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下病辩证

 清茶清清 2017-09-22
 

带下病的病因主要与湿有关,并受任脉和带脉的影响。湿又分为内湿与外湿。内湿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外湿多由湿邪入侵,流注下焦,任带失约而致。带下病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肾、肝,以及外湿、湿毒秽浊等。或因脾气受损,脾运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失于输布反聚为湿,湿浊下注,任、带失约而成;或肾阳不足,下元亏损,带脉失约,任脉不固,精液滑脱不能固摄而成;或肝气郁滞,肝气失于条达,阻碍脾运,湿浊下注而成;或久居阴湿之地,或湿毒秽浊内侵,损伤冲任之脉,而成带下病。然病因之关键乃水湿之邪,病机关键是最后必致冲任损伤,带脉失约。 一、辨治要点 柴浩然对带下病非常注重辨证论治与舌脉分析,整体调治冲、任、带脉。尤其强调从白带的质、量、色、状,以及气味进行分析,认为临床虚实相杂者多,全实者少,全虚者亦不多。治疗着眼于湿,调治注重以脾、肾、肝为主,必须兼顾冲、任、带脉。柴浩然临床常根据“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用经方治疗妇科疾病,疗效卓著。

二、病案举例 病例一脾肾阳虚,水气内停 裴某,女,45岁,1978年10月18日初诊。 平素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如水,屡经治疗两年不愈。伴有晨起眼睑微肿,面色虚浮,两足不温微肿,腰酸胀坠,双下肢困软,大便溏薄,小便频数,怯寒神疲,舌质淡嫩,脉沉细迟。 此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不能化气行水,水湿下注为带。治当温肾扶阳,健脾利湿。方用真武汤加味。 处方:茯苓30g,炒白术24g,生姜15g,炒白芍10g,熟附子(开水先煎)12g,炒山药30g。5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10月23日二诊:药后白带尽除,且浮肿消失,小便利,大便调,怯寒神疲诸症亦除。继用原方以干姜9g易生姜。5剂,隔日1剂,痊愈停药。 按:真武汤是治疗少阴病阳虚水停之方,然柴浩然认为:只要谨守病机,可广泛用于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多种病证。本案虽为带下病,但乃一派脾肾阳虚、水气不化之象,水湿内停,下注为带,故取真武汤温肾扶阳,健脾利水。肾主水,脾主湿,水湿并治,俾肾阳恢复,水气得化,脾湿得除,水湿不复为带,则其效可期。

病例二肾气亏损,带脉失约 李某,女,42岁,1980年3月9日初诊。 患者带下病10年,久治不愈。白带如涕如丝,绵绵不止。妇科检查未见任何异常变化。大便溏薄,小便频而清长,夜间尤甚,小腹冷痛,腰酸痛而两膝无力,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脉象濡细,尺部沉迟。 此为肾气亏损,督脉虚寒,带脉失约,遂成带下病。治宜温补肾阳,以治带下,方选《金匮要略》之肾气丸加味。 处方:熟附子6g,肉桂3g,熟地黄15g,山萸肉9g,炒山药15g,茯苓9g,牡丹皮3g,泽泻6g,菟丝子15g,益智仁9g,鹿角霜12g,狗脊骨9g。5剂,每日1剂,开水煎,空腹服。 3月16日二诊:服完上药,白带及诸症已愈大半。效不更方,再服原方5剂,带下病痊愈,嘱继服金匮肾气丸1月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复发。 按:本案病程10余年,白带如涕如丝,绵绵不断,伴见便溏溲清、小腹冷痛、腰膝酸软、面色晦暗等症。辨证可知乃肾气虚损,督脉虚寒,而致带脉失约,成为带下病。故选《金匮要略》温补肾阳之主方肾气丸(改汤),俾肾气得充,督阳得复,带脉约束,10年痼疾,旬日而愈。

