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落枕治疗方法大总结

 monkeysiri 2017-09-06


落枕:是以颈部突然发生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一种病证,主要指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属颈部伤筋范畴,又称“失枕” “失颈”。


病因病机


落枕的发生常与睡眠姿势不正、枕头高低不适、颈部负重过度、寒邪侵袭颈背部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颈项部经筋,与督脉、手足太阳和足少阳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经筋受损,筋络拘急,气血阻滞不通。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各种原因导致颈部肌肉痉挛所致。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起床后感觉颈后部、上背部疼痛不适,以一侧为多或有两侧俱痛者,或一侧重,一侧轻,由于身体由平躺改为直立,颈部肌群力量改变,可引起进行性加重,甚至累及肩部及胸背部。多数患者可回想到昨夜睡眠位置欠佳,检查时颈部肌肉有触痛。由于疼痛,使颈项活动不利,不能自由旋转,严重者俯仰也有困难,甚至头部强直于异常位置,使头偏向病侧。检查时颈部肌肉有触痛、浅层肌肉有痉挛、僵硬,触之有”条索感”。


辨证要点


主症 :颈项强痛,活动受限,项背部或颈肩部压痛明显。 

督脉、太阳经证:项背部强痛,低头时加重,项背部压痛明显。 

少阳经证:颈肩部疼痛,头部歪向患侧,颈肩部压痛明显。



鉴别


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称其为颈椎骨性关节病,简称颈椎病。 西医将颈椎病分为5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颈型颈型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

发病原因


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早期,髓核与纤维环脱水变性,椎体不稳,颈肌防御性

痉挛,刺激后纵韧带和椎体神经末梢。


髓核向后外侧方突出或钩突关节处的骨刺突入椎间孔,引起对神经根的压迫,常因寒冷、劳累、睡眠不佳而诱发。


钩椎关节增生及椎

体不稳,关节松动,

使横突孔出现移位,

刺激或压迫椎动脉,

出现椎一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而发病。


临床症状


颈部疼痛、酸胀及沉重不适感,可向枕部及肩背部放射,颈部肌肉紧

张、僵硬感,有压痛。


一侧颈肩上肢反复发作的疼痛、麻木,仰头、咳嗽时症状重,手指麻木,活动不灵。

与头颈部活动相关,出现头痛、头晕、视觉障碍、耳鸣耳聋,头痛多为一侧,呈跳痛、刺痛。

特殊试验



压头、牵拉试验阳性


引颈、旋颈试验阳性


针灸 



治法  通经活络,舒筋止痛。取局部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主穴 天柱、大杼、阿是穴、后溪、悬钟、外劳宫 


配穴 督脉、太阳经证:大椎、申脉             

        少阳经证:风池、肩井

        风寒袭络:风池、合谷

        气血瘀滞:内关、阿是

        伴有肩痛:肩髎、天窗、肩中俞

         伴有背痛:天宗


方义 


足太阳、手太阳循行与颈项部,悬钟、后溪分属两经,与局部天柱、阿是穴合用,远近配穴,可疏通颈项部经络气血,舒筋通络止痛;外劳宫又称落枕穴,是治疗本病的经验穴,有活血通络、解痉镇痛的作用。


风池穴能疏风祛寒,又是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颈部的穴位,胆经循行于人体的两侧,落枕的疼痛部位正是其循行所过,是局部取穴,为主治所及。


大杼和天柱穴是足太阳经脉循行于颈部的穴位,头不能前后俯仰者病在足太阳膀胱经,故取之。 


头不能左顾右盼者病在手太阳小肠经,天窗和肩中俞穴为手太阳经经脉循行于肩颈部的腧穴。 


多穴合用可更好、更快达到治疗落枕的目的。


操作


毫针泻法。先刺远端穴,持续捻转,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项,一般疼痛可立即缓解。再针局部腧穴,可加艾灸或点刺出血。 


注意事项: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针刺。年纪较大,身体虚弱的患者,进行针刺的手法不宜过强,也可采用热敏灸或温针灸。


针刺后溪、阳陵泉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20例

 作者:刘建伟、王芳

1.治疗前准备


首先询问患者落枕前颈部是否疼痛以及落枕时疼痛以左侧或右侧为主。查体判断患者颈部是屈伸受限、旋转受限还是屈伸、旋转均受限,屈伸受限取疼痛同侧后溪穴,旋转受限取疼痛部位对策阳陵泉,屈伸、旋转均受限则两侧均取。


2.针刺配合运动疗法


辨清病位后,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局部消毒后,术者用直径0.3mm、长50mm的针灸针直刺后溪穴和或阳陵泉穴,进针后行快速捻转提插法,边进针边嘱患者按照术者口令反复主动行颈椎屈伸、旋转活动,活动幅度由小至大.待颈椎接近或达到正常活动度时出针。时间2一5min。若治疗后症状未完全缓解,次日再按照上述方法治疗1次。


针刺后溪穴治疗落枕,中医古籍早有记载。《针灸大成》曰:“后溪主胸满,颈项强,不得回顾。”《针灸甲乙经》指出:“后溪可治头不可顾,颈项强。”《拦江赋》曰:“后溪专治督脉病。” 


