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中医 | 高建忠 勤奋比天分更加重要,《脾胃论》资深解析

 醒真 2017-09-13
发 现 中 医

【高山仰止】

追溯往圣先贤之足迹,感悟医国医民之仁心。

【见贤思齐】

对话明医圣手之思辨,探寻走方串铃之幽微。

【杏林结义】

聆听悬壶济世之心悟,寻访天涯海内之知音。


采访嘉宾



▲高建忠


建忠硕士生导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主任、山西中医药大学傅山学院副院长。


长期致力于仲景经方和东垣学说的临床研究,著有《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临证实录与抄方感悟》《读内外伤辨惑论》等著作。


常言道学习中医最需要的是天赋,但是后天的努力远远要比先天的禀赋重要。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莫过于此。学中医的道路上,如果能碰到明师点拨、提携,这是福气。如果没有这么好的福气,那么我们就要更多的通过自己的学习、自己的努力,节节高升。我觉得一个中医人的成长,自己的学习是所有的老师都代替不了的。而医生的学习过程我认为无非就是读书、临证、思考。


结缘中医


高医生:

怎么和中医结缘,其实上学的时候我也不了解中医,也不知道中医是什么样子的。报考中医院校是基于我生长的环境。我家在晋西北的农村,当时的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并不是特别富裕,缺医少药,劳动强度又很大,因此好多老百姓的身体都不好,身体不好的状态下又缺医少药,于是很多人就免不得长期忍受着疾病的折磨,这是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当时幼小的心灵里面总认为老师和医生最受尊重。如果一个村或者三五个村有一个好的赤脚医生,村民们就特别尊重他。基于这两点,最后我报考学校的时候,就选择了中医。


您为什么没有学西医呢?当时西医应该比中医更火一些。

高医生:

当时想到过,但是我想西医需要借助这么多仪器,如果我学了西医,可能离父老乡亲还是比较遥远;如果我学了中医,那可能单用三个指头就可以给他们治病了。


您真是一心为他们着想啊。


中医与西医


高医生:

记得当时我的家人得了肺病,去乡镇卫生院拍片子,就给了一个症状,但是治疗后效果不好。后来去县医院又拍片子,发现前面的症状是错误的,为什么前面的症状是错误的?一方面可能和医疗水平有关系,再一方面主要是仪器拍不清楚,当时认为西医如果没有必要的仪器帮助是没办法行医的,于是就选择了中医。



那您现在怎么看西医跟中医的问题?您之前认为西医需要依靠仪器来做诊断,现在您临床这么多年之后,怎么看待西医?


高医生:

西医和中医是两门完全不同的医学,这两门医学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人类走到今天,东方人和西方人各创造了一门医学,东方人创造了中医学,西方人创造了西医学,这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福气。二者之间没有好坏优劣的差别,各有各的长处,每一门医学都体现了创造者的智慧和能力。


中医人的成长最关键的是自身努力



您家里没有医学背景,现在您医术又这么高,想问下您是否遇到一些比较有名气的老师指点?您觉得对您学中医以来帮助最大、感触最深刻的是什么事呢?


高医生:

学中医这一路走过来,很多人对我都有过影响。从在学校学习开始到自己工作,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同的老师,很多老师都会给你影响。但是我觉得一个中医人的成长,自己的学习是所有的老师都代替不了的。如果我们能碰到高明的老师点拨、提携,这是福气,大家求之不得的。如果没有这么好的福气,没有这么多的好老师点拨你、提携你,那么我们就要更多的通过自己的学习、自己的进步,添瓦加瓦。即便是有好老师去点拨你,也取代不了你自己的努力学习。而医生的学习过程我认为无非就是读书、临证、思考。



其实我是比较笨的一个人,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然后通过思考,这样逐步产生的智慧,是通过这种循环逐步让自己进步的。每一个人生来,当然秉性是可以有偏的,但是后天的努力远远要比先天的禀赋重要。我就经常和学生说,如果我能学会中医,你们都能学会中医,甚至你们都能比我学得好,原因是他们都比我聪明。


您是强调量变导致质变吗?


