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建 中 汤 ▲▲▲
〖方源〗 《伤寒论》102条:“伤寒阴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105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血痹虚劳》:“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黄疸病》:“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以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妇人杂病》:“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方歌〗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病机〗 ┌ 虚寒腹痛 ── 腹中时痛、喜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弦细而缓 ┐ │ │ 虚劳里急 ┤ 虚劳心悸 ── 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苍白无华,四肢不温 ├中焦虚寒化源不足 │ │ └ 阳虚发热 ── 手足烦热、口燥咽干,但喜热饮,四肢 ![]() ┌ 温中补虚 ┐ 君 饴糖 ┤ │ └ 和里缓急 │ ├ 养营益血 缓急止痛 ┌ 益阴养血和营 │ ┌ 芍药 ┤ │ │ └ 缓急止痛 ┘ 臣 ┤ │ └ 桂枝 温阳祛虚寒 ┌ 助饴糖、桂枝养阳,温中缓急 佐 炙甘草 ┤ └ 又合芍药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和营 ┌ 生姜 ── 温胃 ┐ 使 ┤ ├ 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调营卫 └ 大枣 ── 补脾 ┘ 使用注意 1.阴虚火旺者忌用。 2.呕家不宜用,恐甜助呕。 3.吐蛔者不可用,因蛔得甘则逆上。 4.中满不可用,因甘能填实助满。 文献 〖附方一〗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即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半(9g) 用法:同小建中汤 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方歌: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附方二〗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组成:小建中汤加当归四两(12g) 用法:同小建中汤。 功用: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产后腹痛。产后虚羸,腹中 ![]() 方歌:又有当归建中汤,产后诸虚皆可却。 〖附方三〗大建中汤 〖方源〗《金匮·腹满寒疝宿食》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组成〗 蜀椒二合,炒去汗[6g] 干姜四两[12g] 人参二两[6g] 〖用法〗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30g),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 〖方歌〗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 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主治〗虚寒腹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触近,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或腹中漉漉有声。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病机〗 心胸中大寒痛 ── 中阳虚衰,乘损胸阳,阴寒之气内盛而得以乘之,寒凝气不通 腹中寒,呕不能饮食 ── 阴寒犯胃,浊阴不降,犯于脾则运化无权 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 腹中寒逆攻冲 君 蜀椒 ── 味辛性热,温脾胃,助命火,散寒除湿。 臣 干姜 ── 温中散寒,助蜀椒建中阳,散逆气,止痛平呕。 佐 人参 ── 甘温补中而益脾胃。 使 饴糖 ── 甘温入脾,温阳补虚。 方论 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 也。蜀椒辛热,入肺散寒,入脾肝胃,入肾命补火。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人参甘温,大补脾肺之气。饴糖甘能补土,缓可和中。盖人之一身,以中气为 主,用辛辣甘热之药,温建其中脏,以大去下焦之阴,而复其上焦之阳也。”(《医方集解》) 小建中汤病机稍微复杂一点。它是个常用方。也是个名方。
治法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温中补虚是中焦虚寒,温补结合。和里缓急就包含有调和肝脾,缓急止痛的意思。 方义分析
