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固涩剂 第三节涩肠固脱
涩肠固脱剂,适用于泻痢日久不止,脾肾虚寒,以致大便滑脱不禁的病证。常以涩肠止泻药物如肉豆蔻、诃子、罂粟壳、赤石脂等,与温补脾肾药如人参、白术、肉桂、干姜、补骨脂等配伍组成方剂。
常用药物:
( 1 )涩肠止泻药:如赤石脂、肉豆蔻、诃子、五味子等。
( 2 )温里散寒药:干姜、肉桂、吴茱萸等
( 3 )滋阴养血药:当归、阿胶等。
( 4 )理气药:如陈皮、青皮、丁香等。 这类证候适用病证是属于脾胃虚寒,脾胃阳气不足,不管泄泻、痢疾最后都走向虚寒,形成一种肠滑失禁。
真人养脏汤 ▲▲▲
〖方源〗《局方·卷之六治泻痢》纯阳真人养脏汤:治大人小儿肠胃虚弱,冷热不调,脏腑受寒,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有如鱼脑,里急后重,脐腹病痛,日夜无度,胸膈痞闭,胁肋胀满,全不思食,及治脱肛坠下,酒毒便血。诸药不效者,并皆治之。(本方能温中涩肠,养已伤之脏气,故名“养脏”)
[组成]人参
当归去芦 白术焙
各六钱(各18g)
肉豆蔻面裹,煨,半两(15g)
肉桂去粗皮甘草炙,各八钱(各24g)
白芍药一两六钱(48g)
木香不见火,一两四钱(42g)
诃子去核,一两二钱
(36g)
罂粟壳去蒂萼,蜜炙,三两六钱(108 g)
注:罂粟壳的用量与用法。粟壳具有收敛作用,可抑制腺体的分泌及肌肉蠕动,具有止泻、止咳、止汗、止尿、止痛的作用。
[用法]上锉为粗末。每服二大钱(6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忌酒、面、生、冷、鱼腥、油腻(现代用法:共为粗末,每服6g,水煎去滓,饭前温服;亦作汤剂,水煎去滓,饭前温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歌〗真人养脏诃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
术芍参甘为涩剂,脱肛久痢早煎尝。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病机]: 素体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或因久泻久痢,损伤脾胃,累及于肾,致脾肾阳虚、关门不固。
[方解]
君 ── 罂粟壳(重用)── 收敛固涩,涩肠止泻。
臣 ┌肉豆蔻┐暖脾温中,涩肠止泻。
│ │
└诃 子┘
┌人参、白术 ── 益气健脾。
│
│当归、白芍 ── 养血和血,且白芍又治下利腹痛。
│
佐│肉桂 ── 温补脾肾,消散阴寒 。
│
└木香 ── 理气醒脾,使诸补涩之品不致壅滞气机。
使 ── 炙甘草 ── 调和诸药,合参、术补中益气,合芍药缓急止痛。
◆诸药合用,涩肠止泻,温中补虚,养已伤之脏气,故以“养脏”名之。
久泻久痢,积滞虽去,但脾肾虚寒、肠失固摄,以致大便滑脱不禁,甚至中气下陷,脱肛坠下;脾肾虚寒,气血不和,故腹痛喜温喜按;脾虚气弱,运化失司,则倦怠食少。病虽以脾肾虚寒为本,但已至滑脱失禁,非固涩则泻痢不能止,
治当涩肠固脱治标为主,温补脾肾治本为辅。
方中重用罂粟壳涩肠止泻,为君药。臣以肉豆蔻温中涩肠;诃子苦酸温涩,功专涩肠止泻。君臣相须为用,体现“急则
治标”,“滑者涩之”之法。然固涩之品仅能治标塞流,不能治本,故佐以肉桂温肾暖脾,人参、白术补气健脾,三药合用温补脾肾以治本。泻痢日久,每伤阴血,
甘温固涩之品,易壅滞气机,故又佐以当归、白芍养血和血,木香调气醒脾,共成调气和血,既治下痢腹痛后重,又使全方涩补不滞。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且合参、术补中益气,合芍药缓急止痛,为佐使药。
综观全方,具有标本兼治,重在治标;脾肾兼顾,补脾为主;涩中寓通,补而不滞等的配伍特点。诚为治疗虚寒泻痢、滑脱不禁之良方,故费伯雄言其“于久病正虚者尤宜”。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泻痢日久,脾肾虚寒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脉迟细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脾肾虚寒、手足不温者,可加附子以温肾暖脾;脱肛坠下者,加升麻、黄芪以益气升陷。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结核、慢性痢疾、痢疾综合征等日久不愈属脾肾虚寒者。
