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穴位图解*/灸法美容

 GOGOOTOO 2017-09-01
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腧穴的灸法。它所属学科是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针灸学(二级学科)、针灸疗法及其他(三级学科)。

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

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明朝《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疗还可以弥补药疗与针疗之不足。 现代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艾灸具有调整脏腑组织功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功能,调整和提高肌体的免疫功能。通过一定的穴位艾灸,能使人体产生一种温和灼热的感觉。利用这种热力的作用,透入人体肌肤而产生的刺激,能促使血液循环通畅而起到治病和保健之功效。艾叶性温,有温经散寒之作用;艾味芳香,有开毛窍,透肌肤作用;艾能温通十二经脉,通过艾灸能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
手上穴位
图解图解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1、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2、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1、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2、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1、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2、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手掌穴位图
脚上穴位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主要的足部穴位与器官的对应关系:
1) 脚趾部分——鼻腔、眼睛和耳部
2) 前脚掌靠近大拇指的部分——甲状腺和心脏
3) 前脚掌后方——肝脏、副肾和胆囊
4) 脚掌凹位——肠
5) 脚跟-——生殖器
脚上穴位对应关系
全身穴位

  

  

  

  

  

  
头部穴位

  

  

  
 
 
 
常见疾病的艾灸穴位

感冒

凤池,大椎,风府,合谷

慢性支气管炎

肺腧,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

咳嗽

膻中,肺腧,膏肓,天突,风门,列缺

肺结核

肺腧,太渊,三阴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

急性胃肠炎

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

腹痛

气海,中脘,内庭,脾腧

消化性溃疡

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

便秘

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

失眠

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

贫血

足三里,关元

高血压

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

心绞痛

心腧,至阳,厥阴腧,膻中,少海,内关
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1]  。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艾卷灸
(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3)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等材质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灸法美容
    艾灸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文化瑰宝,温灸法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灸法美容可单独运用, 也可与针刺配合使用。 灸法美容宜采用悬灸法, 即用药物艾条间接灸, 忌用直接灸法,如艾柱灸、隔姜灸等等。灸法有消除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美化肌肤, 增强体质的作用。
灸法美容传统灸法则是倡导药理与物理的相结合,历代中医学家一直强调用灸法必须以燃艾为热源的观点,而且艾绒越陈越好!因灸法疗效显著、使用简单、特别适合家庭的自我操作,自古以来便受到广大百姓的尊崇,所以,古人有'家有艾火不求医'的说法,说明灸法在中国古代家庭自我调治是何等的重要。
灸法美容温灸法利用其物理与药理的特殊作用来刺激人体的穴位,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机体的审理失衡,达到治疗和保健的功效。这种古老的中医疗法是现在新兴的以光电为热源的各种仪器所无法比拟的,后者倾向于纯理疗范畴,
  “灸法美容既可使面部皮肤红润白嫩,同时对于脾肾阳虚引起的黄褐斑,有也改善作用,更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抗病防病,特别适合于老年人和体弱之人使用。”中医美容专家李芳莉医生介绍说,灸法美容是一种以预防保健为主,温经活络、改善肤色的美容方法,对中青年尤为适宜。
 a 先后顺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
b 时间顺序:是先短后长,一般为10-30分钟为宜。
2.  实热,阴虚发热,一般不宜灸
3 . 颜面、五官及大血管部位不宜灸。
4.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
5. 施灸的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必要时可延长至30分钟。
6. 如遇施灸后起泡,应刺破、放水,涂抹紫药水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