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名画C

 宿缘回家路 2017-09-04


  ——基督升架(鲁本斯·佛兰德斯)



  

  据《圣经》记述:耶酥被判处磔刑,兵丁们将他押解到各各他山刑场,刽子手们剥光了他身上的衣服,将他钉在十字架上,并在他的头顶挂一块牌子,写着“犹太王”示众。耶稣是在正午处刑的,据说当时倾刻遍地黑暗,持续三个时辰之久。临刑时耶稣毫无畏惧,大声疾呼:“我一向光明正大。”

  很多画家画过这一题材。鲁本斯于1610年创作的这幅祭坛画,很有自己的特色,一群具有力士般体格的刽子手们,正使尽气力竖起背负着耶稣的十字架,众刽子手们显得心亏而残忍,正手忙脚乱地拉扯十字架,而耶稣却以极大的毅力强忍着肉体受酷刑的苦痛,表现出英雄般的镇定自若,他双目注视着苍天,仿佛获得那无限太空中上帝所给予的力量,他不为暴虐所摧,决心为拯救人类而献身,正在向世人表白“我一向光明正大”的磊落胸怀,这是一位人类英雄为正义、为信仰而献身的典范。

  画面人物形象组合成金字塔形,刽子手们互相扭动穿插形成一个层次,更衬托出临危不惧的基督形象,表现了邪恶压不倒正义的思想。鲁本斯在人物背景上描绘一棵被狂风吹动的大树,与狂暴扭动的刽子手身躯相呼应,使全画处在一种旋风般的激情中,产生激烈的运动感,这使人们想起丁托雷托的构图和威尼斯画派的色彩。

  ——基督降架(鲁本斯·佛兰德斯)



  基督被钉死在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亲友和信徒们络绎不绝地来悼念他。有一位叫约瑟的亚利马太城人,受众人之托求见罗马祭司彼拉多,允许埋葬基督的尸体。《基督降架》就是描绘这个情节。

  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卡拉瓦乔式的聚光法布置画面,人物组合成对角线式安排:基督的尸体处于中心的亮区顶端,那位老者用嘴含着布,托着基督的臂膀,他就是信徒约瑟。承受降下基督身体的穿红袍者是约翰,对应的那位长胡子老人是彼得;抬手扑向基督痛不欲生的是圣母玛利亚,那位虔诚而多情地捧着基督脚的是抹大拉。在这幅画中没有激烈的人物动势,没有强烈的激情,只有充满崇敬的爱和深沉的哀伤,画中人物被黑暗所包围,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好似山川大地也为基督的死而默哀抽泣。

  ——劫夺留希波斯的女儿们(鲁本斯·佛兰德斯)


  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宙斯和丽达所生的孪生兄弟卡斯托耳和波吕克斯,一个善骑,一个善战,英勇无敌,他们共同爱上了迈锡尼王的两个孪生女儿。

  画中所描绘的是传统“抢婚”情节。画面上人物和马匹扭动交错形成一个艺术整体,大轮廓近乎圆形,构成一幅充满生命运动的图案,在地平线上激烈地滚动着。虽为“抢婚”,却没有暴虐和抗拒,两匹雄健的高头大马,气势昂扬。以浓重的色调衬托出卡斯托耳和波吕克斯的英勇强悍及两位裸体少女的娇嫩柔媚。是力与美的和谐统一。

  这是一幅英雄主义的画面,画家通过塑造丰满强健的人体,通过构图复杂而激烈的人物动势,表达了不可抗拒的爱情力量。整个画面充满热情、运动和生命力,表明鲁本斯善于把巴洛克艺术的运动激情,装饰性的夸张,富有想象力的构思,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同真实感很强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他塑造的人体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在米开朗基罗式雄健的人体造型中,赞颂人的生命力的美,体现了人文主义反禁欲主义思想,同时也含有纵欲享乐的因素。

  ——海伦娜·弗尔曼肖像(鲁本斯·佛兰德斯)


  这幅作品是世界十大名画之一。在这里画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形象的性格特征:她的眼神流露出一种乐观幸福的样子,构图严谨,色彩对比强烈;服饰显示了她的贵族身份,但不傲气;从这幅肖像上,观众可以感觉到这位画家所寄托的那种与禁欲主义完全绝缘的生活热情。

  画中的肖像人物是用漂亮和生动的色彩笔触来描绘的,线条十分流畅。和画家的主题性绘画一样,举凡人体形象,都画得骨质健壮,过于肉感,皮肤细嫩,扭捏作态。这就是鲁本斯笔下的妇女形象的特点,可能是他所处的上流社会环境,迎合上层贵族的审美要求,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妇女几乎都是贵妇人。

  ——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鲁本斯·佛兰德斯)


