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10丨小称谓有大乾坤,在古代称呼老师还有这么多讲究

 文武不全 2017-09-11

9月10日

教师节

跟古籍库学学

古人关于老师的称谓




我国教育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即有教育性明显的机构场所。到了春秋战国,私学大量涌现,不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还带来了教师职业的专门化。秦汉魏晋,官学与私学并兴,郡国学习也趋于兴旺。隋唐两宋随着科举制的出现和发展,教育形式更加多样,书院产生并蓬勃兴起。元、明清时期,社学、义学等基础教育广泛建立,书院日趋官学化,还开办了行业子弟学校等。随着教育层次的分工,教育形式的增加,作为教育工作承担者的教师的称谓也随之变化丰富。那么古人究竟是如何称呼“老师”的呢,咱们来看看梁章钜先生的说法吧。




师友篇

夫子

王东溆《柳南随笔》:“夫子之称,始见于《尚书·牧誓篇》,盖武王所以呼将士也。继又见于《小戴礼·公叔文子卒》一章,则又为君之称臣矣。而《左传》书中,称夫子者不一处。如子重、楚令尹也,而称晋大夫栾针曰夫子。荀偃、魏绛皆晋大夫也,绛之称偃则曰夫子。向戎、乐喜皆宋臣也,而戎之称喜则曰夫子。又季札、吴之公子也,孙文子、卫之亡臣也,而札之称文子则曰夫子。子皮、子产所从受政者也,而其称子产则曰夫子。师旷、晋之乐师也,叔向、晋大夫也,而向之称旷则曰夫子。康王、楚君也,士会、晋臣也,而康王之称士会则曰夫子。又案,《杜工部集》,如郑司户、蔡著作、陈补阙、韦书记,皆其友也,而诗中悉以夫子称之。历观诸书,而知所谓夫子者,乃尊卑贵贱之通称,不特弟子之于师也。独《鲁论》一书中似有专属。然观夫子之称蘧伯玉、子贵之称棘子成叔、孙武叔,则又不尽然矣。近代师生,必称夫子,不知何本。若以孔门为例,似近于僭,若以尊卑贵贱之通称而称其师,又近于亵,两者固交失之。闻近时遂者相公每戒其门人勿称夫子,殆亦以是也夫?” 案:今人称师曰老夫子,自是妥协;乃近日各直省官署中,率以称其幕宾,初称于名幕,后乃滥及后生,徒形其丑,而近人又因其丑也。则于本师之称,节去老字,单称夫子,其丑益甚矣。

先生

《礼·曲礼上》“从于先生”,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函丈 

《礼》“席间函丈”,注:“函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又,“凡侍蔡于大司成者,远近间三席,可以问”,注:“席广三尺三寸三分,则是所谓函丈也。”苏轼诗:“老守厌簿书,先生罢函丈。”

西席

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蔡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

外傅

《礼·内则》“十年出就外傅”,注:“外傅、教学之师也。

傅父

《七发》:“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

《论语·学而》皇疏:“子是有德之称。古者称师为子也。”又,皇疏:“愿闻子之志。”又《孝经》“孔子曰”,《释文》均称师曰子。

训人

《书·康诰》“矧惟外庶子训人”,郑注:“训人、师长。

师儒

《周礼·大司徒》“四曰联师儒”,注:“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又,《序官》注:“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讲师

《后汉书·礼仪志》:“养三老五更之仪。先吉日,司徒上太傅若讲师。”

经师 人师

《汉书·平帝纪》:“元始三年夏,安汉公奏校学置经师一人。”《韩诗外传》五:“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

书师

《汉书·艺文志》:“闾里书师合仓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仓颉篇》。”

俗师

《汉书·艺文志》:“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



科举时代之师,类别颇多。曰受业师,朝夕侍教者也。曰问业师,偶诣函丈,有所请益,有所质问者也。曰受知师,则或为县府道试之主试官及其阅卷主任,或为科岁主试之学政,或为优拔主试之学政,会考之巡抚,或为乡会试之主考房考,或为朝殿考试之阅卷读卷各大臣,或为书院之山长、监院是也。

——徐珂编《清稗类钞·师友类·师之类别》


科举时代,人们往往与传道授业解惑之师不相问闻,却为了功名对阅卷提拔的受知之师尊奉有加,尊称也有不少。




受知师

座主

张藉《寄苏州白使君》诗云:“登第早年同座主。”唐武宗会昌三年,中书覆奏,奉宣旨,不欲令及第进士呼有师为座主。据是则座主之称,盖始于唐。

座师

顾亭林《日知录》云:“宋末已有先生之称,而至于有明,则遂公然谓之座师。”据是则唐称座主,宋称先生,而称曰座师、曰老师,则皆始于明也。

老师

薛能诗:“耽书未必酬良相,断酒为堪作老师。”王元美《觚不觚录》:“嘉靖以前,门生称座主,不过曰老先生而已。至分宜当国,始称老翁,其厚者称夫子。州后门生,俱曰老师。