高医生:

学习是量变的主要手段,思考是质变的主要方式。


独家分享,难忘的特殊医案


感谢您的分享和满满的正能量,您从医这么多年有没有一些特殊的医案。


高医生:

现在每个执业时间长的医生,他都是在临床上成长起来的。其实每一个临床医生都必须有相当多的临床经验,才能对中医逐步的有认识,再加上逐步的把学识用到临床,才能逐步的上个台阶。我们就说看病吧,不说临床。我看病也超过20年了,在这里面也会遇到很多印象特深的病例。谈不到离奇,也谈不到曲折,但就是在这些特殊的病例,临床过程中不管成功也好,挫折也好,高兴也好,郁闷也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走过来的。



有一个病人对我影响比较大,当时我还没毕业,在村里有一个老人,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是肺心病,老慢支很多年了,到了冬天老慢支、肺心病就犯了,就在春节前后,他应该已经在炕上躺了两个多月了,我们那时住的窑洞和土炕。


一开始他还能吃点东西,到后来就水谷不入了,不能吃不能喝了,每天就是靠静脉给一点液体来维持生命。家人已经把后事都准备好了,就等着他。家人心里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他也病了那么多年了,该用的药也都用了,所以大家也都没办法了。


第一次治好重症的鼓舞



我回到村里,他家里人叫我试试看。他在炕上不能动,一动不动的可以和我说话,问为什么不动,为什么不起来呢?他说我不敢动,只要动一下就没气了。问他为什么不吃不喝呢?他说我不能吃不能喝,你看我从上到下堵得满满,不吃东西我都憋得喘不过气来。只要吃点喝点,我觉得自己要憋死了。他的神志是很清楚的,就是不吃不喝不能动,然后我就试着开了三副药,开出来也是战战兢兢的。结果没想到这三副药喝下去有些效果。第一副药吃下去他觉得肚子里轻松多了;第二副药吃下去他就可以坐起来喝点小米稀粥了;三副药下去就可以下地了。


那您当时给他开的什么药?


高医生:

当时开的血府逐瘀汤的基础上加了点补气的药,基本上是这样,实际上也是从补气活血这个角度考虑的。这个病人对我影响特别大,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学的中医原来这么伟大,效果原来这么好,就给了我一个学中医的信心。这是很重要的一课,至少在刚开始从事临床的时候,影响十分深刻。



再那之后普通的病人也见,特殊的病人也见,形形色色的。以前有一个小孩,发烧了两个星期,我就给他用小剂量的小青龙汤,开了两副药,一副药下去就不烧了、不咳了、胃口开了,说起来不算大病,但是一个小孩烧上两个星期,又治不好,再加上着急的厉害,就影响全家人的生活了。一个小剂量的小青龙汤热退咳止,那种感觉是不当医生、不搞临床的人永远体会不到的。


寒邪最是伤人



后来遇到一个老年患者,多少年的老毛病了,糖尿病、高血压病、肺心病、肺间质纤维化等,反正他身上得了好多种病。他动不动就昏迷,往往是在冬季,中医说寒邪是最毒的,这个话是对的。一般是元旦到春节这个阶段容易犯病,莫名其妙的就昏迷了。只要一昏迷送到医院,一检查所有的指标都异常,用西医的话来说这个老人就应该放弃了。但是每次昏迷,我和他的家属配合得特别好,把病人放在西医的ICU病房,跟西医沟通好用中医治疗。一开始昏迷六天醒过来了,后来昏迷十几天也都能挺过来,就用中药。西医ICU病房的医生护士都感觉非常奇怪,说这个老人怎么还能醒过来。并且有一次在大年正月初二老人醒过来了,醒过来之前还自主的排了一次颜色质地非常正常的大便。ICU病房的护士说不应该了,昏迷十几天的老人怎么可能自主排正常的大便呢?当然都是中医的功劳,这一类的病人特别给你信心、成就感。




这个病人这么特殊,您给他治疗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思路呢?


高医生:

治脾胃。只要让后天之本不绝,人就有可能活下来。


脉无胃气则死



听您这么说,我其实有个问题想请教您,《脾胃论》的内容大多数引自《黄帝内经》,也反复提到“脉无胃气则死”,您怎么理解这句话?