饴糖温的,能够祛寒,又是甘润,能养血。阴阳双向调节的。用它来建中气,恢复化源。 臣药,运用桂枝汤里的基本结构,桂枝、芍药。芍药益阴养血,缓急止痛,由于这时候不仅仅是要养血,还要缓急止痛,它和桂枝相配,体现了阴阳双补,又要缓急止痛,因此药量加倍。要照顾到和里缓急止痛这样的特点。 佐药,生姜大枣,仍然体现了两个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一种结构。就桂枝、生姜到饴糖之甘,甘草,形成一个辛甘化阳,温补中焦阳气,饴糖甘 味,芍药酸味,大枣、甘草这样下来酸甘化阴。又是一个双向调节的,阴阳并补的一个结构。姜枣在此为佐药。甘草既能补气,使全方也体现一种温补结合,这桂枝 甘草对于化生阳气来说,温阳通阳是很好。芍药甘草能够益阴缓急,所以这个方是只能说,利用了桂枝汤这种阴阳双向调节,在表和营卫,营卫双向调节。到内调阴 阳,阴阳双向调节。它不能看作是桂枝汤的加减方,是个新方。但是组方结构阴阳双向调节上,是利用那个思路。用治表的调和营卫方,成为治里的调和阴阳的方。 这是一个典型。正像徐彬讲的,“桂枝汤,外证得之,化气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外证能解表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这是一个典型例子。 配伍特点
运用辨证要点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这个强调的腹痛,喜温喜按,是由于小建中汤在临床上用于脘腹疼痛,用得很多,特别是现在像用于溃疡病这一类。用得较多的。 随证加减
中焦虚寒较重加干姜,毕竟温中阳来说,靠桂枝和饴糖之温,增加干姜以后,温中力量更强。那要根据它中寒的情况。小建中汤全方气滞比较突出,脘腹疼 痛,胀,这些气滞,行气力量不足,可以加木香。兼有大便溏泻的要增加健脾的力量,加白术。而如果气虚明显,有一组基础气虚兼证,人参、黄耆可以结合。有黄 耆建中汤,黄耆建中汤是加强了补气作用。温补结合,加强补气作用。所以用黄耆建中汤,反映了小建中汤基础上的两个特点,一般用,一个特点是它明显有气虚表 现,另一个是这种气虚失去固摄特点。比如有自汗,可以用黄耆建中汤,仲景治疗虚寒证和后世运用,也是这方面居多。 当归加了以后,当归建中汤,那是用于妇人产后气血不和,腹痛。用当归既能养血,又能活血止痛。 使用注意
建中汤它以桂枝汤相当于一个基础,这种架构,偏于甘味,所以仲景在用桂枝汤嘱呕家不能用。胃气上逆或中满,中焦阻滞用甘味,甘者令人中满,不宜使用。脘腹疼痛,属于阴虚内热,尽管这个方有益阴养血,以温阳为主,也是不适合的。 大建中汤大、小建中的区别,小建中虚为主,都有寒,大建中实证为主。 疼痛,小建中是腹痛,喜温喜按,大建中是寒实,寒实证。所以大建中像蜀椒这一些,它还有一个散的作用。临床发生往往外寒直中,本身阳气不足,内外之寒结合,由外寒引动。所以他描述主证当中,腹中寒可有胃气上逆,呕逆,由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临床一般两种情况。一个由于内外之寒结合,造成阴寒内盛,寒性收引,形成一些像腹肌痉挛,古人说叫阴凝成像,阴寒凝滞重了就产生有形的这个,出现 按之有包块。 还有一类更多的是本来阴寒内盛,又加上外寒直中,比如蛔虫引起腹痛,蛔虫成团引起腹痛,药少力专,温里散寒,又结合建中气的饴糖。所以这两个虚证、实证,一个实证为主,一个虚证为主。这个是不同的。 =========================================吴茱萸汤▲▲▲ 〖方源〗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43条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09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78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方歌〗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病机〗 ┌ 脾胃虚寒:食入欲呕,伴畏寒喜热,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 │ │胃中虚寒 虚寒呕吐 ┤ 肝寒犯胃:干呕吐涎沫,巅顶头痛。 ├ │ │浊阴上逆 └ 少阴寒水犯胃: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
[运用]
使用注意
1.对郁热胃痛,热性吞酸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等,均应忌用。 2.用药即吐者,热药冷服。 3.使用本方时还当注意呕吐吞酸有寒热之异,临证必须以呕吐涎沫、舌质不红,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不数为据。 〖附方〗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一升(15g)、生姜半斤(10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功用:和胃止呕,散饮降逆。 主治:呕反不渴,心下有支饮者,以及诸呕吐谷不得下者。 方剂比较