4.使用注意
若泻痢虽久,但湿热积滞未去者,忌用本方。积滞明显都不适合使用,固涩太厉害,这个湿热积滞,当然更不能用。
文献摘要
《医方考》:“下痢日久,赤白已
尽,虚寒脱肛者,此方主之。甘可以补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温可以养脏,故用肉桂、豆蔻、木香;酸可以收敛,故用芍药;涩可以固脱,故用粟壳、诃子。
是方也,但可以治虚寒气弱之脱肛耳。若大便燥结,努力脱肛者,则属热而非寒矣,此方不中与也,与之则病益甚。”
临床报道:以真人养脏汤原方治疗痢疾后综合征(腹泻、粘液便、腹痛、下坠等)14例。患者均为男性青年,大多住院时间较长,经他药治疗无效。服本方后
13例治愈,平均用药6.7天,便次恢复正常2.2天,粪便外观恢复正常3.2天,腹痛消失2.7天。慢性菌痢而仍有脓血便者,忌用本方(解放军医学杂
志,1945;4:325)。
脾胃虚寒→肠腹疼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阳虚失固,泻痢无度,脱肛坠下,舌淡苔白,脉迟细。
泄泻,不管是属于胁热下痢,或者你胁热下痢偏热邪了,或者你有伤食,或者寒湿,造成各类泄泻,由于随着泄泻过程当中,阳气阴精的耗散、散失。最终都会殊途同归,走向虚寒泄泻。痢疾也这样,我们对痢疾的分类,中医辨证,大的来讲,湿热痢最多,如果热毒偏重,当然血痢、热毒痢,另外还有寒湿痢,从阴阳分湿热痢,寒湿痢两大类,但到最后日久了,成为慢性痢疾,到后期都是转向虚寒痢了。这时候都会产生滑脱失禁,这种常见的转归。所以脾胃虚寒日久,达到肠滑失近这个阶段,适合用涩肠固脱方法。当然我们说涩肠固脱,过去叫涩肠止泻。由于涩肠止泻这个泻字,很难区别久泻久痢,好像都容易理解作久泻,用固脱往往容易误解为脱证。这实际上是肠滑失禁而已。
临床上这类证,整体状况并不一定很严重,反映在肠滑失禁,性质属于虚寒。所以像四神丸这一类,有些病人几年,十年,二十年,他都可以有这个,整体的生活的影响并不是太大的。它主要反映在局部的一种肠脱失禁。
四神丸是一类方。这里讨论两个方。真人养脏汤是脾胃虚寒,而且是脾阳虚为主的。因为真正脾肾虚寒构成的这个临床表现来看,肾阳虚就涉及到面更广。这里脾肾虚寒,围绕着以中焦虚寒,脾胃虚寒为核心,涉及到肾。五脏之伤,穷必及肾。那内寒更重,而且由于它到滑脱失禁了,这种情况一般都称为脾肾虚寒,火不生土。从临床表现,它有一组中焦虚寒的基本表现。腹痛,喜温喜按。阳虚气必少也,倦怠食少。中焦虚寒证,进一步发展,到脾肾阳虚证。很容易像这个火不胜土以后,下利清谷,甚至于完谷不化这类发展。
真人养脏汤证是比较重的肠滑失禁,所以说它泻痢无度。有的书上说的甚至于日数十行。就是泻痢次数很多,以致于达到泻痢肠滑失禁,气机下陷,到脱肛坠下,伴随脱肛了。这是脾肾阳虚,以脾胃虚寒为重点。涉及到肾阳的不足,火不生土。舌淡苔白,脉迟细是阳虚的一般表现。
治法
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方解
君 |
罂粟壳 |
固涩,涩肠止泻 |
臣 |
肉豆蔻 |
温脾胃,涩肠 |
诃子 |
涩肠,敛气,涩血、涩精 |
佐1 |
肉桂 |
温阳益气健脾,恢复脾胃功能 |
人参 |
白术 |
佐2 |
当归 |
补血 |
白芍 |
佐3 |
木香 |
疏理气机,止痛 |
佐使 |
甘草 |
调和药性,增加补气作用 |
相比这里要讨论的两个方,真人养脏汤的固涩力量较强。因为它君药用了罂粟壳,罂粟壳有较强的固涩作用,而且它的固涩也能够涩肠止泻。除此之外,收涩肺气、肾精这类,它有比较广泛的收涩作用。用量很大,这是罂粟壳。当然现代很多不主张,有些地方要开这个药还要批准。这个不是说病程很快的,也容易造成上瘾,对它的依赖性。这就像是吃火锅一样,也些火锅,特别是四川火锅很有名,为什么?吃了还想吃。八十年代出现一个现象,有些人跑得很远的到那店里吃,重庆过去这个情况突出。那里面就放的罂粟壳呀!特殊,那味道好呀!别处的没这里吃得舒服。所以这类药不能常用。涩肠固脱,它即使无邪使用也不适合久服。
肉豆蔻、诃子这两个药作臣药,增强固涩作用。肉豆蔻擅长于涩肠。诃子的固涩,收涩范围很广,它能涩肠,能敛气,能涩血、能涩精,这类配伍各方子里比较多。所以肉豆蔻、诃子来说,肉豆蔻可以温脾胃,可以暖肠,有温中阳的作用,同时又涩,可以温涩结合。
肉桂人参白术这一组,是考虑到长期的泄泻,泻痢无度到达脾肾虚寒。那肯定气虚到一定程度了。所以用人参白术肉桂,温阳益气。整个芳君药、臣药,主体是固涩为主。固涩力量很强,相应的涩肠止泻方里,真人养脏汤固涩力量最强。当然针对虚损,人参白术肉桂共用,温阳益气健脾,恢复脾胃功能。