高医生:

是这样的,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里的很多立论都是基于《黄帝内经》和《难经》的,他的立论是基于经典的。李东垣的原意可能是,不管我提的什么观点,都引经据典,告诉大家这些观点都不是我独创的,是前人创造的。你说的“脉无胃气则死。”这句话是不是《素问.平人气象论》里面的那句话?它是叫“脉无胃气亦死。”



《内经》里面应该出现了好几次。


高医生:

《平人气象论》里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实际上说的是中医的脉象,这个象特别重要。它的标题就叫《平人气象论》,西医数的是脉搏,中医摸脉讲的是脉象,这二者差别是很大的。脉搏是客观的,比如手表可以计时。而脉象是在客观的基础上有主观的判断在内,脉象、舌象、采集到的病象都包含中医的主观判断,没有中医的主观判断是得不到象的。


胃气是脉诊手下的一种感觉



“脉无胃气则死”或者亦死,更多的应该是指医生摸脉时的感觉。比如这个脉,不管弦利也好,沉也好,无也好,有力也好,无力也好,医生指下的感觉应该是相对柔和、和缓的,也就是那种比较良好的感觉,而不是干巴巴的、没有血肉的,摸到的脉象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或者情感丰满的。



脉有没有胃气应该是医生指下的这种感觉,找到这种感觉了这个脉就有胃气,这个病再重都没关系了,早晚会治好。如果摸到的这个脉没这种感觉,反而是干巴巴的,就是个脉,没有情感,那么这个病再轻也可能出问题。这个是我片面的理解,也许说的不一定合适,也许好多人不会接受,但是这种感觉对一个医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我觉得您说得很对,还想请您解读一下《脾胃论》,您觉得李东垣的核心观点是怎样的?


《脾胃论》学说的构建有个重要前提


高医生:

我们总说李东垣构建了脾胃学说,其实应该有个前提,李东垣构建了内伤学说,内伤学说和脾胃学说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那现在都说要保脾胃,是不是从李东垣开始提的这个观点?


高医生:

是,它是这样的。内伤学说和外感学说是并列的,脾胃学说和肝胆学说、心肺学说或者其他学说是并列的,这个层次是不一样的。实际上李东垣的出发点是要构建内伤学说,而他在构建内伤学说的过程中落脚点在脾胃,然后顺带的就构建脾胃学说,也就是说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是在他构建内伤学说基础上的副产品。这个特别重要。



认识李东垣的脾胃学说一定要基于内伤学说去认识,离开内伤学说去谈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可能就超越李东垣的范畴了。当然在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基础上再把它延伸、拓展,那这是可以的。但是后人的延伸拓展永远是后人的延伸拓展,而不是李东垣本人的脾胃学说,这一点应该清楚。李东垣说的“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这应该是他在《脾胃论》的核心观点,但是这个观点就是基于内伤病,就是内伤病是由脾胃衰而生的,它不包括外感病。我们不要把李东垣的这句话和《伤寒论》的知识往一块套,不可以随便往其搅和的,搅和起来就越学越糊涂了。


脾胃之间的协同作用



您这样一说思路就很清楚了,因为他说所有的病都是因为脾胃,可能大家会认为比较片面。那您能讲讲脾胃之间的协同作用是怎么回事吗?


高医生:

其实脾胃之间的协同作用,李东垣的认识和现在的认识基本接近。现在说胃纳脾用,李东垣的认识基本上也是这样的。只不过在脾胃二者之间的关系里,可能李东垣对胃的重视程度比我们对胃的重视程度高。我们总是说脾和胃一脏一腑,相对来说脏要比腑重要,脏是主腑是从,但是在李东垣的心目中脾胃二者之间是没有主从的,甚至更多的是胃主脾从。这是我们现在的理解和李东垣的理解多少有点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基本上是接近的。李东垣对脾和胃的关系可能就是这句话说的“脾为胃行其津液。”就是说胃是主受纳腐熟生化,脾是胃的劳力工,我胃把产品生产出来了,脾给我分化到全身各处,在他心目中脾和胃的关系是这样的。


脏和腑之间都互为表里,它们有没有更深一步的关系?


饮食不节则胃病,形体劳逸则脾病


高医生:

人体的五脏六腑,是中医先构建起来的。五脏六腑的中心是五脏,而我们在读李东垣的著作的时发现,李东垣在脾胃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很少强调脾主胃从,更多强调的是脾胃并提,或者更多谈到的是胃气。胃气理解起来就是脾胃之气,中焦之气。



但他又把脾和胃分开来,他说饮食不节则胃病,形体劳逸则脾病。在李东垣的脾胃学说里有两个很重要的病因,就是饮食不节和形体劳逸。他还说“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就是说脾病了以后胃不能独行津液,那么胃也跟着病了。在他的形容里我们体会到他更多的是以胃主脾从来考虑的,这种偏差是脾主胃从也好,胃主脾从也好,对我们现在的临床影响不大。现在基本上说脾胃同焦,说中焦脾胃同为后天之官,治疗的时候我们是要分开的,但是对它的重要性、对它的认识上经常是脾胃并提的,这一点倒是对我们影响不大。