吴茱萸汤证及吴茱萸类方 一、吴茱萸汤证在《伤寒论》中凡三见: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在《金贵要略》中除去与《伤寒论》重复者,有一见: 《金贵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综合四条经文而观之,有食谷欲呕、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呕吐涎沫、头痛、胸满诸见症。 若将诸症约为一个病机则以“胃虚寒饮,肝气上逆”(《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贵要略》P586)一语最为简明扼要。以王旭高氏“肝气与饮邪,相合为病”(《环溪草堂医案》)一语最为传神。 吴茱萸类方: 1、吴茱萸汤 2、吴茱萸当归四逆汤 3、吴茱萸四逆汤 4、左金丸 5、延年半夏汤 6、鸡鸣散 7、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煨)200g 补骨脂(盐炒)400g 五味子(醋制)200g 吴茱萸(制)100g 大枣(去核)200g 功效:温肾散寒,涩肠止泻。 方义: 方论:本方是《普济本事方》二神丸和五味子散二方组合而成。方中补骨脂温肾暖脾为君;吴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温脾暖胃,涩肠止泻为臣,二者相配,脾肾兼治,使命门火足则脾阳得以健运,温阳涩肠之力相得益彰,五味子酸敛固涩,合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养胃,共为佐使。 主治: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肢冷。 现代运用:本方主要用于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之久泻或五更泄泻属于脾肾虚寒,尤以肾阳虚为著者。 辨证要点:五更泻,不思饮食,腹痛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歌诀: 四神故纸吴茱萸,肉蔻除油五味具。
吴茱萸汤出在《伤寒论》,它有三条, (1)阳明病,食谷欲呕。阳明中焦虚寒,胃气上逆,呕吐,往往伴随吞酸。 (2)中焦虚寒的胃脘痛,喜温喜按,这个是中焦虚寒的共同特点。 (3)阳虚失温的胃寒肢冷,也是一个共同特点。吴茱萸汤中焦虚寒的一些基本特点。但它偏重于浊阴之气上逆。所以作为阳明病的,涉及到胃气虚寒。食谷欲呕再加上吞酸特点,有肝胃不和,肝胃之气虚寒。 厥阴篇的厥阴头痛,伴随浊阴上逆,吐涎沫,干呕,吐涎沫,循肝经到颠顶,浊阴之气,可以头痛干呕,吐涎沫。从病机本质来看,是肝经的浊阴之气,循经上逆造成的。所以这个方也常用于头痛。 比较不好理解的是,少阴病,手足逆冷烦燥欲死,吴茱萸汤主之。手足逆冷它当然还不是厥逆。因为阳气不能布散,阳虚失温,脾胃中焦主四肢,畏寒肢冷是好理解的。烦燥欲死从来在多数的解释,是认为头痛,浊阴之气上逆,呕吐就产生这种症状出现,伴见心烦。也有些解释阴寒内盛以后出现阴。所以这个证候分析并不统一。但是这三经的病理,浊阴之气上逆,肝胃之气的上逆,是共同的。治法需要降浊阴之气上逆。这是从各个病机共性当中归纳的。 治法 温肝暖胃,降逆止呕 由于是内寒,温暖肝胃时兼补法,温补结合。同时突出用药反应在降逆止呕上。
胃气上逆,肝经浊阴之气上逆,它又擅长于降逆,通过降逆达到止呕作用。通过降逆使肝经浊阴之气不上逆下行。解除吐涎沫、头痛。 人参体现了益气健脾,配合吴茱萸是温补结合,治疗肝胃虚寒。生姜大枣结合起来,有调和脾胃,调和气血的作用。 生姜在这方里,用量最大,用到六两,是集中体现了吴茱萸汤有较大的降逆作用,特别降逆止呕,吴萸生姜相配,降逆止呕力量很强。这也是一种基本的组合。因此吴茱萸汤里,吴茱萸生姜的组合,再联系到后来,后面的当归四逆汤,常用的一个加减方。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它偏偏加这两味,也突出在于从温经散寒,肝胃浊阴之气上逆,降逆止呕成为一个突出功效。吴萸生姜搬到那个方里,那个方马上又温经寒为主的,像治里证的,肝胃不和,浊阴之气上逆,作为它治疗主要方面的。这也可以体会到,这两个药一个结合产生的协同作用。 吴茱萸汤虽然药味不多,但温肝暖胃作用很好。特别在降逆止呕方面。临床上用于头痛、呕吐,用于像美尼尔氏综合征,这类报导很多,用的病例是很多的。这是吴茱萸汤的方义分析,包括治法。 前面三个方,体现了个各自的治法和针对病机的不同。 理中丸比较标准的中焦虚寒证,是一种基础病机,基础见证。针对中浆虚寒,比较标准的。 小建中汤,是中焦虚寒基础上,正虚方面又有了由于阳气不足继发的阴血不足。同时脏腑上在中焦脾胃的基础上,涉及到肝脾不和。所以它治疗的重点,中焦虚寒,阴血不足,肝脾不和,这种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疼痛有时可以拘急疼痛,这个方面为主。它功用都是温中补虚,但突出在和里缓急。 理中丸是温中补虚,健脾益气。它标准温补结合。这吴茱萸汤体现了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它侧重点不同。 辨证要点颠顶头痛,半夜转剧,天明渐减,痛时欲吐,四肢欠温,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迟。 食谷欲呕,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疼痛伴随着欲吐或者呕吐,伴随浊阴之气上逆,四肢不温,吐涎沫,这是它主要证治要点。食谷欲呕,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冷,这是描述它的中焦虚寒,胃气上逆。主要是这两个呕吐,以及浊阴之气循肝经上逆,两类证的一个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