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方第三十一 【方义】 此和解少阳半表半里,散风清火,降逆止呕,补正祛邪,为少阳虚证之方,也系少阳病之主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头晕目眩,或头角痛,口苦,咽干,苔白,耳聋,溺赤,脉浮弦而细。 【药品】 柴胡二钱半至四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半 人参一钱至一钱半 炙草五分至一钱 生姜二至三片 半夏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1)胸中烦而不呕者,去人参、半夏,加瓜蒌实。烦是热证,不宜人参大补,恐助热也;半夏止呕,今不呕,故去之;瓜蒌实能通胸中之热,故加之。 (2)渴者,去半夏,加人参、瓜蒌根。渴者,津液不足也,半夏性燥伤津,故去之;人参、蒌根生津,清热止渴,故加之。 (3)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腹痛是寒邪郁滞不通的证候,故去黄芩之寒,加芍药以通血痹,通则不痛也。 (4)胁下痞坚者,去大枣,加牡蛎。去大枣者,恶其甘以助满也;加牡蛎者,取其咸以软坚也。 (5)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心悸、小便不利者,是阳气虚,水气停宿也。黄芩性寒,恐伤阳气,故去之;茯苓利水,故加之。 (6)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不渴是津液尚足,故不须人参之生津;外有微热是兼太阳之表邪,故须加桂枝之解肌。 (7)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咳是寒邪与水饮伤肺,肺气上逆之证,故去参枣之补,生姜之散;加干姜温肺寒,以化水饮,加五味敛肺气,以止咳逆。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渣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主药,对于寒热往来,胸胁满,头眩痛等证最为相宜;黄芩泻火以治口苦;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参、草、枣补胃气之虚,并调和诸药。 【禁忌证】 少阳实证,胸下及腹拒按,大便燥者忌之;伏暑、湿温所见之胸痛寒热如疟,及太阳病寒热如疟等证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大柴胡汤:此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摘要】 (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满,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本方主之。 (2)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3)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惧。 (4)血虚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本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5)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 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6)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本方主之。 (7)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本方主之。 (8)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 (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本方。 (10)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本方。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本方。 (12)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本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263)然汗出而解。 (13)呕而发热者,本汤主之。 (1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本汤主之。 (15)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本方主之。 (16)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本方主之。 (17)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18)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19)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本汤。 (20)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本汤。 (以上系仲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