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8-19章 驱虫剂、涌吐剂

 学中医书馆 2017-09-04

第18-19章 驱虫剂、涌吐剂

  (2015-06-01 18:08:10)
标签: 

健康

分类: 中医学习
驱虫剂
定义
凡以安蛔、驱虫药物为主组成,用于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的方剂,,统称驱虫剂。

驱虫剂,驱虫有两类形式,(1)直接驱虫、杀虫。(2)安蛔。安蛔就是蛔虫在动的时候,因为蛔虫属于人体消化道寄生虫里面,占有比重很大的一类疾病。蛔虫在扰动的时候,往往不容易直接杀灭,避免受到杀虫药刺激的蛔虫钻孔的特点,乱窜,所以先安蛔,后驱虫,这是个原则。安蛔、驱虫是治疗虫证两类,这些统称都是驱虫剂。

组方用药特点
用药方面,驱虫剂多用驱虫药配合清热药,或者温里药。因为虫证有偏寒、偏热的不同。所以结合温里药,清热药。同食虫证往往伴随食积。也要结合消导。虫证伤耗人体正气,要配合补益药。

【使用注意】
  1.服药时应忌吃油腻食物,并以空腹为宜。
  2.有些驱虫药含有毒性,因此在运用时要注意剂量,用量过大,易伤正气或中毒;用量不足,则难生效。
  3.有些驱虫药具有攻伐作用,对年老体弱、孕妇等,使用宜慎重,或禁用。
  4.服驱虫剂之后,见有脾胃虚弱者,宜适当内服调补脾胃之剂,以善其后。
  5.凡见有寄生虫病症状,可以先作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再结合辨证使用驱虫剂,这样可以达到安全、准确的目的。


代表方剂:
   乌梅丸           肥儿丸           布袋丸
   化虫丸           伐木丸(术矾丸)



乌 梅 丸  ▲▲▲
〖方源〗 《删补名医方论》:乌梅丸,治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蚘。又主久痢。
〖组成〗 乌梅 300枚 [30g]   细辛 六两 [3g]   干姜 十两 [9g]   黄连 十六两 [6g]
     当归 四两 [6g]     附子 炮,去皮,六两 [6g]         蜀椒 炒香 ,四两 [5g]
     桂枝 六两 [6g]     人参 六两 [6g]             黄柏 六两 [6g]
〖用法〗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即酸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6g],日三服,稍加至20丸。禁食生冷滑物,臭食等。[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一至三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歌〗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主治〗 蛔厥证。腹痛时作,心烦呕吐,时发时止,常自吐蛔,手足厥冷。并治久痢久泻。
〖功用〗 温脏、安蛔、补虚(
补益气血)。( 得酸则静,得苦则降,得辛则伏

主证分析
脏寒蛔厥证。
       脏寒,这个脏指蛔虫寄生消化道,主要指消化道。在这里的脏,主要是肠,大肠。指肠寒,脏寒实际上是肠寒。下焦肠道虚寒,蛔厥,蛔虫上逆,称为蛔厥。肠道虚寒,蛔虫上逆、上扰,因为蛔虫的特点,它也是喜温恶寒的。寄生人体肠道,遇到肠道虚寒,不适合蛔虫这种生存环境了,它就有上扰、上逆,加上它有钻孔特点,它向上可以窜入胃中,甚至于胆道,扰乱气机,可以造成烦闷,产生热像,所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蛔虫上扰,扰乱胃腑和降气机,产生胃气上逆。呕吐。时发时止。时有蛔虫随着它上扰时候产生,它安定时候就停止。蛔虫得食则吐,因为饮食的时候,蛔闻食臭出,闻到食物的气息它要上逆,就产生了胃气上逆呕吐。甚至于吐出蛔虫来。
     手足厥冷,是主要指的人体阳气不足,阳虚不能温养四肢,这个体质基础,再加上有蛔厥证。气机逆乱,清阳不布,也可以导致手足厥冷,这是蛔厥证的临床表现。从这个看,蛔虫上扰式引起这相应症状的根本原因。那导致蛔虫上扰,又和肠道虚寒有关,因此在治疗当中,我们既要安蛔,又要温脏。这蛔虫证,往往反覆发作,病程较久,会消耗人体正气。因此除了阳气不足之外,往往还有气虚,血虚,气血不足的表现。所以针对这个病机,温脏安蛔。

