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太极总结的这么好,不看亏大了!

 tjboyue 2017-09-06

相关链接:

【总结的太好了!】练太极的那些事儿

【昨日好文续】练太极你一定会遇到的那些事儿


看书学习太极拳

对于太极拳爱好者,看书自学太极拳,实在是无奈之举。如果身边没有教拳明师,看一点书总比不看书为好。


看书学习太极拳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书本上图解的技术动作,是按照太极拳图解法描述的,文字解说中使用术语较多。

二是摹习阶段:摹习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摹会一式,再摹下一式,不能贪多图快。

三是充实阶段 :摹习只学得了动作的外形,还需自学有关拳理,以理论指导运动实践,使动作做法符合所学拳术的技法原理,体现该套拳架应有的特点。


看书学习太极拳还有以下好处:


直接看太极前辈留下的经典论述,免得被一知半解的所谓老师来误导。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武禹襄拳论》、《李亦畲拳论》,都是宝贵的太极拳经典。杨澄甫的《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术十要》、《论太极推手》也是太极拳的重要论述。


对于已被师傅领入门又有小成的练拳者来说,研练太极拳可以通过看书来博取各家各人太极之长,这样会有助于开阔自己的太极视野,有助于校正自己的太极认知,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技、艺、道。


在本地找到对练之人怎么办?

对练推桩、守桩和推手的实际问题是需要在本地找到同门师兄弟或者是合适的太极拳爱好者,如果在本地找到对练之人怎么办?依我之见,与家里孩子、爱人对练也可以,能到达一定的功效,比不对练要好。


与家里孩子、爱人对练时,规矩得改变,像较高水平的棋手与较低水平的棋手对弈时,要“让棋子”或“让出棋先机”。怎么“让”?比如与同门师兄弟对练守桩时是站低架大步的,叫孩子、爱人推自己时则是站高架小步。又如与同门师兄弟对练守桩时是用双手分别轻贴对方身体有关部分听劲的,叫孩子、爱人推自己时则是不能手贴对方,而是空手用意。


再如与同门师兄弟对练守桩时是推自己胸膛的,叫孩子、爱人推自己时则是可推自己的腋窝、肩膀、小肚、腹股沟、髋关节等薄弱部位。这样的降低对练门坎叫孩子、爱人推自己,不要小看孩子、爱人个小力弱,自己还真的守不住桩步哦!得对练一段时间才能适应,适应了就提高了守桩功夫。


与孩子、爱人对练推手也一样,要让出“松沉之重”。与孩子、爱人对练推手时,要用“松沉之轻” 的技法和“只化不发”的推法,要像恩师林墨根先生所说的“对练推手不宜以势力欺压人家”。所谓“以势力欺压人家”的推手,就是以自己身高、体重、力大、势沉与人蛮推。


只有“松沉之轻”的推手技法,才能练好“舍己从人”和懂劲功夫。用“松沉之轻” 的技法与孩子、爱人“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推起来,如练到位,还真的是不容易呢!尤其是十岁以下的孩子,肢体动作的生理灵活比起四十岁以上成年人要占优势。人的欲望越少就越有利于心静体松,孩子在这方面也占优势。


太极拳武功上身的秘诀

有人采访太极拳名家郑曼青先生时问:“在大部份武艺行中,学生的造诣均会接近老师,或高过老师。何故你的学生没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们进步如何快速,其水准均低你远甚。可有何秘诀?” 


郑曼青先生回答:“不错,是有秘诀。但是此秘诀太过简单,简单的几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则你就无法成功。其秘诀仅为:你必须身心放松,你必须长时间接受失败。你必须投资于失败,否则你就无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导因我把骄傲置之于一旁,相信我老师的话,把身体放松,心灵静定,只让气随意行。开始时常使我遍体受伤。有时我会被重击而跌至失去知觉。但仍坚持下去。听老师的话,注意我的气。在惨败时我会忘了骄傲、焦虑、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腾空而全部让位于气,渐渐的我的技术进步了。直到这时我的反应才变得灵敏。可使化与打于瞬间完成。我的学生或是不相信这一套,或是虽相信而不热心追求,何能得成。”


太极拳更在拳外

太极拳来源于生活,我们练习健身养生、修心养性、防身功夫的太极拳就是要回归于自然。前辈们告诉我们:“万法归一,道法自然”。宜与自然规律相合,这样练法功效才好。


我认为,太极拳的拳理博大精深,太极拳的拳法亦浩如烟海,但是不宜给太极拳披上神秘色彩的外衣,因为不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传统太极拳;也不宜给太极拳配套玄学的讲解 ,无法用科学、通俗的话语诠释的东西,是不利于太极拳的教学与推广。如果太极拳爱好者注意观察,就会看到或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体现了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太极拳明师李光昭谈太极拳道说:“如果有朋友非要执着地问:拳在何处?我的回答是:拳在拳里,更在拳外!拳在心中修拳里之功,拳在拳外得拳外之妙!太极拳的修炼,除了每日的盘拳走架、揉手找劲的行功练拳之外,更是要把拳的修为生活化;行住坐卧无时不拳、无处不拳。只有这样才能‘妙手一挥一太极’而‘道法自然’。