  画家在1621年到1630年期间,应聘当了政府的外交顾问,参加了许多外事活动。在这一时期,他为法国皇后完成了以《玛丽·梅迪奇生平》为总标题的幅历史画巨作,这套历史画也是画家艺术生涯中最能显示其艺术影响的伟大巨构。

  《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就是鲁本斯为法国皇后以《玛丽·梅迪奇生平》为标题完成的第6幅历史画(共计21幅),鲁本斯以半神话半浪漫主义的虚构手法将这真实人物与事件融进虚幻的颂扬环境中。梅迪奇家族是法国著名的名门望族,玛丽·德·梅迪奇曾为法国摄政皇后。这件作品描绘玛丽的宫船刚刚抵进赛富港,她盛装待迎,准备接受法国最高规格的礼仪,船头上戎装的姑娘,身着古罗马的服装,伸开双臂,表示了法兰西的欢迎。豪华的宫船下面,许多海中女仙在拽着绳。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Rubens,1577年—1640年)佛兰德斯画家,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他是欧洲第一个巴洛克式的画家。他的绘画着眼于生命力与感情的表达,华丽的巴洛克风格是我们理解整整几百年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他一生的丰富阅历,充分展现在他多彩多姿的创作中。他的肖像画技巧完美,引人入胜。

  ——红磨坊的舞会(雷诺阿)


  这幅作品展现了巴黎的一个露天舞会狂欢的场面,画中描绘出众多的人物,给人拥挤的感觉,人头攒动,色斑跳跃,热闹非凡,给人以愉快欢乐的强烈印象。

  画面用蓝紫为主色调,使人物由近及远,产生一种多层次的节奏感。画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近景一组人物的描绘上,生动地表现出人物脸上的光色效果及光影造成的迷离感,渲染了舞会的气氛。就总体看,他保留着印象派对外光与色斑的留恋,使画面的总体色调、气氛有一种颤动、闪烁的强烈效果,充分表现了印象主义画家对现实生活中的光与色的变化的高度敏感。

  虽然这幅画显得“速写化”,似乎尚未完成。仅仅前景中一些人物的头部表现出一些细节,然而连那里也是用极其违反程式、极其大胆的手法画成的。

  画中舞蹈着的是当时的蒙马特女王——拉·姑柳与男舞伴华兰丹。她是一个充满野性、缺乏教养的舞女。人们围着舞池,注视着这激烈的表演,谁也不在乎自己是谁,在这个地方就是尽情地享乐。坐着的那位女士的眼睛和前额处在阴影之中,而阳光照在她嘴和下巴上。她的明亮的衣服是用粗放的笔触画成的。然而这些人物正是我们集中注意的对象。往远处去,形象就越来越隐没于阳光和空气之中。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印象派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绘画技巧上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光色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把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去。根据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给后来的现代美术以极大的影响。

  ——包厢(雷诺阿)


  这幅画并未实现印象派“无黑色”的主张,以黑色条纹带出鲜明的对比变化,是在印象派的画展中,唯一让艺评人口下留情的作品。

  画家依据在剧院里得到的印象,创作了包厢中的盛装女性。有趣的是,这是在室内完成的印象派绘画。画家成功地表现了剧院中包厢里的气氛,虽然只画了两个人,但画家明显地突出了那个贵妇人的形象,化了妆的贵妇人与身后的绅士形成鲜明对比。

  《包厢》的色调是温馨的,它由玫瑰、黑、白三色组成,贵妇人身上黑条纹衣服非常醒目,粗阔的黑条与白色相间的浅色,使她显得光彩照人。以细小的笔触体现黑色,产生了一种丰富、浑厚的层次,使画面增加了视觉美感。

  ——布吉瓦的舞会(雷诺阿)


  这是雷诺阿舞会系列的三幅挂画其中的一幅。另外的两幅分别是《城市之舞》和《乡村之舞》。三幅画中三对舞伴,三个场合,三场舞会,三段爱情的发生。户外的舞会因为有了阳光,空气,鸟语,花象的融入,多了几分轻松幽闲。那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爱情的味道。女孩的一张年轻的让人嫉妒的光滑的脸蛋,在男子深情的注视下,泛起点点红晕。色彩搭配简单明亮。黑白永远是最经典的流行,这儿的黑白中都透出欢畅轻松,就像女孩身上纱制的衣裙一样,给人松松的感觉。

  雷诺阿的作品呈现一种优雅自然的美,除了最直接的愉悦感受外,不会让人有任何思考性的负担。在他的画中找不到对人生负面的反应与答案。

  ——伞(雷诺阿)


  作品所表现的是一个巴黎的春日。熙熙攘攘的行人突遇阵雨,于是张开的伞群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弧形线网。