乌梅安蛔为主,蛔虫得酸则静
蜀椒蛔虫得辛则伏
细辛
佐1黄连苦寒,苦降
蛔虫得苦则降
黄柏
佐2附子温脏祛寒
纠正人体的阳虚
桂枝
干姜
佐3人参补气
当归养血
      根据蛔虫的特性,安蛔采取苦降。苦味、酸味、辛味相结合。柯韵伯讲了一段话,认为蛔虫它生理上有这个特点:“得酸则静,得苦则降,得辛则伏。”。遇到酸味,它会安静下来。遇到苦味,它会下降下降回到肠中,蛔虫不是上逆吗?回到肠中,得酸则静,不再躁扰,得辛则伏,实际上带有一点杀虫的意义。根据这个,我们君药是乌梅。在这里安蛔为主。乌梅性酸,酸味,蛔虫得酸则静,能够安蛔,是个主要药,做为君药。现在从实验也证实了,你比如比较正常健康的蛔虫,把它放在生理溶液当中,它很活跃,但把它放在乌梅液当中,一定浓度的乌梅液当中,它很快,一下就静止下来了。而且过几个小时,它可以飘起来了,看起来像没也多少生机一样,蛔虫得酸则静,
      蜀椒、细辛为臣药。体现了蛔虫得辛则伏。蜀椒、细辛都是辛温的。这种辛辣之品。它有驱蛔杀蛔的作用。体现了蛔虫“得辛则伏”。
     
 佐药黄连、黄柏是苦寒的,苦降。蛔虫得苦则降。使蛔虫由上逆回归肠道。
这前三组药,构成了安蛔的基本结构。其理论依据就是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降,得辛则伏。

      附子、桂枝、干姜(姜桂附),这一组主要是温脏祛寒。考虑到肠道虚寒,人体阳气不足。因此蛔虫则不安居肠中,上逆。所以通过温脏安蛔,温脏有助于安蛔。同时纠正人体的阳虚。
      人参当归补气养血。考虑蛔虫证候,虫证长久易消耗人体气血。会有气血不足,益气养血则扶正。


配伍特点
  1. 安蛔─通过酸苦辛并进,安蛔为主。根据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降,得辛则伏这个特点。所以用酸味的乌梅,辛味的蜀椒、细辛,和苦寒、苦味的黄连、黄柏结合。酸苦辛并进,可见全方是安蛔为主的。
  2. 寒热并用,邪正兼顾。寒热并用体现在黄连、黄柏,用姜桂附,蜀椒、细辛。这样姜桂附也不会温燥太过,有苦寒药物的制约。有姜桂附,黄连、黄柏也不会苦寒太过而伤中。这就是既邪正兼顾,寒热并用。邪正兼顾当然本身从安蛔之外,它还有补益气血这个涵义。
运用
1.本方主治上热下寒之蛔厥证。以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为证治要点。久泻、久痢属寒热错杂,正气虚弱者,亦可用之。
2.随证加减