当你在车站等车时,是否能双足平松落地而与大地相融一体?当你登上汽车有座位而不坐,此时能否内外松沉而与汽车相合而行?当你清晨手握牙刷刷牙时,是否能有牙刷虽小重千斤的举轻若重之感?……许许多多平日生活中看似与拳无关的大事和小事,只要心中有拳,都可融化于拳中,做到处处有拳、时时修炼。


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才能用时做到:敌我双方未触之时,不知何者为用;已决之后,亦不知用者为何。正所谓有触即发、有感即应;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这时便真正进入了拳的‘应物自然’之奇妙境界。”练拳确实需要如此,太极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才能较快提高习拳的技艺。


学拳容易改拳难

“学拳容易,改拳难。”是拳谚所云。这句话中所谓“学拳容易”是指那种不认真又不严格要求学习的情况。从人体的生理规律来看,我们学习每一个动作都是受意识支配的,形成动作技能要经过泛化阶段、分化阶段、稳定阶段,直至达到动作的自动化阶段。


所谓自动化是指动作非常熟练,大脑皮质对动作的意识反映和意识支配逐渐减少,甚至可以暂时变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有别于随意动作)。动作越熟练,意识支配的成份就会越少。这是因为在学会动作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了严格的排列和组合,构成了固定的“型“和格局。


在生理学中,把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无论是建立正确的动作,还是形成错误的动作都是如此。如果形成了习惯性的坏毛病,改起来就难了,对以后的提高是很困难的。国外有名师说:“学拳容易改拳难,那是外家拳的说法,搬来用在太极拳上,是大错特错,太极拳是改拳容易学拳难。”我则不认可这样的说法, 通过长期的教拳实践观察而发现,对太极拳而言,改拳难,学拳亦难。


我根据练拳的不同层次需要而对徒弟和学生改拳,部分人说了多次到现在还改不过来呢!拳圈内有“一年学拳三年改不完”之说,有些老练家说:更甚者十几年改不好,也有贻误终身的。所以说,初学者开始习练太极拳时,身、眼、步、手和方向角度必须按照拳法拳理要求,循规蹈矩而不得有随意性。做到外形规矩,打下正确的姿势动作基础,如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则更好。


一字之差也会谬之较大

太极拳名家郝月如先生在其《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一文中提出:“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一字之差,理解就不同了。内涵不同,技术要求也不同,练出的太极功夫就会差别较大。


太极拳名师王壮弘先生认为太极拳应是“四两拔千斤”而不是“四两拨千斤”,他认为拨是力量,不合太极之拳理;拔是重量,符合太极之拳理。太极拳要用八门五步偏沉则随将对手来的力化于无形,沉下脚底,然后用反弹力加上自身重力还给对方。


例如听劲是太极交手的基本劲道,一般来说是以皮肤触觉,再以意听劲。很多人在经过一阶段的推手练习,最能体会的是手上听劲灵敏了许多,对方来劲手上就能变,但这种东西到一定层次就长不了了,因为那是梢节。再往下应训练用脊来听,因为这里离发劲点最近,这里听清了,发出的东西总会比对方快。


拳论有云“多误舍近求远”。说明许多人只知道手听和手发,这是对“近”的理解和认识有误所致,于最直接的离最近发劲点的听和发却不知道,这就是误在“舍近求远”啊!以上三个例子正如拳论中云:“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师兄的太极拳东西不等于师父的太极拳东西

在同门内,师兄弟之间的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师弟向师兄讨教或师兄主动辅导师弟,都是正常的好事情,有利于共同进步。不过有些拳师手下极少数徒弟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师兄的太极拳东西是等于师父的太极拳东西,跟师兄学就等于跟师父学,因为师兄的练功习拳乃至技艺都是师父传授的嘛!不一定再找机会问师父或请师纠正了。


 “师兄的练功习拳乃至技艺都是师父传授的”这句话不假,但说得不够准确,不是象照像底片可以拷贝出相同的相片,有可能因“所谓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所以辩证的说:师兄的太极东西不等于师父的太极东西,学拳的人要仔细辨别这个道理 ,尤其是对于学练重要的内传功法和感觉推手劲道时宜注意这个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