  画家意识到伞本身在画上的装饰趣味。他把这些弧线重叠地画在画面的上半部。观众通过这些弧形的伞,再往下看到了一幅繁杂热闹的景象:前景左侧是一位秀丽多姿的年轻夫人,她臂挽篮子,篮内装着几顶待售的帽子。后面一个绅士模样的人,正用眼睛盯着她,想要上前以遮雨的伞来讨好这位妇女。在前景的右边,有两个赶集市的小姑娘,更小的一个手拿着滚铁环玩具,眼睛注意着观众。在中间,有两个穿着华贵的妇女站在中景上。前面一个似乎对那个手拿铁环的小女孩发生兴趣;后面一个妇女刚把雨伞打开。据说画面上左手提篮子的女人是以雷诺阿之妻阿林为模特的。

  这幅画的人物并不多,但由于交叠处理,伞的弧形线的不同方向以及整个色调气氛,使画中的景象显得异常热闹丰富,给人以一种拥挤感。雷诺阿采用了一个主调,即以蓝紫色为基调,从而使画面充满一种富有节奏的单纯感。场景十分动人。春雨绵绵的巴黎街景,给这个拥挤的集市增添了生活节律。

  ——浴女(雷诺阿)


  作品“浴女”的构图是画家最成功的构图之一。在这幅图上人物的姿态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她们只是用以维持构图的平衡而已。这里既没有留下纯洁的线条,也没有留下形体的张力。这是淡红色体积的不停流动,这些体积和自然性和生动性是植根于色彩和谐的生命力中的。

  情欲是画家的基本艺术冲动。他不觉得会限制他的艺术,相反的,他还为此而大肆夸耀:“乳房是一种浑圆的、温暖的东西。如果上帝不创造女人的乳房,我也许就不会成为画家了。”

  雷诺阿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的每一次情欲冲动是多么充满着魅力,他从自然所得来的每一个印象是怎样受到自由驰骋幻想的改造的。他眼看着裸体的模特儿,画着鲜花;眼看着一束玫瑰花,仔细捉摸着皮肤的色调。甚至在他的晚年,加纳的炽热阳光和令人心醉的红颜色还勾起他的情欲,把情欲升华到了艺术的水平。

  雷诺阿对待肉体就像是对待一块好吃的羊羔肉那样,有一种漫无节制的贪欲。

  ——蒙马特大街冬天的早晨(毕沙罗)


  这是一幅蒙马特大街的全景图,街道两侧尽收画面,人群流动,车水马龙,由于视角宽广,楼房林立,车马人流很小,只能凭感觉用粗笔点画出来,然而显得特别生动,加之透视准确,画中车马人流仿佛在画中移动,形象逼真。画家描绘了现代都市的繁忙热闹场面。预示了20世纪未来派画家所热衷描绘的景象--现代都市快速运动节奏。

  此作品画于1897年,在这幅画上,构图宏伟,街景庄严而有气派;色彩丰富柔和,在冷暖色对比中,充满中间调子的过渡,形成一种细致而变化丰富的灰调子,但却很明亮,显示着光的饱满,其笔触均匀而不失活泼变化,粗犷与细致融为一体,表现出画家特有的艺术风格。

  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Pissarro,1830-1903),是法国始终如一的印象派大师。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3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他对印象派的重要意义甚至超过莫奈,在印象派画家心目中,他是印象派的摩西(上帝的传喻者,以色列人的领袖)。

  ——洛德希普林恩火车站(毕沙罗)


  画家曾专程拜访过柯罗,并得到柯罗的指点和教导。19世纪60年代中期,画家是以科罗的学生自居参加沙龙画展,直到70年代他的画风还受着科罗风格的影响。在这幅作品中人们明显地感觉到运用柯罗的表现手法创作。

  这幅画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北欧的湿润空气,透过轻纱般的雾霭,广阔的山坡田野铺绽了青翠,洁净嫩绿的色块几乎占据了画面一半。一列奔驰而来的火车,鸣着欢快的汽笛,喷出袅袅的青烟,沿着铁轨快速前行。远处是延绵的村庄,红顶房子错落有致。挺拔的树木枝叶相互交叉。尉蓝色天空堆积着层层叠叠的云层,令人感觉不到丝毫的压抑,展现了初春的时节,万物鲜活复苏的美景。

  在这幅作品里,柯罗式的单纯清新的蓝绿色调和朴素优雅、带有古典韵味的幽静气氛显而易见,画法沉稳,虽有柯罗影响,但仍然是毕沙罗的。

  ——日出·印象(莫奈)


  扬名于世的这幅油画,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点的绘画笔触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并非准确地描画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见。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由于它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有位批评家就借用此画的标题,嘲讽以莫奈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创造的青年画家为“印象主义”,这一画派以此得名。

  这幅画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的印象派画家第一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此作品也是莫奈画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克劳德·莫奈(ClaudeMonet,1840年-1926年),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也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画家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他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睡莲组图(莫奈)


