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小时候也是吃手擀面的。 经常是奶奶和面、揉面,再拿根长长的擀面杖,面在擀面杖下翻飞,很快,案板上就有了切好的面。 做饭时,奶奶经常和我说话玩笑,但是擀面时,她就不再说话,要把全部力气,用在擀面杖上了。 我站在锅边等着,身高不过和灶台一样,看着面在锅里翻滚,最后加上新鲜摘来的一把青菜,很快就是一碗最鲜美的面条。 后来,街上就有了自动压面的地方,带半盆面,排队等着机器吐出面条;再后来呢,四处都有卖现成的面条了。 同样是吃,真的再也不会去费事手擀了。后来家里有了小朋友,才被“特殊对待”了一阵子,她也能吃上外婆亲手做的手擀面了。 后来我想,手擀面虽好吃,但对于一个家庭主妇来说,每天要擀好全家人吃的面,其实是个非常大的体力活儿。不用擀面,对于做饭的人来说,真的是一种解脱。 那天,朋友说,带你们去吃一家真正的手擀面吧。 吸引我的,是朋友的介绍:“你知道吗?可多餐饮老板喜欢去他家吃,那些老板们啊,放着自己家几十样菜不吃,单单喜欢跑去吃这一碗面。” 最有意思的是,有个开了家大餐厅的老板,自己的餐厅就在不远处,却喜欢跑过来吃他家的手擀面,赶上中午人多没位置了,就着饭碗蹲在饭店门口的树下就呼噜噜开吃。 好吧,说到这份儿上,必须尝尝了。 2 顺着东风南路往天时街向南,很快就看到“面之源”。门面很精致,装修自有一种古朴的乡村风格。 这是家经营新密特色菜品的饭馆,老板就是新密人。店里最招牌的,就是 现擀现做的面条。 捞面条总共有四种卤:西红柿鸡蛋、豆角肉丝、茄子肉丁和三丁卤,还有一种炝锅面,是用绿豆面做成的。 我们要了份西红柿鸡蛋面和炝锅面。好家常的味道,油盐一点不重,清淡鲜香,一口接一口想吃。 尤其是面条,软硬合适,不筋不懈,入口就是面香。 一碗面,又和从前的味蕾,久别重逢了。 “面之源”有位专门的擀面师傅龚国印,是老板特意从新密老家找来的,50多岁的人,擀得一手好面,就这单凭他自己,供应一天的面量,也很不容易。 “这真是个力气活儿,非得一个男劳力才能擀下来。” 老板说,面好吃,还有一个秘诀,就是面粉不是买来的,都是来自新密当地山上的手工石磨面,“要的就是一份最原始的香味儿”。 那天的饭,因为还要了几个菜,最后的面,还剩了半碗。 和我们一起吃饭的面馆老板,确认大家都不吃了,拿过剩下的半碗面,三口两口吃了。 “这都是师傅亲手擀出来的,太不容易了,真是舍不得浪费。” 3吃完饭出门,已经下起了微雨。 秋天一场雨下来,气温立马降了一大截,门口的栾树上,密密麻麻的小花,碎了一地金黄。 这就是家乡的样子啊。一碗手擀面,也是家乡的味道。 河南人爱吃面。一碗面里,有着亲情乡情。在以前,一直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说法。 出门吃饺子,既是丰盛的相送,也有“包”起来的意思,寓意早日回来,团团圆圆。 下车吃面,是为了迎接旅途劳顿的家人,一碗面,能让肠胃熨帖,那长长的面条,也是长长久久的相聚。 想起了几个著名河南作家爱吃面的故事。 刘震云说,得知自己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获得茅盾文学奖时,他正在菜市场买菜,准备做捞面条,正在纠结买西红柿还是买茄子,因为西红柿比较贵。 听说获奖了,刘震云一高兴,毫不犹豫买了西红柿。 凭借《生命册》斩获茅盾文学奖的李佩甫,也很幽默地说,自己原来就爱吃捞面条,获奖了,“还是爱吃捞面条”。 更不用说写下了煌煌巨著的二月河,也是捞面条的忠实拥趸,家人曾透露,“他想吃面,夫人就下碗捞面条,肉末配椒丝浇面,二月河三筷子两扒拉,狼吞虎咽,十口八口就是一大海碗。” 天高水远,河南人的心头好,还是一碗面啊。 回 馈
文 | 李肖肖 编 | 阿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