他的这个观点可能跟《内经》里面强调的五脏为主宰有一点小小的冲突。


高医生:

不过《内经》也对胃很重视,可能李东垣说的也是承接着《内经》的认识。其实张仲景也好、李东垣也好,每个人在这个学术领域里面都是做出很大成就的,从我们后世人的角度来说应该学习前人创造家的所有的财富,而不应该有门派之分、门派之见。门派之分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不可以只学某一个门派不学另一个门派,这样会让我们狭窄。


也是经方家


那您平时用经方多吗?


高医生:

挺多的,我经常用,我在我们医院里面是经方门诊。


因为我听说您研究《脾胃论》,我以为您会用时方多一些。


高医生:

不是研究,其实我就是学习,李东垣、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我都学。为啥大家就知道我研究《脾胃论》呢?是因为研究李东垣的人太少了,就把我凸显出来了,研究张仲景的人太多了就显不出我来。其实我就是个学生,我始终在学着前人。


十一脏皆取决于胆



为您的谦逊点赞,关于《脾胃论》和《内经》都提到的“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这个您怎么理解?


高医生:

“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这个条文历代医家都有争议,但是好像到现在为止解读的最中肯,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就是李东垣的解读。其实李东垣对《黄帝内经》的条文解读,是应该引起研究《内经》人的重视的。他的好多解读后人并没有真的重视,毕竟给他的标签不是研究《内经》的大家,于是研究《内经》的人就很少去读他的著作,或者很少有人会认为他对《黄帝内经》研究的很深,但实际上李东垣对《黄帝内经》的很多条文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李东垣在《脾胃论》里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飱泄肠,不一而起矣。”要说取决于胆,他是从升降浮沉的角度来解读的。这一点好多医家思维都走不到这一块上,我们总是从五脏六腑这个角度去想,因为它出自于《六节脏象论》,《六节脏象论》说的是五脏六腑的象,我们就围绕五脏六腑解读它。而实际上李东垣是跳出来了,从五脏六腑跳到五行上,从五行又跳到人体上。


李东垣就是离开五脏六腑,直接把自己的思维拉出来。这一点很厉害,能把自己的思维拉出来很不简单。他是这样认识的,人生于天地之间,天地之间有春生夏浮秋降冬沉,那人体内也应该有春生夏浮秋降冬沉。而天地之间的春生夏浮秋降冬沉的关键节点在于春生。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就是说春季的重要性。那么对应到人体,体内的健康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节点就是春生,如果春不生那万物都不生,春生了万物都生了。在人体内的春生就是肝胆,胆气春生。肝胆应的是春,李东垣立论是从这个角度立论的。他把四时五行这样绕过来,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李东垣的脾胃论就是从春生这两个字立论的。


他这个理论真的是非常的独特,很特别。

高医生:

非常独特,但是非常管用。


临床医案分享



您给我们举举临床上的例子吗?

高医生:

可以,那很有意思。以前有个艾滋病病人在传染病医院住院,这个医院治疗艾滋病用那些抗病毒的药,同时他可能合并有肺结核,抗痨药等,反正用了一大堆激素类的药。结果发烧两个多月,怎么也没办法。他家属就过来找上我,把具体情况说了,我也没见病人,因为这个病人我以前给看过病,知道他的体质。


那次我没见病人,我让他把舌象发到我手机里,就给他开了一个小剂量的升阳益胃汤。开了七剂,回去吃上立马就不烧了。西医都非常奇怪,说中药还有这效果。整个疾病和西药的长期治疗把身体的脏腑功能给损伤了,我们最主要的着眼点就是脾胃,先把后天之本先护住。


第二个就是整个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都被打乱了,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让脾胃的功能逐步的恢复、让气机的升降出入逐步恢复,当脾胃功能和气机的升降出入恢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各方面的病证都会缓解,发烧也就退了。你碰到这种情况,就不要去想某个具体的病,你去想整个身体,整个机体它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让他的身体恢复健康状态,而不是给他看病。当全身的气机升降出入正常了,那局部任何一个地方的疾病都会痊愈或者减轻,这样说过来这个理论才畅通。


那您是通过什么判断他阳气不升的呢?


高医生:

吃饭不好吃就是胃不纳,拉肚子是脾不升。


一直发烧吗?


