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裘卫四器》

 朝歌淇水悠悠 2022-11-29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各位老师,各位书友大家晚上好,因为晚上有事才分享碑帖,大家一起学习。每周分享可能有些太频繁,以后咱们就机动进行,两周分享一次。学习书法,须知通变。通谓了解历史原委,变谓时尚变迁。具体到金文书法,临习任何一件作品,须在历史的观照下去认识和理解,其通在书体演进与时尚共性,变在个性。张怀瓘《评书药石论》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其通谓顺承历史规律,只有背靠传统,能出新意,才能传承久远。通变不是闭门造车“想”出来的,而是要有参照系,参照历史经验,始能有所作为。所以临帖首要的是多看、反复看,只有烂熟于心,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知道自己如何学,走什么道路,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康有为说过“观千帖方能帖”,就是这个道理。







图片






从实用的角度看,大篆书体字形及风格样式的规范化是大势所趋,其代表的正体秩序之美也是秦篆、汉隶、晋唐楷书步入法度的先导,是书法艺术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所在。从艺术和书家个性化追求的角度看,成熟大篆的齐整划一有削足适履之憾,是以牺牲天然美和书写的自由为代价的,今天看来,尤其如此。依照笔者的经验,两种不同美感的作品都要学,都要有深入的把握能力,之后在二者间寻绎属于自己的立足点以确立个性风格。《书谱》讲“偏工易就,尽善难求”,才是今天应该努力的愿景方向。这周咱们继续分享金文《裘卫四器》,大家一起学习。







图片






“裘卫四器”是指西周恭王时名为裘卫的商人所制作的四件器皿,为“两件鼎、一件盉、一件簋”,分别称之为“五年卫鼎、九年卫鼎、三年卫盉、二十七年卫簋”。此四器也是1975年在陕西岐山南麓古周原遗址范围内的董家村发现的,窑内出土了从穆王到宣王时不同时期的青铜器37件大部分铸有铭文,西周中期的以物换田、土地交换、林场易主、诉讼判决、赏赐册命等重大事件。







图片






中国西周中期贵族裘卫所作的4件青铜器。1975年于陕西岐山董家村窖藏出土。其中五祀卫鼎高36.5厘米,腹内铸铭文207字,记述邦君厉付给裘卫四田,划定地界之事。

九年卫鼎高37.2厘米,腹内铸铭文195字,记述裘卫用车及车马饰等换取矩的下属颜的一块林地之事,是仅见的关于西周林地交换的资料。







图片






二十七年卫簋,高23厘米,器与盖各铸有相同的铭文73字,记述周王召见裘卫并赏赐命服等。

三年卫盉,高29厘米 ,盖内铸铭文132字,记述裘卫用玉器及礼服向矩伯换取十三田的经过,对研究西周中期土地制度变化有重要价值。







图片






这一组窖藏青铜器的另一特点是有五种青铜器是历日齐全的,其中的裘卫四器可判定是一人所作,这对青铜器的断代有重大意义。当时出土裘卫禾、裘卫簋、五祀卫鼎、九年卫鼎四器外还出土了此鼎等青铜器,其中三年卫禾、九年卫鼎和十七年此鼎可以断定是厉王时器;二十七年卫簋的历日符合公元前900年的历日,这一年就是恭王二十七年;第二年是懿王元年,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天再旦”现象。这组青铜器对于夏商周断代工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片












穆王廿七年卫簋







卫簋是四器中时代最早的一件,作器在穆王廿七年。在盖和器底各铸铭文七行73字。铭文记述了卫在穆王廿七年受到召见和封赏。从铭文上看,卫此时尚未任司裘之职,但他已经很受周王的赏识了,是他日后飞黄腾达的预兆[1] 。







图片












三年卫盉







卫在恭王三年作了一件铜盉(即《三年卫盉》),是一种三柱状足,连当、带管状流,有长舌兽首錾耳,带有器盖的温酒器。盖与器錾有链条相接,主要花纹是在器颈和盖沿饰垂冠回首分尾的夔纹,通盖高29厘米。器盖内有铭文十二行132字。

这时,卫已在王室担任司裘之职,铭文中出现“裘卫”名字。卫盉铭文记述了裘卫与贵族矩伯进行土地交换的全过程:恭王三年三月,王将在丰厦邑举行典礼,矩伯为参加礼庆,但缺少必需的礼器和饰物,向裘卫商要了一件“瑾璋”(玉器),价值80朋,议定由矩以“十田”抵给。另外,矩伯还要了两件赤玉的琥、两件鹿皮披肩、一件杂色的蔽膝(围裙),价值20朋,议定矩以“三田”抵给。因为交换涉及土地转让,裘卫便把此事向伯邑父、崇伯、定伯等几位执政大臣报告,由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出席公证,在现场主持田地移交仪式。







