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 帖】临《卫簋》 ■杜思吾

 黄才顺的图书馆 2017-09-23



《卫簋》铭文 隹廿又七年三月既生霸戊戌,王在周,各大室,即立。南白入右裘卫入门,立中廷,北卿王乎内史易卫缁巿、朱黄、銮卫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不显休用作朕文且考宝簋,卫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临《卫簋》


■杜思吾


  卫簋为西周中期贵族裘卫所作的四件青铜器之一,高23cm,器与盖各铸有相同的铭文,共73字,记述周王召见裘卫并赏赐命服等。西周中期,生产力发达,社会稳定。这时期金文字形大多成纵势,质朴端庄,整体感强,体态舒展,章法整齐、匀称,结构统一。用笔上,凝练厚重,纯熟圆润,书写刻意求工,流露出唯美主义倾向,是一种真正的气度恢宏的精神之美,对当今书法创作的形式也颇有启迪。

  《卫簋》铭文在章法上基本是横竖成列,这首先是为了便于阅读,其次才是美观整齐。但它并不受行列的限制,反而在文字造型上强化了表现力,因字赋形,结字工稳而富有变化,谨严而不失瑰奇,字之大小、正斜、宽窄一任自然,首尾划一,篇章舒朗,妙然天成。“形散而神不散”,字字相生,如众相拱心,通篇气韵肃整,笔力沉雄,无做作之态。铭文部首构件搭配自然和谐,无论是连接、挪让、疏密曲直都恰到好处,铸造感与书写感并存,体现出高超的形式美和艺术价值。

  学习此帖,我认为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文字的误读

  因金文是书写后再范铸或镌刻的,字体墨迹不复存在,其多为“外轮廓”,另外在铸造过程中翻模拔烛等工序,会出现字形错位,少笔画现象,加上自然的风化侵蚀,字帖版本不同,很易写错字,这需要加强对古文字的学习。

  2.对笔法的误读

  金文为铸刻文字,书写要有“碑刻铭文书写化”的书写观念。启功先生“透过刀锋看笔锋”之论颇有道理。要把“形体美”转化为“书体美”,把死的写成有生命的。因此,在用笔上不可机械描摹其字形,仅求其形态上像,而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方圆并用,逆锋入纸,“杀纸”涩行,线条“毛而润”,而非“乌、光、滑”。多注意用笔起、行、收,注重节奏快慢、轻重,涩中带畅,以求古拙朴质。笔画疏者在用笔上求舒放,笔画多者在用笔上求紧聚,收放自如,刚柔相济。

  青铜文的苍劲与朴茂实际是因为浇铸的过程中留下的痕迹,而非毛笔所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提炼一种“书写”的线条表达,“锥画沙”“屋漏痕”等词语是历代书家对于“篆籀为源”寻求书法本源与核心的具体经验,面对斑驳古拙之线条,应能感受到先人们以最朴素而简约的艺术手段打开的时空之门。

  3.对创作的误读

  创作古文字不同于一般的书体创作,要追求古雅、静穆,要有秩序精神、深厚文化感,要有庙堂之气、庙堂之音,不可任笔为体,在用笔、结字上夸张变形。古人讲“笔势”带动全篇,夸张不能破坏美感,夸张变形应“有度”,多常态,少奇态,不可变态。在用笔、用墨上不可为丰富而丰富,古人用笔用墨“大道至简”,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金文即是。学习金文不可拘泥于笔顺,不可用楷书的用笔和法则来写金文,要充分发挥现有的笔墨优势,在总体精神风貌与原本一致的基础上去营造一种全新的气象,“既古又新”。另外,不可用写小篆之法写大篆。

  学好任何一种书体都不易,金文亦然,临创不仅要“手到”而且要“心到”,“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能感受到先民在挥毫时拨动着性灵的心弦。此外,须不受时人影响,直追古文字,进入古文字的世界,不掺杂太多东西,理性积累,感性创作,力求字间和谐、行间和谐、通篇和谐,写出古人的精神气象。


杜思吾 节临《卫簋》中堂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