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不退,益气升阳,两剂而痊 在我们学习《内科学》或者《诊断学》的时候,书中都例举了每个证型的主证,次证和舌、脉。但是大家要注意,这些证型里的症状都是临床常见的,临床错综复杂,症状是千变万化,对于一些临床不常见的表现,就需要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加以分析了。不可按图索骥。 下面来看看一个病例。 某患者,女性,教师,35岁,病起受寒,发热,随即发热,在常德某人民医院治疗半月,经抗炎对症治疗发热不退,也未能确诊。患者十余年前因患慢性肾小球肾炎在我院住院治疗得以临床完全缓解,其后一直未发,所以患者就转来我院诊治。入院经检查,各项生化、物理检查未发现明显的异常,只好诊断为“发热查因”,经服用中药“银翘散”加减方,并结合西医抗炎10余日,病情依旧。 一日我值晚班,这病人来到我的值班室寻问病情,说实在的对“发热查因”一类西医无法查明病情的疾患,我是非常主张使用中药的,为什么?这类疾病尽管西医无法弄清,但根据四诊,中医很易找到症结所在,随证施治,常可获效。 于是细细的问诊,这患者说发病以来,每日下午3时开始发热,热势很快就到40℃,凌晨2左右汗出热退,热退则有虚脱之感,上午精神尚可,纳差,二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这病人我当时就认为是个气虚发热了,主张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那是我是个小医师,不好直接对别人的治疗方案提出意见,于是我就和我的导师谈我对这病人辨证用药的个人看法,他说:“明日我去看看这病人,果如你言,我来改方。”我的导师那时是大内科主任,他有这权。 第二天,导师看完这病人,起笔就真的开了个补中益气汤全方,另加白薇一味退虚热,结果如何,2剂热邪尽退! 就上面的症状来说,大家可能很难判断出是个气虚发热证。别急我们来一起分析,首先这病人每日在下午3时开始发热,正是未土经气行脾胃之时,由夜到午,为阳气升腾之时段,正能抑邪,所以上午不发热。由午至夜阳气下潜,加上上午的活动,动则耗气,于是正气即不足,正不抗邪了,热就起来了。“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发热之后,正气耗损,所以患者就有了虚脱欲死之感了。所以我就认为是气虚发热了。 大家再看看内科书上的气虚发热症状群,可能和这病人的表现相差甚远,不可以症状不类同就言这病人不是气虚发热,对于一些特殊表现类型的病人,要善于使用我们所学的中基知识,加以分析,古人云:古人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灵魂。抛弃辨证,泥守一方一药,机械套用某药某方,或单纯使用经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某种作用的药物,都难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要学会透过表面究其本质才能认识疾病,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在审证求机中做到知常达变、圆机活法,真正掌握中医辨证的实质和灵魂,然后方可做到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毛以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