  • 这个方主要是安蛔。而杀虫的力量较弱。实验证明,以乌梅为主的这类药作用于蛔虫,乌梅的溶液里面放了蛔虫,它可以漂起来不 动,它可以安静。但是你放二十四小时以后,蛔虫漂在上面,你不要以为它已经死了。把蛔虫这时候挟出来放到生理溶液里,要不了一两个小时,它又活跃起来了。 这说明它杀虫力量弱。临床可以增加一些杀虫药。像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槟榔这一类。可以增加这个方的杀虫力量。
  • 如果蛔厥腹痛剧烈的时候,不宜杀虫。这是在腹痛、呕吐、吐蛔这些缓解以后,这个方可以增加杀虫力量。
  • 如果由于蛔虫上逆,扰乱气机,热像明显,去掉附子、干姜,减少它的温燥。
  • 如果阳气不足,内寒较重,减少黄连、黄柏用量。
  • 口苦,心下疼,热比较重,(口苦说明有热,心下疼热,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气郁化热),黄连用量增大,安蛔的乌梅量增大。还可以加芍药止痛,清热。
  • 如果气血不足不明显,也就是脉来不是很虚弱,人参、当归可以不用。
  • 蛔虫上扰,胃气上逆,呕吐也常见。如呕吐突出,加吴茱萸、半夏。
  • 蛔虫阻滞肠道,大便不通,可以加大黄、槟榔,畅通腑气。
3.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慢性肠炎、慢性菌痢等属寒热错杂而正气虚者,均可加减使用。

  《古今名医方论》柯韵伯曰: “火旺则水亏,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气有余便是火也;木盛则克土,故饥不欲食;虫为风化,饥则胃中空虚,蛔闻食臭出,故吐蛔。仲景立方,皆以辛甘 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风木耳。《洪范》曰:本曰曲直作酸。《内经》曰:木生酸,酸入肝。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 而除疼,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而肝得所养,是固其本;肝欲散,细辛、干姜辛以散之;肝藏血,桂枝、当 归引血归经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渍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少与而渐加之,缓则治其本也。蛔,昆 虫也,生冷之物与湿热之气相成,故药亦寒热互用,且胸中烦而吐蛔,则连、柏是寒因热用也。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信为化虫佳剂。久利则虚,调其 寒热,酸以收之,下利自止。”

乌梅丸治疗脏寒蛔厥,还能用于久泻久痢
久泻和久痢,泄泻,痢疾最后,不管你开始时是寒湿,湿热,最终都会归结成为虚寒。最终都虚寒泄泻,虚寒痢疾,所以为什么强调久泻久痢,这里实际上强调的,乌梅丸可以用来治疗以虚寒痢疾为主的,虚寒泄泻、痢疾为主,这时候证候有四大特点
  1. 久泻久痢造成肠滑失禁,
  2. 久泻久痢都还胃肠道会有积滞,痢疾本身,比如有湿热痢疾,泄泻这些,它也有脾胃功能受伤以后会有积滞,都会有一些积滞。所以残余的湿热积滞,或者饮食积滞,都会有一些积滞。
  3. 都会有积滞化热。
  4. 正气方面,久泻久痢归属到虚寒,阳气不足,长期泄泻,痢疾,气血耗损,阳气不足,气血不足。有阳虚,气血虚弱,正虚的一面。
肠滑失禁,积滞郁而化热,还有残余热邪,积滞郁而化热,可以有气血不足,阳气不足,这些基本表现,乌梅丸里很巧,乌梅酸收,有一定涩肠止泻作用。针对了肠 滑失禁,久泻久痢的肠滑失禁,而有积滞化热,黄连黄柏是治疗泄泻、痢疾,“治痢之最”,治疗泄泻、痢疾的常用药。对于积滞化热它比较恰当。这个方里又有姜 桂附,用来温补阳气。和补益药相配,温补阳气。考虑到久泻久痢归于虚寒这个特点,最后,这个方里有人参,当归,益气养血,又能考虑久泻久痢之后气血的亏 虚。所以你看乌梅丸里边,虽然是治疗蛔虫,脏寒蛔厥的方,异病同治,它可以用于久泻久痢,积滞虚寒,但虚寒是整个方子久泻久痢的根本。阳气不足,气血亏虚 这种状况,乌梅丸针对性还是比较强。尤其这类慢性病,乌梅丸作成丸剂。久浮能收到其他的方类不容易收到的效果。所以我们这里讲乌梅丸,既能滞脏寒蛔厥,还 能用于久泻久痢这个道理。是从久泻久痢的病机,和乌梅丸的组成结构来分析的。这一点在学乌梅丸的过程当中,要尤其注意,他能用于久泻久痢。这在临床意义是 很大的。有关这一类的报导,这一类的老中医经验,或在古籍里边记载是很多的。

