒,则分属于肝,如果将焦虑归于恐,则分属于肾,如果将焦虑归于思,则分属脾……格林克的研究成果倒是给我们不可多得的启示。

格林克在1960年论证说,他选择焦虑予以测量的原因在于,焦虑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按他的话说,不适应导致进一步的不适应。他认为中等程度的焦虑对于威胁是一个有用的信号,但过度的焦虑就会引起行为的很大混乱。他认为心理病理的防御机制常常是由抵抗极端的焦虑而产生的,因而,他把焦虑看做行为的一个基本的促动者。这在任何形式的治疗中都是很明显的。在防御被戳穿后,必定潜存着焦虑。格林克等人对此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说,焦虑是一种情感,它表明一个人正在进入抑郁状态或从抑郁状态中转出来,任何其他的因素却只是防御着焦虑的存在。但是,如果我们试图为焦虑提供一个外部原因而又不可能做到时,问题就严重了,因为我们不可能通过把焦虑称作恐惧而把它解释清楚。

虽然格林克基本上认为焦虑是危险的信号,但他也认为它与许多相互关联的而且往往属于个人的躯体过程有关。由于焦虑的增加,身体各部分变得更为松散。焦虑以一种对危险先兆的不可解释的情感曲解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格林克认为基本的问题是人们都有产生焦虑的倾向,但是我们需要确定使这种倾向变为现实的因素。

在其工作之初,格林克不能随意找到焦虑的病人,所以他必须制造焦虑。他按四个阶段做到这一点:警觉、忧虑、焦虑、惊慌,后两者被看做神经症的或病理的情况。他最初研究是对肝脏进行的。先注射一种由肝脏分解的物质,然后测量马尿酸的分泌量。分解的速度和程度作为焦虑程度的指标。当焦虑病人得到治疗时,他们分泌的马尿酸量很快下降。

格林克的研究思路说明,焦虑分属于肝脏,也就是说,焦虑由肝脏主宰,肝脏功能失调易生焦虑,焦虑程度过高又会伤及肝脏。

中医学认为,春应于肝,也就是春天起居、饮食、情感与行为等稍不注意就容易伤肝。因为春天的三个月,是所谓“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季节,天地间俱显出勃勃生机,草木得以繁荣。人们应当晚睡一点,早早起床,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舒张形体,使神志随着春天生气而勃发。这正是春天生长之气所要求的正确呼应,人体养生的必由之路。违背这个道理就会伤肝。也就是说,肝喜条达疏泄,恶于抑郁,因此,春季养神要注意保持心胸开阔,情绪乐观,不要烦恼生气。抑郁的结果极有可能导致肝伤,肝伤则焦虑生。这也就是为什么春季是情绪病高发季节的原因之一。

丹溪认为,相火之动与人体的生命活动有关,故相火之动失常就必然会导致病变。他说:“人之疾病亦生于动,其动之极也,病而死矣”(《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也就是相火不能沒有,但不能过旺,也不能妄动,否则就会患病。春季三个月,伴随大自然阳气升发,万物复苏,人体也阳事易兴,性冲动易起。而作为青少年,又不能得到正常的性满足而陷入性挫折之中,或性梦伴眠,或抑郁在胸,这是很危险的。也就是说,春天三个月,尤其是青少年,相火容易过旺,或相火妄动,以致性冲动更强烈,反过来又可伤及肝肾,肝肾伤又可助长相火,甚至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春季情绪病高发的又一原因。

还有,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而病变复杂,故《黄帝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长也”,说明了在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邪是主要致病因素。

中医学认为,风邪侵袭人体后,可产生下述病理变化:一是伤人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头疼、鼻阻、多涕、咽喉痒痛等症状。伤风感冒之所以多见头疼、恶风、畏寒等症状,这是肺部受侵、风邪在表的见证。因为风邪常从外表侵入人体,故肺与皮毛首当其冲而最先罹患。尤其是当贼风避之无时,或汗出当风时,腠理开,风邪乘虚而入,常可导致肺气不宜、卫气不固、营卫不和,而见发热、恶风、咳嗽、汗出等症状。

二是病变范围广:中医认为,风邪善行数变,变化无定,往往上下窜扰,故病变范围较广,在表可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或游走于经脉之中;逆于上,可直达巅顶;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胫腓等处。这种来去迅速、变化多端的冲击,在临床上也不乏见。例如皮肤风疹,其来势急剧,甚至数分钟内即可遍及全身,其痒难忍。但有时去也迅速,说退就退,而退后常不留任何痕迹。因此《黄帝内经》里称:“风者,善行而数变”。