病例三脾虚湿盛,阳弱饮停 余某,女,43岁,1982年12月13日初诊。 白带如米泔状,且量多如崩,两年不愈。常觉中脘寒冷,肠鸣便溏,食少乏力,面色萎黄。且患有肺气肿10年,每届入冬或饮食生冷则加重,症见咳嗽,吐痰清稀,咳甚气喘,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细弱。 此系脾虚湿盛,中阳不足,寒饮内停,下注为带。治宜健脾利水,温阳化饮,渗湿除带。方宗苓桂术甘汤。 处方:白茯苓30g,桂枝10g,炒白术24g,炙甘草6g,砂仁(后下)5g。3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12月16日二诊:服上方后,白带量减半,肠鸣消失,大便成形,脘寒稍减,咳嗽、清痰亦随之减轻。 继以上方加乌贼骨15g,白果10g。服4剂,白带愈,中脘渐觉温暖,咳、痰亦除。续服六君子丸1月,健脾化痰以图根治。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患者白带如米泔,量多如崩,两年不愈,且伴中脘寒冷,肠鸣便溏,食少乏力,面色萎黄乃脾阳虚弱,不能温运,水湿下注而成带下病。又宿患肺气肿10年,每届入冬或饮食生冷则咳、痰、喘作,此乃脾阳不足、水湿内停而致痰饮。柴浩然认为:白带与痰饮之病名虽异,然同为脾阳虚弱所致,病机相同,故用《金匮要略》之苓桂术甘汤健脾温阳,使水湿得运,则带下、痰饮均愈。

病例四血虚肝郁,脾虚湿盛 吴某,女,32岁,1976年10月12日初诊。 白带量多半年,伴左侧少腹拘挛疼痛,每因情志不快加重,伴面色萎黄微肿,大便溏薄,小便短少,时有头晕,舌质偏淡、苔白,脉弦弱。 此乃血虚肝郁,脾弱湿盛。治宜养血和肝,运脾利湿。方用当归芍药散。 处方:当归15g,炒白芍20g,川芎10g,炒白术15g,茯苓30g,泽泻12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10月18日二诊:药后白带量减,少腹拘挛疼痛消失,大便成形,小便增多,面肿消退,饮食增进。继服原方5剂,白带尽除,诸症悉愈。 按:患者白带量多,少腹挛痛,且随情志变化增减,并伴有头晕面肿,便溏尿少,苔白脉弦,病机显为血虚肝郁,气机不调,脾弱湿盛,健运失司,以致肝脾不和,而成带下病、腹痛。柴浩然抓住主证,谨守病机,用《金匮要略》治疗“妇人腹中诸疾痛”的当归芍药散养血和肝,健脾利湿,俾肝血得养,脾气健运,气血调和,湿浊自化则白带、腹痛等症自瘳。

病例五寒湿侵袭,带脉不固 杨某,女,36岁,1986年9月26日初诊。 白带量多1年余。因工作环境湿冷,带下清稀如水,腰部酸胀如坐水中,小便清长,大便鹜(稀)溏,阴道觉冷,小腹不温坠重,面微青白,舌淡、苔少而滑,脉细。 此为寒湿侵袭,阳气受伤,不能温煦,带脉不固。治宜温阳散寒,燠土胜水,除湿固带。方用甘姜苓术汤加味。 处方:炙甘草6g,干姜12g,炒白术30g,茯苓30g,熟附子9g。5剂,每日1剂,开水煎服。后仍以此方为主,随症略作加减,调治而愈。 10月2日二诊:服完上药,白带明显减少,小腹渐温,阴冷已除,大便成形,小便正常。再以上方去熟附子,续服8剂,白带及诸症尽除,告愈。 按:甘姜苓术汤乃仲景为寒湿着于肾脏区域及下焦腰部而设,症以身体重、腰冷如坐水中、腹重如带五千钱为主。本案带下清稀如水,腰部酸胀如坐水中,溲清便溏,阴部觉冷,病机亦为下焦寒湿肾着。柴浩然认为,肾着当属带脉为病,因带脉围身一周,络腰而过,犹如束带。《难经·二十九难》指出:“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故选用甘姜苓术汤温阳散寒,燠土胜水,俾阳复寒散,脾健湿运,带脉束固,白带自愈。

