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枳 实 消 痞
丸 ▲▲
〖方源〗 《兰室秘藏》 〖组成〗 干生姜一钱(3g) 炙甘草 麦芽曲 白茯苓 白术各二钱(各6g) 厚朴炙、四钱(12g) 半夏曲 人参各三钱(各9g) 枳实15g 黄连各五钱(6g) 〖用法〗 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6~9g),白汤下,食远服。 〖方歌〗 枳实消痞四君全,麦芽夏曲朴姜连, 蒸饼糊丸消积满,消中有补两相兼。 〖主治〗 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失调。 〖功用〗 行气消痞,健脾和胃。 【药理作用】 具有对肠胃平滑肌双向调节、保护胃黏膜、抗炎、抗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中医证】 脾虚气滞,寒热夹杂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腹部畏寒,大便不调,苔腻微黄,脉弦或虚。 【西医病】 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脾虚气滞、寒热夹杂证者。 【方证分析】 本方所治之证乃脾虚气滞,寒热夹杂所致。脾胃虚弱,浊气不降,则心下痞满,不欲饮食;气血亏虚,寒湿内生,脾虚不运,则倦怠乏力,腹部畏寒,大便不调;苔腻微黄,脉弦或虚,皆为脾虚气滞,寒热夹杂之象。治当健脾和胃,行气消痞。
配伍特点:行气药配益气药,行气不伤气,益气不壅滞;清热药配温阳药,既清热又散寒;消食药配治湿药,使脾运胃纳,相得益彰。 【临床运用】 1.本方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证。以心下痞满,食少倦怠,苔腻微黄为证治要点。2.若偏寒者,应减黄连用量,加重干姜,或再加高良姜、肉桂等以温中散寒;脾虚甚者,应重用人参、白术以加强益气健脾之力;胀甚者,可酌加陈皮、木香等以加强行气消胀之功。 3.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属脾虚气滞,寒热错杂者,均可用之。 注意事项:脾胃阴虚者慎用本方。
【附方】 1.枳术汤(《金匮要略》)枳实七枚(7g) 功用:健脾理气,化饮散结。 主治:脾虚气滞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伴少气乏力,或胃脘疼痛,小便不利,舌红,苔薄黄腻,脉沉。 2.枳术丸(《脾胃论》)枳实麸炒一两(30g) 功用:健脾益气,消痞散结。 主治:脾虚气滞证:脘腹痞满,饮食不消,胸膈痞闷等。 枳实消痞丸、枳术汤与枳术丸三方均有行气健脾作用,枳术汤与枳术丸均是枳实消痞丸的基础方。 【方论选录】 吴崑:“枳实、黄连、厚朴之苦,可以下气;半夏曲、干生姜之辛,可以行滞;人参、甘草、白术、茯苓之甘,可使健脾;麦芽善消,则可以推陈而致新矣。”(《医方考》) 汪昂:“此 足太阴、阳明药也。枳实苦酸,行气破血;黄连苦寒,泻热开郁,并消痞之君药。厚朴苦降,散湿满而化食厚肠;麦芽咸温,助胃气而软坚破结;半夏燥湿而和胃; 干姜去恶血而通关,皆所以散而泻之也。参、术、苓、草甘温补脾,使气足脾运而痞自化,既以助散泻之力,又以固本使不伤寒气也。”(《医方集解》) 橘 核 丸 ▲ 〖方源〗 《济生方·卷三》 〖组成〗 橘核 炒 海藻洗 昆布洗 海带洗 川楝子去肉,炒, 桃仁麸炒各一两(各9g) 厚朴去皮,姜汁炒 木通 枳实麸炒 延胡索炒,去皮 桂心不见火 木香不见火,各半两(各6g) 〖用法〗 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9g),空心温酒盐汤送下。 〖方歌〗 橘核丸中川楝桂,朴实延胡藻带昆, 桃仁二木酒精丸, ![]() 〖主治〗 ![]() 〖功用〗 行气止痛,软坚散结。 君 橘核──善于行气治疝 ┐ │ ┌川楝子──入气分,行气止痛 │ 君臣相配,行肝经气血 │ │ 臣 │桃仁──入血分,活血散结以消肿 │之郁滞而散结止痛。 │ │ └海藻、昆布、海带:软坚散结而消肿胀。┘ ┌延胡索──活血散瘀 │ 佐 │木香──行气散结 │ 使 │厚朴──下气除湿┐ │ │破气分积滞 │枳实──行气破坚┘ │ │肉桂──温肝肾而散寒凝 │ └木通──通利血脉而除湿 运用
柴 胡 疏 肝 散 ▲▲ 〖方源〗 《景岳全书》 〖组成〗 陈皮醋炒 柴胡各二钱(各6g) 川芎 香附 枳壳麸炒 芍药各一钱半(各5g) 甘草炙,五分(3g) 〖用法〗 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 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 〖主治〗 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 〖功用〗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附方 加减柴胡疏肝散【处方】柴胡、川芎、枳实、香附、陈皮、厚朴(各10g)、白芍、半夏(各6g)、甘草(5g)。【用法】每日1剂,水煎300毫升,早晚各服1次。 【适用病症】用于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胃神经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型),症状为腹痛、腹胀、纳差、嗳气、伴有失眠、健忘、腹泻、易激动、大便时溏时结、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按】本方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 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因此治疗必 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 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 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 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 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静作用,并对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柴胡主含皂甙及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有抗炎、利胆作用。 陈皮主含挥发油有松弛平滑肌作用,有抗炎,抗溃疡作用。 香附含挥发油和糖类,可提高小鼠的痛阈,有镇痛作用及健胃,驱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 枳实含挥发油、黄酮甙等,有健胃作用。 半夏有镇吐作用。 厚朴主含挥发油,对动物肠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对肌肉和神经有较轻的麻醉作用。 甘草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易激动,失眠,健忘加夜交藤15g,酸枣仁 20g,珍珠母25g;便秘加大麻仁15g,腹泻加附子、诃子、苍术各10g;恶心呕吐加姜汁、竹茹各20g,旋覆花(包)、藿香各10g;纳差加焦三仙 各10g;腹痛甚加延胡索、郁金各10g;脾胃虚弱加党参、山药、白术各12g;脾湿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20g。 金 铃 子 散 ▲
臣┐ ├ 玄胡索──苦辛温,行气活血,增强川楝子止痛之功。 佐┘ ◆两药合用,既可疏肝泄热,又能行气止痛,使肝火清,气血畅,诸痛自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