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 帖】浅析简帛书的魅力 ■明松华

 d大羊 2017-09-07




浅析简帛书的魅力


■明松华


  秦汉是中国文字自觉发展的时期,简帛书就是这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省简篆隶、草率书写在简帛上的书体。据我国半世纪前考古发现的简帛书来判断,简帛书流行在秦后期和汉初,它的形态最早应该是草篆,草篆发展成隶书和草隶,再演变成隶草,逐渐发展为章草,所以简帛书是章草的前身。无论是章草、今草、行书都受益于简帛书,因为这三种字体,是在总结和提炼大量民间写手和下层军吏的简帛草书成果之后产生的。

  简帛书有着在碑帖传承和庙堂、文人书法系统之外的另一条很清晰的流变脉络——汉简、敦煌遗书、唐人写经,这三者在书写习惯、形态意趣、精神流露等方面都有共通之处,就是自由、不拘、简捷、轻松,可谓“妙趣横生”。在这个书写体中,汉字构型的随机化、用笔形态的杂糅化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这是一个“无法无天,天真烂漫”的书写境界。在其中,我们可以体验到巨大而又无穷的创造空间,可以感会到许多出人意外、鲜活动人的“野趣”。这是一种类似于“原生态”的审美天地,无法不让人动容和沉醉。

《居延汉简》(局部)


  最早的秦简笔法多以中锋表现,而汉简的笔法,是用“隶书的简写”和“隶书的草写”来表述。“简写”体现为笔直入而非逆入。转折顺锋而行,一带而过无需顿挫、扭结,行笔速度快捷而不必铺毫涩行,“草写”则更加快捷,在快捷中出现连带或有意强调连带。因为连带的大量出现,书写的快慢、轻重、虚实也随机出现,行草笔法因之生成;收笔处简化,一顿而成或空收,即演化成楷、行;多有收笔保留隶书“燕尾”特征,但以快速连带行笔,则为章草;而“简写”和“草写”结合的自由表现,无疑就是草书了。这套“笔法”,似不“讲究”,但规律自在,表面粗疏,但意趣自然,书写轻松,时有笨拙之态,但更有天性之灵。较为典型的简书章草,其特点是“简书”+“章草”。简书的特点则表现于横画平行而不死板,转折圆劲而不单调,收笔垂滞而变化多姿。观察敦煌汉简,既有体现出隶书的嬗变关系,又显示出当时章草的骄人风貌。对比两枚敦煌汉简,一为章草,一为隶草。简书贵在自然多变,其字形、点画左右逢源而无不入妙。仅就其横画来欣赏,颇堪玩味,或长或短、或轻或重、或方或圆、或藏或露、或中锋或侧锋、或优游或斩截,参差披拂,掩映多姿。简书的另一突出特色,是竖笔偶然拉长,这常常发生在末尾一字,如此痛快舒心的一笔,如瀑布忽泻而下,使得通篇布局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最初,拉长笔的字多是“命”或“年”,以取“长命”或“长年”,寓意吉祥。也有的是通篇的末尾一字,如“(急急)如律令”的“令”字,也常做如此处理。例如《西汉元延二年简》潇洒一竖笔使通篇皆活,这种“戏眼”可以是便于末笔笔画下拉的任意字,如“为”字、“唯”字以及“行”字,因地制宜。于是后来的“戏眼”不见得发生在末尾一字,还可以是在文中,简书的这一“绝活”,则为后来的今草采纳。例如王献之《江州帖》末尾的“白”字,信札“顿首”“再拜”的长笔亦滥觞于此。至于狂草书法,更把这种夸张的笔画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上所述,简书颇有单体造型和平面构成意识,块面进行大分割,营造出超强的空间感。简书之所以极具视觉冲击力,与此造型意识有直接关系。

  学简书假如只是横画作简单的平行,转折作单调的画圈,竖笔一味放纵地狠拖,是远远不够的,这仅是窥到其一隅,求得一个大概而已。

  谈及书法鉴赏,总离不开书法名家,但今天可以看到的史传简帛书作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已无从查考它们的作者姓名,如秦汉简牍、晋人残纸、魏晋砖刻、唐人写经等。简帛书不仅是研究书体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而且,单从书法艺术角度来审视,它们也极具艺术价值,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明松华 节临《居延汉简》 十月去时期遣使来食十一月十日……羸瘦困亟间以当与第一……泉此欲大出兵之意也中军募择……十日今豫为责备不到十一二日即……一辈兵俱去以私泉独为籴谷。



微商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