病例六素体阳虚,湿热内踞 周某,女,36岁,1990年6月12日初诊。 患者素体较差,面色萎黄,神疲畏寒。患白带1年多不愈,且日渐加重,初为带下黄白夹杂,进而如米泔状,直至带色黄绿如脓,其气腥臭,阴部瘙痒,尿少便溏,舌嫩红、苔薄黄而滑,脉滑略数。 此为素体阳虚,不能化湿,蕴而生热,延为湿毒。治宜清热解毒,利湿除带,佐以振奋阳气。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 处方:薏苡仁60g,熟附子6g,败酱草30g,蕺菜30g,红藤30g。7剂,每日1剂,开水煎服。 后仍以此方为主,随证略作调整加减,调治而愈。 按:患者素体正虚阳弱,湿蕴不化,继而湿郁化热,致热毒带下黄绿如脓。柴浩然不囿于病名,谨守病机,借用仲景治肠痈“脓已成”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方中重用薏苡仁、败酱草清热解毒利湿,以除脓性带下,佐以少量辛温的附子振奋阳气。该方仲景在方后注有“顿服,小便当下。”小便利而气化行,则予湿毒以出路,方中加入蕺菜、红藤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以期收效更捷。

病例七宿有癥痼,瘀积带下 王某,女,36岁,1969年5月29日初诊。 患者带下量多夹有块状,赤白相杂已1年余,月经紊乱,每行超前,愆期不定,但经行不畅,经潮淋沥10余日不止,经量不多,腥臭难闻,其色暗红夹块,少腹拘急疼痛。妇科检查:宫体旁有鸡蛋大一包块,质硬,推之固定不移,诊为子宫肌瘤。舌质红,边尖有瘀点,苔薄白,脉象弦涩。 此由癥结为患,胞脉瘀积,瘀积日久,湿郁成带。治宜化癥散结,通利胞脉,祛瘀化湿。方用桂枝茯苓丸(改汤)加味。 处方:桂枝10g,白茯苓60g,桃仁10g,炒赤芍10g,牡丹皮10g,三棱10g,莪术10g,土茯苓30g。10剂。水煎,饭后温服,早、晚各1次。 6月10日二诊:服10剂药后,带下诸症明显减轻。 再以上方去土茯苓,白茯苓量减为30g,三棱、莪术量增为15g,再处45剂。服50剂后,白带尽除,肌瘤尽消。 按:本案由癥痼(子宫肌瘤)为患,癥病导致胞脉瘀积,瘀积日久,阻遏气血的流畅,瘀血阻塞胞脉,又致津液不能输布,反而下陷为湿,瘀积与湿邪互结而成带下病。柴浩然将此类证型称为瘀积带下,故用《金匮要略》之桂枝茯苓丸(改汤)加三棱、莪术,化瘀消癥、活血止痛以治病本;重用茯苓利水渗湿,以除带下;再加土茯苓清热解毒除湿,以祛带之腥臭。服10剂即带下诸症明显减轻。前后共服50剂,带下尽愈,癥块消失,获得佳效。

病例八肾阳虚弱,水湿不运 贾某,女,50岁,1973年11月10日初诊。 绝经两年,患带下6年,白带量多,质稀如水,淋沥不绝,无特殊气味,腰痛酸如折,腰背怕风,小腹冰冷,时有隐痛,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手足稍冷,面色白,乏力气短,舌质淡白,脉象细迟。 此为肾阳虚弱,不能温煦,寒湿内盛,水湿不化而成带下。治宜温肾扶阳,蒸化寒湿,固涩止带。方用《伤寒论》之附子汤加味。 处方:白附子10g,茯苓10g,炒白术15g,人参10g,炒白芍10g,鹿角霜15g,桑螵蛸15g,乌贼骨15g,白果10g。5剂。开水煎,早、晚温服。 11月16日二诊:药后上症悉减,药中病机。守上方继服10剂。药尽,诸症消失,带下痊愈。 按:本案患者正值天癸竭、肾气衰弱年龄。《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今肾阳虚弱,不能温煦蒸化,寒湿内生,水湿不运,乃阳虚不能密固,故成带下病。遂用《伤寒论》之附子汤加鹿角霜、桑螵蛸、乌贼骨、白果温肾扶阳,蒸化寒湿,运化水湿,固涩止带,使肾阳得复,蒸化司职,水湿得运,阳气密固则带下半月获愈。