当归、芍药是考虑阴血不足,长期泄泻,阴血肯定不足,所以体现了气血双补。和人参白术肉桂,气血阴阳兼顾。
这方里用点木香。中医配药往往这样,以涩为主,也要怕涩之太过,有点木香能够疏理气机。一般用量较小。既有止痛作用,又疏理气机,部会收涩太过。
木香:调气醒脾。
( 1 )与归、芍配伍调和气血,以除下痢、脓血、里急后重。
( 2 )与温补脾胃药同用,可促进脾胃运化,使本方补而不滞。
( 3 )与涩肠固脱药同用,可使涩而不滞。
甘草,既能增加补气作用,也能调和药性。
配伍特点
标本兼顾,治标为主。脾肾同治,补脾为主。涩中寓通,补而不滞。
整个真人养脏汤是以固涩为主,益气养血扶正为辅的。固涩力量比较突出。因为脾肾阳虚,肉桂温肾阳,肉豆蔻主要温脾阳,加温涩。人参白术都是补气健脾益气,脾肾兼顾,治脾为主。标本兼顾止的涩与补的关系。脾肾同治在温补范围内,是补脾为主的。整个以涩为主,涩中寓通,收涩补益当中,但是尽量不使气机阻滞。木香它使全方涩补而不气机阻滞。
四 神 丸 ▲▲▲ 〖方源〗《证治准绳·类方泄泻门》治脾胃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泄泻腹痛等证。
[组成]肉豆蔻二两(60g)
补骨脂四两(120g)
五味子二两(60g)
;吴茱萸浸炒,一两(30g)
[用法]上为末,用水一碗,煮生姜四两(120g),红枣五十枚,水干,取枣
肉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6-9g),空心食前服(现代用法:以上5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0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
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每服9g,每日1—2次,临睡用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亦作汤剂,加姜、枣水煎,临睡温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歌〗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须,
大枣生姜为丸服,五更肾泄最相宜。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腹痛喜温,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病因病理]
脾虚不能制水 ┐
│
肾虚不能行水 │→肾中真火衰微
│
命门火衰不能生土│
│
少阳气虚无以发陈┘
①不能温养脾阳,以致脾肾阳虚,黎明之前阳气未振二阴相合──五更泄泻。
②脾肾阳虚则健运失常──不思饮食。
③脾阳虚不能腐热水谷──食不消化。
④阴寒凝聚腹中──腹痛。
⑤脾主四肢,腰为肾之府,脾肾阳虚,阳气不能外达四末温煦肌肤──腰痠肢
冷,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
此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以致脾肾阳虚之证。
[方解]
君 ── 补骨脂(重用)── 善补命门之火,温肾以暖脾散寒┐
│
│两者相伍,温肾暖脾,固涩止泄之功益彰
臣 ── 肉豆蔻 ── 温脾暖胃,涩肠止泻 ┘
佐 ┌吴茱萸 ── 温暖肝脾肾以散阴寒。
│
└五味子 ── 固肾益气,涩精止泻。
使 ┌生 姜
── 暖胃散寒。
│
└大 枣 ── 补脾养胃。
诸药合用,俾火旺土强,肾泄自愈。方名“四神”,正如《绛雪园古方选注》所说:“四种之药,治肾泄有神功也。”
肾泄,又称五更泄、鸡鸣泻,多由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健运所致。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五更正是阴气极盛,阳气萌发之际,命门火衰者应于此时,因阴寒内盛,命门之火不能上温脾土,脾阳不升而水谷下趋,故令五更泄泻。正如《医方集解》所云:“久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脾失健运,故不思饮食、食不消化;脾肾阳
虚,阴寒凝聚,则腹痛、腰酸肢冷。《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脾肾阳虚,阳气不能化精微以养神,以致神疲乏力。