图片












五年卫鼎







裘卫在恭王五年又作了一件铜鼎(即《五年卫鼎》),鼎立耳,柱足,平沿外折,下腹向外倾垂,口沿以下饰细雷纹为地的窃曲纹,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壁内有铭文十九行207字,记述他在这一年所做的一件得意之事:裘卫曾在昭王太室东北承包了二川的工程,奴隶主邦君厉答应给裘卫“五田”,后来,厉背信弃约。裘卫向邢伯等五位大臣控告此事。经传证、查对,厉承认了此事,执政大臣做了裁决,并让厉对此立下誓言,又交待三有司和内史等官员前往勘定田地,划定范围。厉到现场付给卫四田(按:不知何故少了一田)。厉叔子夙和厉的管家还举行了宴会并送了礼。







图片












九年卫鼎







通高37.2厘米,口径34.5厘米,腹深20厘米,重15.25千克。裘卫在恭王九年作了另一件铜鼎(即《九年卫鼎》),形制和纹饰和前鼎相同,有铭文十九行195字。

《九年卫鼎》铭文记述他和矩伯在另一次交易中获得的利益。恭王九年的正月,王在周的驹宫将举行盛大的接待礼,接见眉敖的使者肤。矩伯为参加这次礼典,向裘卫商要了一辆好车、车的配套设备和若干车马饰具。裘卫还给了矩伯夫人姜三两帛(合一匹半)。矩伯把自己的一片林地给了裘卫作为代价。林地里有一片颜林,裘卫又送给颜家主人陈两匹大马,夫人姒青黑色服装一件,管家商寿貉皮袍和罩巾,得于踏勘矩伯移给的林地,确定四周范围,堆土垄为界。裘卫还给其它参与此事的人员若干礼物。







图片






九年卫鼎,1975年2月在陕西岐山董家村窖藏出土的“裘卫四器”之一,其他三种分别是:三年卫盉、五年卫鼎,二十七年卫簋。据考,四器皆为在王室任“司裘”一职的“卫”所作,卫盉铭文基本完好,九年卫鼎和二十七年卫簋皆有泐损,五年卫鼎残坏最重。二鼎铭文皆自器壁始,每行下有数字及于底部,拓后裱褙平整,遂有下半呈扇形展的状态。本人所临,微使之收敛。关于“裘卫四器”的年代,学者有穆王、恭王、懿王诸说,当西周中期前半。现藏岐山县文化馆。







图片






大篆书体演进,是西周金文的主线,也是用以量说不同作品的标准。学习金文书法,能循此而入始为大道。进入西周中期,曲线构形已成为金文的主流,但有多寡工拙之异。可以大致分别者,举凡行列严明的作品,大都工美整饰;若无界格,则字多不工,小大不一,篇章参差错落。可以说,体现礼乐文化精神的秩序之美在书法中尚未完全落实,而能代表“王者之风,化及天下”的王室作器题铭尚未形成典型的庙堂气象,也未形成可以风化天下的楷式,九年卫鼎即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宝贵印记。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书体演进完成,即意味着相应的法度初具规模;再向前推进,法度即会愈发精严完备,步入唯美的阶段;如果推向极致,则会成为美化装饰性书体的滥觞。换言之,书体演进的每一阶段,都是以淡化个性、削弱自然书写为代价的。按照今天的书法观念,法度完备的作品可以作为初学者的范本,而那些书写感较强、个性比较突出、自由度偏高的作品才是令人心仪的目标,例如散氏盘,九年卫鼎也有此特点。

如果尝试按照界格复原其通篇文字,使之整合在一个长方形之内,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字数最少、通篇呈长方形的卫簋也做不到。可以说,“裘卫四器”书法的妙处即在于视有格为无格,界格只是谋篇布字的手段,并非为域囿字形和书写的自由而设。这种情况在西周早中期多见,既是书体演进中的一种客观现象,也有个人的风格选择。正如锺、王楷书,锺书天然胜,王书工夫胜,既有具体字形的小大肥瘦,也有笔画样式的工拙华朴。