病例九脾虚寒湿,冲任不固 蔡某,女,44岁,1965年4月9日初诊。 患者平素白带多,身体较弱,纳食偏少。从去年入冬以来,白带量增多,日渐加重。近月余,带下赤白相间,略有异味,少腹不适,致体力更弱,纳食更少,大便微溏,小便微黄,舌红偏淡,苔白,六脉沉细迟弱。 此属脾虚寒湿,冲任不固。治当健脾除湿,温摄固脱。方用清带汤加味。 处方:鹿角霜10g,炒山药30g,乌贼骨15g,茜草炭1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白茯苓15g,椿根白皮10g,炙甘草6g。5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5月14日二诊:药后赤白带下明显减少,异味已除,少腹不适消失,纳食增多,体力恢复,大便成形,小便微黄,舌苔同前,脉沉细弱,继用上方去椿根白皮,加炒白术15g,党参15g,干姜6g。10剂,水煎服。药尽,诸症悉愈,赤白带下皆除,停药。 按:清带汤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赤白带下之方。柴浩然常将此方广泛运用于脾气虚弱、脾虚生湿、冲任滑脱、带脉不能约束之带下。本案素有乏力,纳少,便溏,白带,说明脾虚日久。脾虚生湿,继而白带量不断增多,说明脾虚、脾湿不但寒化,而且导致冲任滑脱,带脉不约。近月余,带下又赤、白相杂,伴有轻微异味,说明下焦之湿郁久,有化热之势;小腹不适,说明非单纯脾虚脾湿,冲任滑脱,带脉失约,并兼瘀滞,故方用清带汤加味。方中山药、白术、党参、茯苓健脾益气除湿;干姜温运脾阳;龙骨、牡蛎、鹿角霜温摄固脱;茜草兼去瘀滞;椿根白皮去下焦湿热以除带。由于脾气已复,湿不再生,冲任固摄,带脉约 束,带下自愈。

病例十脾气虚弱,生湿带下 杨某,女,30岁,1965年8月15日初诊。患者素体较差,白带两年不愈,带下色白,气味不臭,质如清涕,连绵不断,面色白,纳少疲乏,大便稀溏,两足跗肿,舌质淡红、苔白,脉象弱缓。 此乃脾气虚弱,脾虚生湿,形成带下,治宜健脾益气,利湿除带。方用加味异功散(柴浩然自拟方)。 处方:炒白术15g,潞党参15g,云茯苓15g,炙甘草6g,广陈皮10g,炒山药30g,炒薏米30g,炒芡实15g,白扁豆15g,车前子(纱布包)15g,乌贼骨(捣)15g,白果10g。5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8月21日二诊:药后白带明显减少,纳食增多,大便成形,体力渐复,两足跗肿明显减轻,舌脉同前,继以上方10剂,服法同前。 9月2日三诊:白带尽除,面色红活,纳食、大便、精神正常,继用参苓白术散,早、晚饭前各服9g,连服1个月,以善其后。 按:患者后天失于调养,体质较差,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水湿之气下陷为带,遂致白带两年不愈。柴浩然用自拟加味异功散治之。方中山药、白术、党参、茯苓、薏米、扁豆、芡实、炙甘草健脾益气,和中化湿,补脾止泻,利水渗湿;车前子利水消肿,佐以陈皮一味,使健脾补气之剂补而不壅,更有利于脾胃之运化;乌贼、白果系柴浩然自拟的乌果散,用以固精收涩,以止带浊。全方健脾益气,和胃化湿,渗湿利水,以止带浊。终使脾气健运,胃和湿化,水湿不生,白带自除,疾病自愈。