三是“风胜则动”:古人见到空气流动而成风,因此推论风邪致病,其证以动为特征,即所谓“风胜则动”。故凡见肢体运动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往往责之于风而列为风病。破伤风之抽搐及面神经瘫痪所致之口眼歪斜等可为代表。

四是兼杂为病:中医认为风还可与体内之病理产物如痰相结合而成风痰,风痰上犯又可引起种种情绪疾病及精神病症。

(三)为什么秋季是精神疾病高发季节

为什么春秋两季是精神疾病高发的季节

为什么春秋两季是精神疾病高发的季节

严格分来,秋季犯病有两个时间段,一是初秋,二是秋末。

夏季最后一个月份为长夏,湿为长夏之主气。在中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人们所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也就是说,初秋多发情绪病,乃因湿邪困身。

秋末犯病乃因秋燥伤津。

秋三月,是所谓“收容平藏”、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劲急,地气清明。应该早卧早起,鸡叫起床,使神志保持安定,藉以舒缓三秋的悉杀,精神要内守,使秋气得以和平,不使意志外驰,而令肺气清匀。这是对秋天“收养”的呼应。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肺会受伤。

秋令肺伤临床表现的症状是燥邪犯肺,以肺系症状表现干燥少津为审证要点。燥邪易伤肺津,由于肺津受伤,肺失滋润,清肃失职,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伤津化燥,气道失其濡润,所以唇、舌、咽、鼻都见干燥现象。肺气通于卫,肺为燥邪所袭,故往往兼见身热恶寒的卫表症状。由于表证出现的寒热有轻重不同,所以又有凉燥与温燥之分。凉燥近于寒,故表证近似风寒;温燥性近于热,故表证近似风热。若燥邪化火,灼伤肺络,可见胸痛咯血。燥邪伤津,津伤阳亢,故舌质多红,邪偏肺卫,苔多白,燥邪袭肺,苔多黄。脉象亦随着病情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来说,燥邪犯肺多见数脉,邪偏肺卫多见浮数,津伤较著多见细数。

凡病都有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尤其是情绪病和精神病,根据我数十年的临床观察,秋季情绪病高发往往是在阳历11月份,即秋末冬初。燥邪伤津,津伤阳亢。肺在五行属金,金克木,木在中医属肝,如果肺气过强容易伤肝木,产生虚火、肝火。肝阳上亢,阳事易兴,性冲动又起,所以,无论是情绪病患者,或是精神病患者都表现出明显的性挫折反应症状,如欲火妄而又郁,郁而又妄,邪火久注,多致阴中作痒,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赤心烦,有时自汗,口干发热,形消不食,咳嗽生痰,或性幻想缠身,或性梦伴眠,或梦与鬼交,甚则时时听到有人骂他,或则自笑不已,或则哭笑无常,或则自言自语,或则沉默不语等。

秋时燥邪当令,常与夏季未尽之热相兼为患,燥热之邪,最易伤肺。而“肺为人府”,就是说,肺的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防护城墙。如果肺阴受损,则内邪、外邪都易入侵泛滥。也就是说,秋天更应注重保健养生,遵照《黄帝内经》所说,“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秋季尤其要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敛,早起以适应阳气的舒长。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做到心安神定,以减缓三秋的肃杀之气。对于现代人,秋季尤其要节制夜生活不能过得太晚,秋季睡得太晚对人伤害最大。

现代人盲目地追求夜生活,误以为那就是享受人生,结果是该睡的时候不想睡,该起床的时候不想起,有的甚至是昼夜颠倒。《吕氏春秋》说:圣人养生要顺其自然本性。刻意追求放纵快乐自己,该睡觉的时候不睡,有伤身体:该起床的时候贪睡,则有伤意志。最好的起居习惯是深夜11点钟以前睡觉,第二天凌晨6点半起床。

秋季情绪病高发,还因饮食不节,过食椒、葱、蒜、煎炸食物等辛燥之品,背离“防燥护阴、滋肾润肺”的指导思想。而今的年轻人,食饮习惯易受传媒的影响,容易出现偏食、过食,如大多青少年喜欢吃肯德基的炸鸡腿。青少年发育期间,本就不宜过食鸡肉,因鸡肉有补中、益气、补精之功效,过食就有可能补气太过,气过化火,伤及身体。煎炸食之,危害更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