〖附方一〗 连梅安蛔汤
方源:《通俗伤寒论》
组成:胡黄连 一钱 [3g]       川椒 炒 十粒 [2g]       白雷丸 三钱 [9g]
   乌梅肉 两枚 [5g]       生川柏 八分 [2g]
   尖槟榔 磨汁冲 二枚[或切片随药入罐煎][10g]
用法:水煎,一剂煎三次,早晨空腹服二次,下午空腹服一次。
功用:清热安蛔。
主治:肝胃热盛症。虫积腹痛,不欲饮食,食则吐蛔,面赤心烦,甚则烦躁,厥逆,口燥舌赤,脉数身热。

〖附方二〗 理中安蛔汤
方源:《万病回春》
组成:人参 七分 [2g]       白术 一钱 [3g]       茯苓 一钱 [3g]
   乌梅 三分 [6g]       川椒 三分 [3g]       干姜 炒黑 五分 [2g]
用法:水煎服。如合丸,用乌梅浸烂,蒸熟[去核]捣如泥,入前药末,再捣如泥,每服十丸,米汤吞下。[现代用法:照调整量放大数倍,碾细筛净,炼蜜和丸,每丸重5g,早、午、晚空腹时各服一丸,开水送下。]
功用:温中安蛔。
主治:主治中阳不足,脾胃虚寒:蛔从口出,或从便出,手足不温,腹痛肠鸣,便溏溲清,舌白脉虚。



肥 儿 丸 ▲
〖方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小儿疳病者,多因缺乳,食吃太早所致。或因久患脏腑胃虚虫动,日渐羸瘦,腹大发竖,不能行步,面黄口臭发热,面无精神。此药杀虫进食。”
〖组成〗 神曲 炒 十两        黄连 去须 十两    肉豆蔻 面裹煨 五两
     使君子 去皮[壳] 五两     麦芽 炒 五两     槟榔 细剉 晒 二十个
     木香 二两
〖用法〗 上为细末,猪胆汁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量岁数加减,热水下,空心服。[现代用法:照调整量比例放大若干倍,碾细筛净。取鲜猪胆和为小丸,每丸约重30g。开水调化,空腹时服一丸。一岁以下小儿服量酌减。]
〖方歌〗 肥儿丸内用使君,豆蔻香连曲麦槟,
     猪胆为丸热水下,虫疳食积一扫清。

〖主治〗 小儿疳积。消化不良,面黄体瘦,肚腹胀满,发热口臭,大便溏薄,以及虫积腹痛。
〖功用〗 杀虫消积,健脾清热。


   ┌ 神曲 ┐
  ┤   ├ 消食化积,助脾之运。
   │   │
   └ 麦芽 ┘

   ┌ 使君子 ┐
  ┤    ├ 杀虫
   └ 槟榔  ┘

   ┌ 黄连 ── 清脾胃中之湿热。
  ┤ 肉豆蔻 ── 温中下气消食固肠。
   └ 木香 ── 下气除胀。

 使 猪胆汁 ── 与佐药肉豆蔻、木香相配成辛开苦降之势。

运用
1.本方主治小儿疳积。以面黄体瘦,肝腹胀大,发热口臭为证治要点
2.小儿肠道蛔虫症、小儿慢性消化不良等属脾虚食积、虫积者,可加减使用。

《医林纂要探源》:“谷以养人,而过食成积,神曲、麦芽以变化之;食积则气郁,木香、槟榔以升降之;气郁则生湿热,黄连、川楝子以燥之、泄之;湿热则生虫第18-19章 <wbr>驱虫剂、涌吐剂第18-19章 <wbr>驱虫剂、涌吐剂,使君子、黄连、川楝子以杀之。其肠胃薄而太阴未足也。君黄连以健之、厚之;要其本元火不足,而脾胃不能化食也,肉豆蔻以壮命门火而温之。此方本末条理,非他攻伐之方所可易也。”