病例十一湿热下注,湿毒带下 潘某,女,36岁,1976年4月28日初诊。 患者居所潮湿,久居其地,且喜食辛辣,以致带下两个月质如米泔,甚则黄绿如脓,气味腥臭,外阴瘙痒,偶有溃烂,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时常口苦咽干。 此系湿热下注前阴,湿毒壅盛成带。治以解毒清热,燥湿除带。方用加味二妙散。 处方:苍术10g,黄柏10g,地肤子30g,白芷10g,生薏米30g,土茯苓30g,金银花30g,樗根白皮15g,乌贼骨15g,白果6g,生甘草6g。5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5月3日二诊:药后带下量少,色呈黄色,腥臭味锐减,外阴瘙痒消失,溃烂面减小,小便色转淡黄,黄苔已退,脉象滑细数,但尚有口苦咽干,方更如下。 处方:白扁豆15g,乌贼骨12g,白果6枚,焦黄柏10g,龙胆草10g,云茯苓12g,鱼腥草30g,车前子12g,生薏米30g,败酱草15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两次服。 药后带下及诸症悉愈,嘱其停药。 按:患者因长年久居湿地,而且喜嗜辛辣,已具湿热壅盛之体,终因湿热下注外阴而发为带下病。柴浩然初诊施以加味二妙散,二妙(黄柏、苍术)、金银花、土茯苓、生薏米、樗根白皮解毒清热,燥湿除带;地肤子清湿热,利小便以止痒;白芷消肿敛疮止痛;乌贼骨、白果固精收涩,以止带浊。二诊带下量少,湿热壅盛之象大减,诸症好转,方更柴浩然自拟方,乃用扁豆、茯苓、薏米健脾清热,除湿止带;焦黄柏、鱼腥草、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车前子利水湿,分清浊;乌贼骨、白果固精收涩,化浊止带。诸药合用,共使热毒清,湿热化,脾湿除,带下除,诸症痊愈。

病例十二湿困脾土,痰浊郁滞 景某,女,34岁,1980年6月15日初诊。患者素体肥胖,经常头重眩晕,身体困重,胸脘满闷,纳呆腹胀,口黏多痰,厌油易呕,精神疲倦,5年来白带逐渐量多,质稠且黏,形如痰状,近两月来明显加重,舌淡苔黏腻,脉象弦滑。 证属痰湿困脾带下,湿困脾土,痰浊郁滞胞宫。治以健脾燥湿,化痰泻浊,除湿止带。方用《万氏女科》之苍附导痰丸改汤化裁。 处方:泔苍术12g,炒香附(捣)10g,广陈皮10g,白茯苓15g,法半夏12g,白术20g,川厚朴15g,鲜生姜10g,建泽泻15g,炒薏米30g,炒神曲15g。5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6月21日二诊:药后白带明显减少,纳食增进,腹胀减轻,痰少呕止,余症如故。原方再进10剂。 7月3日三诊:白带尽除,诸症消失,舌淡苔白,脉象弦弱。继用六君子丸,每次6g,1天3次,连服2月,以健脾化痰除湿,培补后天,杜绝生痰之源,以期白带根治而收全功。 按:患者素体丰腴,为脾虚痰湿之体,以致湿困脾土,痰浊郁滞下焦胞宫,带脉不约,冲任不固,而成带下病。故柴浩然先用苍附导痰汤化裁,苍术燥湿化痰;用香附是因为痰湿阻滞,必用其祛痰解郁;茯苓、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泽泻、白术、炒薏米健脾祛湿,化痰泻浊;川厚朴化湿导滞,散满除胀;神曲、生姜消食和胃,温中止呕。白带减少后,用六君子丸健脾益气,化痰除湿,培补后天,使痰湿不生,白带多自愈。柴浩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