后溪穴系手太阳经腧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该穴位通于督脉,与循行于颈部的经脉均有交会。“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故取后溪穴能治疗多种颈部疾患。


阳陵泉治疗落枕在中医古籍中也早有记载。《灵枢·经筋篇》记载:“足少阳之筋……,颈维筋急。”落枕属筋病范畴。阳陵泉穴是足少阳经合穴,为八脉交会穴之筋会,可治全身经筋之病,故取其治疗落枕。《灵枢·根结》曰:“少阳主三阳之中,属半表半里,为出入的枢纽,故为枢。”枢即枢纽之意,是维持事物正常运行之关键。颈部左右环顾困难者,病多属少阳,因此采用针刺阳陵泉穴可治疗落枕导致的左右旋转受限。

文献摘录

1.《备急千金要方》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完谷、昆仑、小海、攒竹,主项强急痛不可以顾。

2.《针灸资生经.第六》:肩井,治颈项不得顾……天牖、后溪,治颈项不得顾……天柱,治颈项不得顾……天井,治疗颈项及肩背痛

3.《针灸大全》:头项拘急引肩背痛,承浆一穴、百会一穴、肩井二穴、中渚二穴。


指针 


取患侧承山穴。医者以拇指重掐至局部酸胀,边指压边让患者活动颈部。适用于疾病初起。


耳穴 


取颈、颈椎、神门。毫针中等刺激,持续运针时嘱咐患者徐徐活动颈项部。


拔罐


取大椎、肩井、天宗、阿是穴。疼痛轻者直接拔罐;疼痛较重者可行刺络拔罐或走罐法。

刮痧 


颈夹脊穴,以患者活动颈部后疼痛明显的颈段夹脊穴、肩部阿是穴为重点进行刮痧。


皮肤针


取颈项强痛部位及肩背部压痛点。轻者用弱刺激,重者用强刺激,可加拔罐放血。


药物


1、瘀滞型:宜活血舒筋,常用舒筋活血汤 


羌活6克,防风9克,荆芥6克,独活9克,当归12克,续断1.2克,青皮5克,牛膝9克,五加皮9克,杜仲9克,红花6克,枳壳6克加减。


2、风寒型:宜疏风祛寒,宣痹通络,常用葛根汤 


葛根15克,麻黄8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桂枝汤(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个)或羌活胜湿汤(羌活15克,独活15克,藁本15克,防风15克,甘草6克,川芎10克,蔓荆子10克加减。


外用药


可局部擦正红花油或外贴伤湿止痛膏、风湿跌打膏等。


理筋


手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因按摩可很快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疼痛,往往经治疗一次,症状即减轻大半,如配合药物等治疗,则疗效更佳。 


1.揉推摩法:患者端坐,术者站于患者背后。缓慢转动头颈,在颈项部找到痛点或痛筋后,用拇指或小鱼际在患部作揉、推、摩,平稳施压,使痉挛的肌肉得到缓解,疼痛减轻,再找出新痛点用同法操作,如此反复,至活动基本正常,痛点消失为止。

2.伸筋疗法:运动医学研究说明,拉紧痉挛的肌肉使之伸展,并维持两分钟以上,可使肌肉痉挛缓解,疼痛减轻或消失。利用这一原理,有针对性地使痉挛、收缩的颈肌得到充分伸展,成功地解除颈肌痉挛,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恢复颈部肌群平衡,建立良性循环的目的。

(1)胸锁乳突肌伸筋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按住患者一侧肩锁关节处以固定肩部,另一手扶同侧下颌,并缓慢使患者头部转向对侧,在患者能忍受限度内保持双手位置不动,两分钟后放松。双侧分别进行,重复操作3~5次。

(2)斜角肌伸筋法:体位同上,述者一手按住患者一侧肩锁关节处,另一手扶同侧颞部,双手反向用力,使患者颈部侧屈向对侧,并在患者能忍受限度为保持颈部侧屈位两分钟,随后放松,先健侧后患侧,重复3~5次。 

(3)斜方肌、提肩胛肌伸筋法:患者坐位,术者立其后,双手肘部按住患者双肩以固定肩部,双手手指重叠扶在患者颈枕部,逐渐向前下方用力,使患者颈部前屈,并在患者能忍受限度内保持颈部前屈两分钟,随后放松,重复3~5次。

以上方法可单独应用,亦可配合应用。每日治疗一次,3次为一疗程。

牵引

用枕颌带牵引,以坐位牵引为主,牵引重量为2~5千克,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

物理

可选用电疗、磁疗、超声波等仪器进行局部理疗,温筋通络,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病症。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迅捷显著,长为首选方法,针后可配合推拿和理疗。 

2.反复出现落枕时,应考虑颈椎病。

预防调护

治疗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放松颈部肌肉,疼痛缓解后,应积极进行颈部的功能活动,可作头颈的前屈、俯仰、左右旋转动作,以舒筋活络。

睡眠时枕头要合适,不能过高、过低、过硬,避免颈部受寒受凉,尽量不要在床上看书、看报、看电视。枕头要置于颈项部,避免颈部受风受凉。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