第18-19章 <wbr>驱虫剂、涌吐剂
第十九章 涌吐剂
【概念】
  凡以涌吐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以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的方剂,统称为涌吐剂,属“八法”中的“吐法”。

【内容提要】
  1.本类方剂常用于中风、癫狂、喉痹之痰涎壅盛、宿食停留胃脘,毒物尚留胃中,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病在上、中焦,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
  2.本类方剂作用迅猛,易伤胃气,应中病即止,年老体弱、幼儿、孕妇产后均宜慎用。
  3.服涌吐剂后呕吐不止者,可服姜汁少许,或服冷粥、冷开水等以止之。仍不止,则据所服吐药的不同而进行解救。
  4.服涌吐剂后不吐者,以翎毛或手指探喉,亦可多饮开水,以助其吐。
  5.服药得吐后,须令病人避风,同时要注意调理脾胃。


【适用证】
  中风:闭证。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不大呕吐,只有微涎稀冷而出,或一升二升,当时省觉,次缓而调治”。“凡吐中风之痰,使咽喉疏通,能进汤药便止,若尽攻其痰,则无痰以养筋,令人挛急偏枯”。
  癫狂:《儒门事亲》以此方(食盐炒用,极咸盐汤三升,热饮一升,刺口令吐)-盐汤探吐方,以钗探喉中令吐,治喜笑不止。

代表方剂:
   瓜蒂散           救急稀涎散           盐汤探吐方


瓜 蒂 散  ▲▲▲
〖方源〗 《伤寒论》:“痰诞壅塞胸中,或宿食停于上脘,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胸中痞硬,烦懊不安,寸脉浮,按之紧。”
〖组成〗 瓜蒂 熬黄 一分       赤小豆 一分
〖用法〗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2g),以香豉一合(8g),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现代用法:将二药研细末和匀,每服1~3g,用豆豉9g煎汤送服。不吐者,用洁净翎毛探喉取吐。]
〖方歌〗 瓜蒂散中赤小豆,豆豉汁调酸苦凑,
     逐邪涌吐功最捷,胸脘痰食服之瘳。

【功用】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胸中痞硬,懊侬不安,欲吐不出,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
【方解】
   瓜蒂 ── 味苦而性涌泄,为有毒之品,有催吐作用       ┐
                                 ├ 二药相伍“酸苦涌泄为阴”
                                 │
   赤小豆 ── 味酸                    ┐ ┘
                               │
                               ├ 谷类之品,取谷气以保胃气。
   豆豉 ── 开发陈腐,助其发越、宣胸中之阳气,共成痰食之方┘

       本方所治,为痰涎壅滞胸中,或宿食停积上脘之证。痰涎宿食填塞,气机被遏,故胸中痞硬、懊侬不安、欲吐不出、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为邪气在上之征。治当因势利导,遵《素问·至真要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的理论,采用涌吐痰食法治疗。
       方中瓜蒂味苦,善于涌吐痰涎宿食,为君药。赤小豆味酸平,能祛湿除烦满,为臣药。君臣配伍,相须相益,酸苦涌泄,增强催吐之力。以豆豉煎汤调服,取其轻清宣泄之性,宣解胸中邪气,利于涌吐,又可安中护胃,使在快吐之中兼顾护胃气。三药合用,涌吐痰涎宿食,宣越胸中邪气,使壅滞胸脘之痰食得以涌吐排出,诸症自解。方中瓜蒂苦寒有毒,易于伤气败胃,非形气俱实者慎用。若食已离胃人肠,痰涎不在胸膈者,均须禁用。
       本方去豆豉,《外台秘要》引《延年秘录》:“用治急黄,心下坚硬,渴欲得水吃,气息喘粗,眼黄等。”《温病条辨》以本方去豆豉加山栀子,亦名瓜蒂散,治太阴温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吐者。这些方法是对瓜蒂散运用的发展,可资临床借鉴。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涌吐法之首要方剂。临床应用以胸膈痞硬,懊侬不安,气上冲喉咽不得息,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暴饮暴食之胃扩张、误食毒物、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症等属于痰食壅滞胸脘证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爪蒂散。”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2.方论选录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32:“凡胸中寒热,与气与饮郁结为病,谅非汗下之法所能治,必得酸苦涌吐之法以越之,上焦得通,阳气得复,痞硬可消,胸中可和也。瓜蒂极苦,赤豆苦酸,相须相益,能疏胸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品也。而使香豉汁合服者,借谷气以保胃气也,服之小吐,少少加服。得快吐即止者,恐伤胸中之气也。此方奏功之捷胜于汗下,所谓汗吐下三大法也。今人不知仲景子和之精义,置之不用,可胜惜矣。
【注意事项】