  画家用20多年的时间养睡莲、画睡莲,让全世界都跟着他为这种植物着迷。他的《睡莲》系列画作一直是收藏家追捧的精品。

  ——打阳伞的女人(莫奈)


  作品是莫奈早期的印象技法画作。画面正中偏右站着一位撑阳伞的女仕,而画面偏左较远处的就是她的儿子。这是一个晴天的早上,两母子在草地上漫步。

  整幅画只用了简单的蓝、绿、棕等自然的色彩,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画中的女仕占了画面大部份的空间,成为画的趣味中心。但左侧的小儿子与阳伞和女仕也构成一个三角形,得到一个平衡的作用。

  虽然此画是莫内早期的作品,但也可见他已很好地捕捉光影和画中的瞬间印象感觉。画中女仕面部和上半身都用上较暗的色彩,表明是处于阳伞的阴影之下。而整个阳伞、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阴影区,与女仕衣裙上向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对比(小儿子方面也一样),就如现实中看到的一样。另外,女仕摆动的头巾和长裙上的绉褶也加强了画面的动感。

  克劳德·莫奈是印象画派代表人物。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

  ——垛草(巴斯蒂昂·勒帕热)


  这幅画是画家的一幅代表作。那因“垛草”而劳累过度躺在草地上酣睡的农夫,他好像刚刚吃过妻子送来的饭,用草帽盖着脸正在享受着这片刻的轻松;年轻体壮的少妇默默的坐在丈夫的身边,长期生活的艰难使她显得疲惫不堪,神色已变得象老年人一样呆滞而默然……从这件作品,人们明显的可以看到那来自于现实主义重客观、重典型的主题表现;来自于巴比松画派重写生、亲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来自于古典学院派严谨、扎实、精确入微的写实技艺。

  勒帕热是法国晚期现实主义画家,他的《垛草》代表了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最后的辉煌。他从不保守,敢于探索自己的路子,尤其在风景画上,他更喜欢把人物置于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来描绘,使人物形象的轮廓更加清晰。

  巴斯蒂昂·勒帕热(Bastien·Lepage,Jules,1848-1884),法国乡村风俗画家和肖像画家,其作品在法国和英国受到广泛摹仿。他是学院派画家卡巴涅尔的学生,但他并不受学院派的局限。他从学院派获得严密的素描技巧,同时又对库尔贝、米勒等现实主义画家深深钦佩,对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的光色的表现也极赞赏,并且将他们的色彩技巧吸收进自己的绘画之中。最可贵的是,在印象派绘画达到高潮的当时,勒帕热仍然坚定地遵循“为生活,为平民而艺术”的原则,他继承了法国绘画的民主主义传统。

  ——拾穗者(米勒)


  这幅画描写了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派迷人的乡村风光。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也正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此作品无声地倾诉着农民的贫困与饥苦,焦虑与哀愁,隐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Millet,1814-1875〕,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

  ——晚钟(米勒)


  画面上,夕阳西下,一天辛勤的田野劳作结束了。一对农民夫妇刚听到远方的教堂钟响,便自然而然地、习惯地俯首摘帽祷告。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人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像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

  画家着重于描绘这两个形象对命运的虔诚。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农产品的创造者,他们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这个恩惠就是农妇身旁小车上的两小袋马铃薯!这样的恩惠竟是他们一天劳动的报酬?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衫。日落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氛围,画家在这里倾注全部心血去刻画这种萧瑟氛围,让它来笼罩这对可亲可怜的劳动夫妇的形象。他着重描绘了农夫妇的虔诚和质朴,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的无限同情。

  色调上,暮色沉沉,农夫脱帽少妇合掌祈祷,黄褐色调庄严温暖,地平线与人物恰组成两个端肃的十字,可用上温克尔曼用来评述古希腊雕塑的名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埃斯克利亚的清静受胎(巴罗洛梅·埃斯特巴·穆立罗)


  这幅画完美的展现了圣母的纯洁无暇,尽管人物略显年轻青涩,但已不同于祖巴兰或是委拉兹开斯画中那些幼年的圣母形象。画家没有过多的采取前人惯用的描摹象征这些传统手法。该画也没有涉及连祷仪式,画家将人物形象回归到其本质上去:年轻的纯洁无暇的女子,圣母,根据这一精美的宗教概念,踩着半月,被夺目的云彩和耀眼的光辉笼罩,在小天使的围绕下飞身上天。作品中圣母受孕和圣母升天两大主题结合在一起,传递的信息完整,明晰,有力:展现了圣母无与伦比的纯洁和美好。

  画家不仅找到了适合巴洛克社会表现圣母形象的方法,同时也通过作品完美诠释了人们所期待的圣母玛利亚这一形象,将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