高医生:

发烧是气机升降出入不通,这已经足够了吧。


升阳益胃汤详解



您刚才说的升阳益胃汤也是一个很有名的方子,您能够给我们详细讲讲吗?



高医生:

升阳益胃汤有几个节点。第一是脾胃虚,第二是气机升降出入障碍,第三是有湿热内阻。气机升降出入障碍的原因一个是脾胃功能的不足,第二个就是湿热内阻。但是这个湿热也不重,脾胃虚也不是特别重,重要的是我们在用药的时候,是用比较清灵的手法稍微拨动一下,去帮助恢复脾胃的升降,轻轻地清化湿热,然后到达流通气机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流通气机,目的不在于补益脾胃。临床上就是这样用的。


您的思路很清楚,您再分享一味中药,临床经常用的感觉比较特别的。


独家分享,白术的妙用


高医生:

临床上用的中药,我特别喜欢白术。白术这个药平平淡淡的,中中和和的,很不起眼。它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中国人一样,朴实,特别稳重,特别有思想,特别不喜欢张扬,特别有涵养。然后它又有非常好的运脾和强胃的作用,运脾强胃,强胃的目的是让胃能纳,运脾的目的是让脾能用。一味药两个功能同时具备了。


您是说它同时有补泻的功能?



高医生:

不,我们不说补泻,只说运脾强胃。使脾运、使胃纳,就是胃纳不好的人、脾运不好的人用它就可以恢复正常,这是一个;第二个当用的方药对脾胃有影响的时候,用上白术可以维持正常的胃纳脾用。


这味药很好,李东垣他说的内伤病凡落脚点在脾胃上,内伤病是怎么来的,一个是脾胃不足,脾胃不足实际上首要的是胃纳脾运的障碍;第二个是在脾胃不足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障碍和阴火内生。那么在内伤病的治疗中,我们把白术用上,让它运脾强胃,这是非常好的一味药。你看李东垣两张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和理中丸都用到白术。


苍术与白术



还有想问下您,苍术和白术有类似之处,您能大概讲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高医生:

白术是运脾强胃的,苍术是燥湿运脾的。落脚点不一样,从治疗邪气和脏腑的角度来说白术治疗的着眼点是脏腑,着眼点是正气,如果把药物作用所有的点一分为二,分成两个点的话,一个点是邪气,一个点是正气。白术的作用点是正气,而苍术的作用点是邪气。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不能随便混为一谈的。


还想问下您白术的剂量。它的剂量一般怎么用,有没有一些特殊的用法?


高医生:

没有,一般成人的剂量我用15克的多,其次就是30克,大便不通的时候用30克。有时候也用12克,这是成人的量。小孩的量就9克到12克都用。



寄语中医家家人



感恩您今天的分享,您最后再跟中医家的家人说几句话。

高医生:

我想到这么一句话,我把它稍微规整一下,中医不仅仅是医术,更重要的是医道。医术是可以炫耀和买卖的,而医道是需要积淀和潜修的。实际上中医是一门医道,在医道的基础上包含医术,而我们学中医一开始就应该奔着医道去学,在学医道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掌握一部分医术。但是如果我们只有医术没有医道的就会沦落为商人,医生永远不是商人,一旦医生变成商人了,这个医生也就不称其为医生了。


而我们所掌握的医术仅仅是为了医道来服务的,一旦我们没有厚重的医道来支撑,那么我们的医术只会成为让自己成名发财的工具,也就是可以买卖的。而真正的医道是不允许炫耀和买卖的,真正的中医是不允许买卖的,不允许用金钱来衡量的。这一点对一个中医人来说特别重要,尽管做起来很难,而我们要走到医道的那条道上需要长时间的积淀,要静下心来潜修。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要急功近利,我们要成名成家,你想得越多,跑得越快,你会越一无所获,最多就是你能获点金钱而已。


漫漫中医之路,

从以前的形影相吊,

到现在的惺惺相惜。

加入中医家,

你不再是一个人。

医路相伴,不孤单。


 本文为中医家独家采访,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 朱丽莉

作者 | 王香芝



我是一位中医

我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

全世界的中医人,

可以在我们自己的社区里自由地飞翔、交流。


我梦想有一天,

每日精彩纷呈的社区、新鲜医案,

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品读互动。


我梦想有一天,

无论身在何时何地,

我都可以轻松管理我的患者和他们的健康。


中医家会承载您的梦想

起航,为您圆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