  1.诸亡血虚家不可用瓜蒂散。
  2.服瓜蒂散吐不止者,可服麝香0.03~0.06克解之。
  3.因方中瓜蒂苦寒有毒,易于伤气败胃,非形气俱实者慎用。
  4.若食已离胃入肠,痰涎不在胸膈者,均须禁用。
〖附方〗 三圣散
方源:《儒门事亲》
组成:防风 三两 [5g]       瓜蒂 炒黄用 三两 [3g]
   藜芦 去苗心,加减用之,或一两,或半两,或一分 [3g]
用法:共为粗末,水煎徐徐服之,以吐为度,不必尽剂。亦可鼻内灌之。
功用:涌吐风痰。
主治:中风闭证,失音闷乱,口眼歪斜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脉浮滑实者。对于癫痫,浊痰壅塞胸中,上逆时发者;误食毒物停于上脘等证,亦可用之。


〖附方〗救急稀涎散
〖方源〗 《圣济总录》
〖组成〗 猪牙皂角 如猪牙,肥实不蛀者,削去黑皮,四挺 [15g]      白矾 一两,通莹者 [30g]
〖用法〗 上二味,为细末,再研极细为散。如有患者,可服半钱[1g],重者三字匕[1.5g],温水调灌下,不大呕吐,只有微涎稀冷而出,或一升二升,当时省觉,次缓而调治。不可使大攻之,过则伤人。[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2~3g,温水调下。]
〖方歌〗 稀涎皂角与白矾,痰浊壅阻宜开关,
    中风痰闭口不语,涌吐通关气自还。
〖主治〗 中风闭证。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气闭不通,心神瞀闷,四肢不收,或倒仆不省,或口角似歪,脉滑实有力者。亦治喉痹。
〖功用〗 开关涌吐。

    ┌ 辛能开窍 ┐
 皂角 ┤     ├ 可以涤除浊腻之痰
    └ 咸能去垢 ┘

《医方集解》:“白矾酸苦能涌泄,咸能软顽痰,故以为君。皂角辛能通窍,咸能去垢,专制风木,故以为使,固夺门之兵也。师曰:凡吐中风之痰,使咽喉疏通,能进汤药便止,若尽攻其痰,则无痰以养筋,令人挛急偏枯,此其禁也。”

运用
1、本方可用于中风痰闭之证。以喉中痰声漉漉,气闭不通,心神瞀闷,人事不省,脉滑实有力为证治要点
2、本方开关急救,等痰涎排出,神志清醒以后,便不可续进,应随证调治。
3、
中风脱证则禁用本方。

      三圣散、救急稀涎散与瓜蒂散相比较
三圣散的涌吐作用大于瓜蒂散,长于涌吐风痰,主要用于中风痰涎和浊痰上壅之癫痫;
救急稀涎散善于开关涌吐,主要用于中风闭证之痰涎壅盛之喉中痰声辘辘、气闭不通之心神瞀闷;
瓜蒂散善于涌吐痰食,主要用于痰涎宿食壅塞胸脘之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