举主

端拱四年令:“内外官所保举人,有变节滥逾者,举主自首,免其罪。”

宗师

《后汉书·李通传》注:“平帝五年,王莽摄政,郡国置宗师,以主宗室。”

《礼·曲礼上》“从于先生”,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恩门 师门 恩府

《说铃》《谈助》:“宋举及第者,不得呼知举为恩门、为师门及称门生。”《金华子》:“崇远其忆往岁赴恩门,请承乏丹阳。”又云:“以恩地为恩府,始于唐马戴。戴著书,不得尽忠于恩府,而动天下之浮议。”



书院起源于私人讲学,在宋元时期尤为兴盛,是一种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书院教师的称谓都有所不同。




书院掌教

山长

《元史·选举志》:“至元二十八年,令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内,设立小学,选老成之士教之,或自愿招师,或自受家学于父兄者,亦从其便。其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径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凡师儒之命于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中州置之。命于礼部及行省及宣慰司者,曰学正、山长、学录、教谕,路州县及书院置之。路设教授、学正、学录各一员,散府上中州设教授一员,下州设学正一员,县设教谕一员,书院设山长一员。中原州原学正、山长、学录、教谕,并受礼部付身。各省所属州县学正、山长、学录、教谕,并受行省及宣慰司札付”。

院长

各书院掌教,向称山长。盖自南宋后即有此称。自乾隆三十年已奉谕,八掌书院者之称为院长,则近人之仍称山长者非矣。

山主

台州守正华甫建上蔡书院,杨栋为山主。

洞主

南唐昇元中,白鹿洞建学馆,以本道为洞主,掌其教授

学主

《北史·刘兰传》:“瀛州刺史征兰讲书于州南馆,植为学主,故生徒甚盛。”

修书使

《合璧事类》:“唐张说,洛阳人。上置洛阳书院,聚文学之士,或修书,或侍讲,以说为修书使。” 案:此亦山长类也。


监院

直学

《元史·选举志》:“凡路府州书院,设直学,以掌钱谷。从郡守及宪府官试补直学考满,又试所业十篇,升为学录、教谕,后改直学考满为州吏。” 案:此即今之监院也。惟先由试补,而考满后得升学县教谕及为州吏,则元代之制,与今不同。



读书学习要从娃娃抓起。那么最开始教小朋友们读书习字的老师,在古时候是怎么称呼的呢?



蒙师篇

蒙师

《涌幢小品》:“皋亭山,故元伯颜取宋屯兵之处也。村中一蒙师唐姓者,年八十余,自言其家驻此六世矣。”

学究

郎仁宝《七修类稿》曰:“近世嘲学究云:‘我若有道路,不做猢狲王。’”据此,则蒙师亦得称学究

门客

《老学庵笔记》:“秦桧之有十客,曹冠一教其孙,谓之门客。”

典蒙 发蒙

《清波杂志》:“皆蒙师之称也。”

猴狲王

《山堂肆考》:“秦桧微时为童子师,仰束脩自给,故有诗云:‘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作猴狲王。’”



对于女孩子的教育,古人也是相当重视的。不过这种教育,多以当时社会道德对女子要求的内容为主。任教的教师也是女性,关于她们称谓,早期留下不少史料。




女师篇

女师

朱子诗:“承家赖女师。”

师氏

《诗·葛覃》“言告师氏”,传疏:“师,女师也。教女之师,以妇人为之。”

姆师

吕温文:“姆师教之,如琢美玉之易成。”

戊姆

《表异录》:《汉书》“女师为戊姆”,《广韵》、《集韵》、《韵会》并莫补切,同姥,女师也。妇人五琢无子,出不复嫁,以妇道教人者。 《左传》:“宋伯姬卒,待姆也。” 案《说文》:“娒、女师也。从女每声,读若母。”是戊母、姆娒同也。

傅姆

杜牧《杜秋娘》诗:“画堂受傅姆,天人亲捧持。”

姆傅

庾信《尉迟夫人志铭》:“姆傅习言,公宫教业。”

内傅

《西京杂记》:“赵王如意,幼未能亲,外傅戚姬,使旧赵王内傅赵媪傅之。”

妿

音阿,女师也。杜林:“加教于女也。”

宣文君

《晋书》:“韦逞母宋氏案讲堂,置生徒百二琢人,隔绛纱幔而受业,号宣文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