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究竟该如何传承和发展?

 山东军 2017-09-06

中医应该先谈传承,后谈发展。有人说,中医是因为死抱着老祖宗经典,所以总是停滞不前。是不是这样呢?如果真的了解中医的历史,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中医的历史上有一座丰碑。就是《伤寒杂病论》。这本著作高大到什么程度呢?后世注本及研究性著作多达五六百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书可超越这个数字。如果说《伤寒杂病论》是一头大象,那后世的医家注家就是一群盲人。摸到什么就说大象是什么。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不同的解读。这导致了众多医学流派的出现和争鸣。但是,一直到现在,还是没有哪个医家可以做到一锤定音。我怀疑,这种情况还要再持续一千年。对于《伤寒杂病论》,我们对它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愈是理解得深透,就愈是感叹经方疗效的神奇,愈发敬仰张仲景。写出《本能论》,已去世的郭生白老先生甚至说:“我们要跪着来读《伤寒论》!”仲圣在前,“哥一直被研究,却从未被参透;哥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这就是中医的尴尬之处!传承都成问题,谈何超越!

《伤寒杂病论》复杂么?不复杂,不算后面的杂病(《金匮要略》),总共才398条文。只要稍微懂点古文的人都能读懂。《伤寒论》的条文基本格式是这样的:“某某病,什么什么症状(有时包括脉相),某某汤药主之。”你看懂了吗?这就是中医行医临床的标准化小册子!字字是钉,某某病,某某汤主之!没有随意的猜测性语言,没有似是而非,全是可实践操作并验证的干货!这样的病,这样的症,就这么治,就能治好。《伤寒杂病论》是用词最贴近标准化的中医著作,也是最贴近现代科学的中医著作。一本中医行医临床标准小册子,通俗易懂,人人可学,人人可用。如果大家可以紧紧抱住它,那就遍地是中医了,又怎么会有传承问题呢?能传承了,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发展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日本人吉益东洞就是发现了《伤寒论》这个特点,使得日本越过后世的中医理论,直接传承《伤寒论》进入中医的现代化,标准化的快车道,走上了和中国不一样的发展道路。所以说,认为抱住老祖宗的经典,是导致中医不能发展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那中医历史的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告诉你,别太小看国人了,认为国人老实,保守的,只能说太幼稚了。咱国人最喜欢的是什么?拆了重建!路是挖了再修,修了再挖。北京城也敢拆!中医也一样,没有一个省心的,表面上对仲圣恭恭敬敬,暗地里是想自成一派。于是各种中医理论层出不穷,混乱不堪。其实,中医理论的倒退,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法,是唯一完整的全面系统的中医辩证法。分析病机具有明确的定位,定性,定势,用药加减定量极为严谨。后世的八纲辩证是为了便于学习而概括六经辩证的特点的八个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非常笼统,可以帮助理解伤寒论,无法实操。一直到清朝之前,行医一般用的都是六经辩证或藏府辩证。虽然在学术上没有什么发展,但大大丰富了方剂的内容。再到后面,就更离谱了,师傅“创造”卫气营血辩证,门人马上又“创造”了“三焦辩证”。相隔不到五十年,一门相继“创造”了两个辩证法,真牛!然并卵,正如柳宝诒所言:“六经所见之证,疆界井然,确有可指。医家得以察病候之深浅,而按经施治,胥恃此也。若废六经而论三焦,则病机之进退,证候之深浅,悉无把握,而分经用药之法,亦无从理论矣。”

我们都说要创新,怎么叫创新?如果我把北京城拆了,再在上面建个厕所。是否也叫创新呢?好吧,这些人是怎样“创新”的。传统中医,一直都有营卫之说,概念非常清晰,卫就是卫气,营就是营气。也就是气本身就包括卫营,卫营之外,也并没有另一个气。师傅很“创新”地由浅到深四层并列:卫,气,营,血。“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实在是颠覆中医的三观呀!又把许多不属温病的病种强行划入温病范筹。这是“指鹿为马”式的创新。要“指鹿为马”也就算了,那你重给个定义吧。然而个卫气营血辩证,一直都没有解释他的卫和古中医的卫有什么不一样。再看其医案,真正实录的可为辩证依据的症状极少,几乎全是臆想之言。治疗也是“希冀”会好之类的话。到了他的门人,那就更恶心了,肆意援引割裂篡改《内经》的内容,好使自己更权威。又将恩师的医案改头换面后窃为己有。一边诋毁《伤寒论》不适用于温病,又不断地挪用《伤寒论》的方。又每每盗取别人的方名,实际改得面目全非。为了自成一派,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经典作假;医案作假;处方作假。处处作假,处处拼凑,终成“经典”大作。有兴趣的人可看柴中元医生专业研究的著作《温病求真》。

再举个非常简单的实例来看中医的退步。现在我们都知道,现代解剖证实,盲肠在人的右下腹。这个,明朝的张景岳就发现了,结果到了清末,温病大家王孟英著书还嘲笑张景岳的这个发现。看到这个,我唯有掩书哀叹。

后世明清之际,唯一的亮点和发展。几乎就只有吴又可的《瘟疫论》,然而,瘟疫论很明显用的就是六经辩证法。

好吧,最后再说说中医的衰落,到了清末,几乎成了必然。为什么?因为温病派的兴起。可以说,温病派是最早尝试行医公式化的,很简单,起手就是银翘散,再用犀角地黄汤,再用至宝丹,再用安宫牛黄丸。因为简单,所以普及,因为人多势众,所以很有规模,因为很有规模,所以建立话语权。有一点很像今天的西医,就是一步一步来,治到你死了,也无话说,因为我是照祖师爷(不是仲景)的公式来的,“很抱歉,我已经尽力了。”而这个公式,上文已有交待了,是臆想出来的!而且更可怕的是,从来不知后果!因为医案中没有交待!就这样,劣币驱逐了良币。最后发展到什么程度呢?宣称天下几乎无伤寒,《伤寒论》没有用武之地。什么病都得照他们的方式来。很快,更加公式化和规模化的,更加强势的西医来接手了。这里得出一个让人非常心寒的结论:决定胜负的不是疗效,而是话语权!

今天中医衰落到什么程度呢?凡是温病派能治的,西医也能治。西医治不了的,温病派也治不了。千言万语归为一句:吃银翘散能吃好的病,打抗生素也能治好。就是那么简单。中医已经失去了真正有效的辩证法,没有了灵魂。这帮人控制的学校教出的徒子徒孙,也就顺理成章的投入了西医的怀抱,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如上文所说,他们和西医实在有更多的相同之处。开方的时候,一大堆凉药就上,不用分析什么经什么经的。黄莲,金银花,不就是抗生素么?换成抗生素简直毫无压力。

中医已经开始被很多人拒绝,有的人干脆就认为是骗人了。为什么?中医自找的!“废伤寒则六经失传,废六经则百病失传。”中医自废武功,又能怪得了谁?也就是说,中医是因为“创新”而把自己搞死了!了解这些,你是否还要说,不要再抱着经典吃祖宗饭呢?

中医该怎么传承和发展?学学日本吧。日本开发的中成药,几乎全是《伤寒杂病论》里的方。日本人平时使用的药剂,八成是中药,而非西药。

如果我们仍然还是以为中医治病就是银翘散,那这样的中医,有多大的价值让我们去传承?如果我们仍然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当成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我们有什么能力去传承真正的中医!

直到今天,《伤寒杂病论》仍然是我们仰望的丰碑。什么时候能够站立在仲圣的肩膀之上,什么时候中医就可以睥睨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