治宜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方中重用补骨脂辛苦性温,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本草纲目》谓其“治肾泄”,故为君药。臣以肉豆蔻温中涩肠,与补骨脂相伍,既可增温肾暖脾之力,又
能涩肠止泻。吴茱萸温脾暖胃以散阴寒;五味子酸温,固肾涩肠,合吴茱萸以助君、臣药温涩止泻之力,为佐药。用法中姜、枣同煮,枣肉为丸,意在温补脾胃,鼓
舞运化。诸药合用,俾火旺土强,肾泄自愈。方名“四神”,正如《绛雪园古方选注》所说:“四种之药,治肾泄有神功也。”
本方由《普济本事方》的二神丸与五味子散两方组合而成。二神丸(肉豆蔻、补骨脂)主治“脾肾虚弱,全不进食”;五味子散(五味子、吴茱萸)专治“肾泄”。
两方相合,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之功益佳。原方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均未标剂量,后世方书多参照《证治准绳》卷6之四神丸而补。
《医方集解》记载本方服法宜在“临睡时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颇为有理,正如汪昂所云:“若平旦服之,至夜药力已尽,不能敌一夜之阴寒故也。”故应嘱患者于临睡时服药,更为奏效。
本方与真人养脏汤同为固涩止泻之剂,但所治不尽相同。本方重用补骨脂为君药,以温肾为主,兼以暖脾涩肠,主治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的肾泄;真人养脏汤重用罂粟壳为君药,以固涩为主,兼以温补脾肾,主治泻痢日久、脾肾虚寒而以脾虚为主的大便失禁。
|
|
真人养脏汤
|
四神丸
|
功用
|
均属涩肠固脱剂,具有温补睥肾,涩肠止泻作用
|
重在涩肠固脱
|
重在温补脾肾,补火生土
|
主治
|
用于脾肾阳虚所致泻痢日久,滑脱不禁等症,伴见腹痛食少,舌淡苔白,脉沉迟
|
偏于脾阳虚,以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按喜温,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主
|
偏于肾阳虚,以五更泄泻,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脉沉迟无力为主证
|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五更泄泻或久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五更泄泻,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本方合理中丸,可增强温中止泻之力。若腰酸肢冷较甚者,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补肾之功。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结肠炎、肠结核、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脾肾虚寒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内科摘要》卷下:“治脾肾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祛寒之剂》:“此足少阴药也。破故纸辛苦大温,能补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以为君;肉蔻辛温,能行气消食、暖胃固肠;五味咸能补
肾,酸能涩精;吴萸辛热,除湿燥脾,能入少阴、厥阴气分而补火;生姜暖胃,大枣补土,所以防水。盖久泻皆由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故大补下焦元阳,使火
旺土强,则能制水而不复妄行也。”
[临床报道]
周氏用四神丸加味治愈慢性腹泻31例。方用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各10g,黄芪、枳壳各30g,党参20g,白术、肉桂、附片、焦三仙各
