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字的结构有规律不可不知,循理书写,则事半功倍

 blywzc 2017-09-04

陈一诺小朋友的书法作品《马说》,学的也是颜体,大致出于麻姑仙坛一路,初得颜体面目。作品黄色宣纸书写,两遍饰以黑色宣纸,看来也费了一番心思。

楷书自汉朝末年问世,经大唐中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嬗变演化,楷书的结构审美有着其独特的标准。我们初步接触书法,大多从楷书开始,群众不懂书法,也能看出字的好坏,所用的标准就是一个固定的审美。

楷书的结构,如同人的五官面目,或者如健美之人体,对称平衡,匀称和谐,此为标准。若结构不准,随意摆布点画,则如同病体、残体,不堪入目。所以,楷书的结构非常重要,是衡量楷书好坏的一个基本要素。

陈一诺小朋友的楷书,结构还不到位,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作品有些字如“里”“得”“足”“虽”“石”等有包围结构部首时候,一定要知道上小下大的规律,而不能反其意去写。“口”字要适当的收一些,不能写大,大了就显得突兀,给人以傻的感觉。再者要注意字的重心,重心宜稍稍向上,而不能写的偏下或者靠中。字的重心稍稍偏上,显得挺拔,重心靠下,则显得平淡无奇。结字的常识规律,不可不知,循理书写,则事半功倍。

用笔一定要完整,作品里的竖划收笔都做一个尖状,明显是行笔中缺了收笔的因素。须知竖划除了悬针,还有垂露,须仔细甄别,不可随性写出。

曹巍的书法作品《许瑶光诗》取法魏碑,作品写的稚拙有趣,倒也暗合魏碑、墓志书法“穷乡儿女造像,拙厚中有异态”之意。

按照沙孟海先生的观点,魏碑书法出现的点画形态,实则出于刻工不识字,工具所限,加上时光的剥啄,造成了这种奇趣。启功先生诗中曾言“透过刀锋看笔锋”,也是指不能被魏碑书法点画所囿,而要还原真实的书写状态。两位大师的言论,可谓的论,不会欺人。

看曹巍小朋友的作品,字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状态,点画初看生拙,细看则经不起推敲。如横画多扁平,首行的“轻”“云”等字的横画,随意写出,臃肿重复而无方法。“菱”“诗”“桑”字的点,方头方尾,更像油画笔写出。“湖”字“氵”和“家”字撇划的黏连,应是按照石碑的残破处依样描出,不合书写规律,看上去别扭。“梦”、“鸳”字的缺笔无道理可言。“香”“棹”和“情”字的横折,更像唐楷的用笔,和整体风格不协。“情”“翡”字的竖弯钩,扭捏作态,也是不妥。

学习魏碑书法,应从从经典清晰的碑版着手,学其结构造型,理解用笔规律,不可刻意模仿刀刻石花的效果,否则就舍本求末,流于表象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