10g,水煎服。结果:除2例直肠癌死亡外,治愈26例,显效3例。[周建龙.四神丸治愈慢性腹泻31例。陕西中医
1984;(2):12]
[实验研究]
四神丸及其拆方二神丸、五味子散以及单味药五味子、吴茱萸对家兔离体肠管的自发活动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对抗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引起的肠痉挛。四神丸与肾上
腺素抑制肠管作用的比较表明,本方的抑制作用并非通过ɑ受体而起作用。[胡隐恒,等.四神丸及其组成对家兔离体小肠运动的影响。中成药研究
1981;(9):31]
主证分析 脾肾阳虚之肾滑证。
脾肾阳虚 |
肾阳虚衰 |
五更泄泻,久泻不愈,腰酸肢冷,腹痛喜温,脉沉迟无力。 |
脾虚失运 |
不思饮食,食不消化,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 |
四神丸是个很有名的方。它主治五更泄,又叫肾泄。五更泄的病机是属于脾肾阳虚。教材一般都谈到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侧重肾阳虚。因为它有个五更泄泻这个特征。
这个方有些从它的用药看,还有从一天黎明当中的阳气的特点,涉及到肝,所以才用吴茱萸。它的虚寒,既使脾肾阳虚也涉及到肝肾虚寒。
五更泄泻,一般机里认为,阳气萌动升发应该是在丑时,阴寒甚,从理论上推算应该是子时,但实际上,北半球最冷的时候,阴寒最内盛的时候是丑时,相当于黎明前那段时间。这时候阴寒最盛,阴极而阳复。阴寒最盛时,正是阳气,少阳之气要开始的时候。本来应该说是少阳之气升发,肝气萌动。由于阴寒内盛,这个时候,肝气不能就是正常按一天,一天相当于一年,正常这种升发、萌动,阴寒到时候是极盛,开始可以有微微腹痛。随着要升发的开始,那就感觉要泄泻,这种泄泻可以轻微隐隐作痛,开始要泄泻。所以它和肝肾关系阴极,阴寒最盛,正常情况下少阳升发,但这时候升发由于肝肾虚寒,肝也受到虚寒影响,萌动乏力,所以有些医家认为,肠道阴寒之物,停滞不通,微微有点痛,等到肝的萌动,它会产生疏泄,造成大便泄泻。它伴随的五更泄泻往往腰酸肢冷,一般的阳气不足情况,腹痛喜温,脉沉迟无力,反映出肾阳不足。而且到丑时的泄泻,反映出开始有肝的萌动,但受阴寒的影响。
脾虚失运是平时有时不消化,不思饮食,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这是反应脾虚,加起来这个脾肾阳虚,以肾阳不足为主的。
五更泄的机理,很多方论里都涉及到,有的谈那就是脾肾,特别肾阳,到五更阴寒特别盛,这个时候要泄泻。阴寒内盛为什么五更呢?它就是阴寒内盛,这些浊阴蓄在肠道,它不一定五更正好这个时候就动,这个时候是少阳升发开始的时候,所以往往这时候开始有腹痛,泄泻。很多人这样认为。我们一般教材里这个问题,肝没涉及到。像高级丛书《方剂学》里涉及到肝,提到肝的虚寒。不但脾肾虚寒,而且肝肾也虚寒。少阳升发萌动对这个泄泻的关系呢,有一些方论里涉及到,但总之呢,肝脾肾三脏的虚寒来讲,这是共同的。
功用
温肾暖脾(脾肾同治),固肠止泻。
固肠,它收涩力量并不大,全方以温为主。不像前面真人养脏汤以涩为主。所以温脾肾,是以温肾为主的。
君 |
补骨脂 |
温肾 |
二神丸 |
臣 |
肉豆蔻 |
温脾涩肠 |
佐 |
吴茱萸 |
温肝肾,又能疏肝(使肝木不克伐脾土)。 |
五味子散 |
五味子 |
收敛涩肠 |
君臣药,补骨脂肉豆蔻结合,这两个有叫二神丸。四神丸实际上是二神丸,加五味子散相合。
补骨脂和肉豆蔻温脾肾,涩肠止泻,最早是个基础方。致脾肾阳虚泄泻。就是一般脾肾阳虚的泄泻。
吴茱萸和五味子,叫五味子散。过去就用这两味药治疗五更泄泻。五味子散是在四神丸之前,用来治疗五更泄的,吴茱萸能够温肝肾,入肝经、肾经,也入胃经。温肝肾,又能疏肝。用在这里什么道理呢?补骨脂肉豆蔻好解释,吴茱萸在这里方解当中,往往是个疑点。应该说它本身能够温肝肾虚寒,同时吴茱萸的疏肝,能使肝木不克伐脾土,它有腹痛,肝肾虚寒,脾肾虚寒。脾阳一虚,运化无力容易造成肝脾不和。肝木乘虚要克伐脾土,疏肝使它不克伐脾土。这个作用,再加上有温里袪寒。疏肝实际上也反应一种帮助少阳的升发,有助于脾的升清。从肝脾的角度,升清的角度上,帮助治疗久泻。五味子有收涩作用,收敛涩肠。
所以四神丸针对了五更泄泻这种时间特点,反映的脾肾阳虚,特别肾阳虚,运用补肾,结合涩肠,这是它的特点。
四神丸用法
姜枣同煎,枣肉为丸。临睡时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
它是把姜枣单独煮,煮到水要干了,把枣汁取出,枣肉作为赋形剂,枣肉里有姜的成份。把这四个药做成药丸。是这样服用。在服法方面要注意,临睡前服,这也是一个保障疗效的一个要求。不是像其他,比如泄泻可以其他时候服。好像饭前服使得它作用下部,不是这个。临睡前服,认为用淡盐汤大概是为了引导入肾。考虑本来阴寒内盛,你若临睡前吃那药,可以保持一夜中间持续发挥这个温脾肾止泻作用。
近些年人们做过临床观察,这观察挺细致,用四神丸和四君子汤结合用,怎么结合用?临睡前吃四神丸,早上起来吃四君子汤。就这两个药,两张方。这是一个治疗重点观察的组;还有一个对照组,对照组就干脆把四神丸、四君子汤,合在一块熬,作为一付药。一日三次,不要求规定时间,早上或者临睡前服。结果呢,从临床观察疗指标和相应的自觉症状,四君子汤早上服,四神丸临睡前服,这组效果明显的好,还有统计学的意义。所子古人所讲临睡时候服,有它的一定的道理。尽管那时解释,一个晚上本来阴寒内盛,吃温脾肾方可以保持一个晚上效果好。
真人养脏汤 |
四神丸 |
固涩为主,兼以温补脾肾
脾肾阳虚以脾为主,温补脾阳为主 |
温肾为主,兼以暖脾涩肠
温为主,涩为次
|
脾为主 |
肾为主 |
两者都有涩肠止泻作用,都是治疗慢性久痢久泻,或者是久泻。但是从治法角度,有这个差别。
随证加减
根据阳虚程度,可合理中丸或附子、肉桂同用。补骨脂是温肾阳为主。阳虚重,当然附子、肉桂选择用了。理中丸是温脾肾力量大一些。
四神丸可以作为五更泄的基础方。
================================================ 桃 花 汤 ▲
〖方源〗《伤寒论》“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组成〗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25g]
干姜一两[6g]
粳米一斤[25g]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
服。
〖方歌〗
桃花汤中赤石脂,干姜粳米共用之,
虚寒下痢便脓血,温涩止痢最宜施。
〖主治〗虚寒痢。下痢不止,便脓血,色黯不鲜,日久不愈,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方论】本方所治久痢,属于脾肾阳气衰微所致。方中赤石脂涩肠固脱为君;干姜温中祛寒为臣;粳米养胃和中为佐使,助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涩肠之效。
〖功用〗温中涩肠止痢。 〖方解〗
君 ── 赤石脂(重用)── 温涩固脱以止泄痢。
臣 ── 干姜 ──温中散寒,合君药,则温中涩肠,止血止痢。
佐使 ── 粳米 ──
养胃和中,助石脂、干姜以固肠胃,为佐使药。 ◆三药合用,共奏温中涩肠止痢之效。
《伤寒论》说:“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少阴阳衰,络脉不固,统摄无权,大肠滑脱则久痢不愈,便下脓血,色黯不鲜。阳虚寒凝,气滞不通则腹疼绵绵,喜温喜按,下利过多,损伤津液,则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为虚寒之象。
综上所述,本方证病机为少阴阳衰,阴寒内盛,寒湿阻滞,肠络受伤根据以上病机,治以温中涩肠止痢。方中重用赤石脂温涩固脱,收敛止血,《神农本草经》谓此药“主泄痢,肠澼脓血”,《名医别录》认为其能“疗腹疼肠澼,下痢赤白”,尤妙在以赤石脂一半筛末冲服,令其留在肠中,则固涩之功更佳,是为君药。干姜大辛大热,温中散寒,为臣药,君臣相配,温中涩肠,止血止痢功效更强。佐以糯米,养胃和中,助赤石脂,干姜以固肠胃,三药合用,具有温中涩肠止痢之功
运用
1.本方偏于温中涩肠而止泄痢,主治虚寒血痢证。以久痢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为证治要点。对少阴阳虚,久泻滑脱不禁者,虽无脓血,亦可用之。
2.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阳虚阴盛,下焦不固者,可用本方。
3.注意事项,若热痢便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者,切忌应用。
文献 《注解伤寒论》:“涩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补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