“裘卫四器”书法,比之晚期的成熟大篆,犹锺书之胜在天然,而非其不能尽意工夫,是不为也。九年卫鼎中不乏中规入矩的字形,但都被通篇书写的自由、自适、天然、变化等所营造出来的整体氛围所掩,使之成为多层次美感中的一种颇为有效的构成因素。







图片












图片






书写自由,即无须先入为主,成竹在胸,而走笔有如行云流水,或激荡飞溅,或潺潺汩汩,开阖无际,聚散有时,以此成为天然的华彩乐章。古人说诗,有起句平平、渐入佳境、异峰突起、峰回路转等递进与变化之美。







图片












裘卫簋(廿七年卫簋)













西周中期前段(穆王世)













1975年2月陕西岐山县董家村一号窖藏













、重5.7公斤。







侈口,圈足,有盖。盖冠作圈状,长舌兽首耳,有珥,下腹微向外倾垂,颈部饰以云雷纹填地的窃曲纹,窃曲纹之间用兽头相隔,下有阳弦纹一道;盖上饰窃曲纹,圈足饰弦纹一道。







图片






【铭文】隹(唯)廿又(有)七年三月既生霸(魄)戊戌,王才(在)周,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南白(伯)入右(裘)卫入门,立(中)廷,北卿(向),王乎(呼)内史易(锡)卫(缁)巿、朱黄(衡)、(銮)。卫뻪(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不(丕)显休。用乍(作朕)文且(祖)考宝(簋),卫(其)子子孙孙用宝用。







图片






裘卫四器里,卫簋是制作最早的一件器物。西周穆王二十七年,当时裘卫还没有启用“裘”这个姓,他受到周王册封,后来到周王室去做“司裘”这个官。卫簋上铭文记录了卫受到周天子召见和封赏的故事,卫把此美好的日子制簋以示纪念。从这点可以看出,卫崭露头角的日子即将到来。







图片






三年卫盉,高29厘米,盖内铸铭文132字,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天子在沣京举行盛大典礼。诸侯要在朝觐天子时佩戴玉璋,并穿上华美的服装。当时的没落贵族矩伯为了朝觐天子,用自己十三田换了裘卫一枚玉璋和几块毛皮。矩伯能找裘卫求借,可见裘卫当时已不是一般人,他为周王室所管理的皮毛生意,应该是蒸蒸日上。对研究西周中期土地制度变化有重要价值。







图片






【铭文】:隹(唯)三年三月,既生霸壬寅,王爯旂于豊,矩白(伯)庶人取堇(瑾)章(璋)于裘卫。才(裁)八十朋,厥貯,其舎田十田。矩或取赤虎(琥)两、鹿賁兩、賁鞈(韦合)一,才(裁)廿朋。其舍田三田。裘卫迺(乃)雉(矢)告于白(伯)邑父,熒白(伯),定白(伯),亮白(伯),单白(伯),迺(乃)令(命)参(三)有司,司土(徒),微邑,司马单舆,司工(空)邑人,服遝受田。燹、逋(走甫)、卫小子瑶逆者(诸)其鄉(飨),卫用作朕文考惠孟宝盘,卫其万年永宝用。

卫鼎有两件,同坑出土。一件五祀卫鼎,一件九年卫鼎,铭文内容不同,但形制、纹饰、大小基本相同。立耳,直壁,腹较浅,底近平,柱足较细。颈部饰雷纹衬地的变形式兽体卷曲纹。由于长期使用外壁和底部积有厚厚的烟炱。

五祀卫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鼎腹内铸铭文207字,记载了恭王五年正月裘卫和邦君厉交易土地的事情,对于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图片






【铭文】隹(唯)正月初吉庚戌,卫(以)邦君厉告于丼白(邢伯)、白(伯)邑父、定白(伯)、白(伯)、白(伯)俗父,曰厉曰:“余执龏(恭)王恤工(恤功),于卲大(昭太)室东逆?(营)二川。”曰:“余舍女(舍汝)田五田。”正廼(乃讯)厉曰:“女(汝贾)田不(否)?”厉廼(乃)许,曰:“余(审贾)田五田。”丼白(邢伯)、白(伯)邑父、定白(伯)、白(伯)、白(伯)俗父廼顜(乃讲)。吏(使)厉誓。廼(乃)令(三)有(司):(司)土邑人、(司)马?人邦、(司)工(附)矩、内史友寺刍,帅(履)裘卫厉田亖(四)田。廼舍(乃舍宇)于氒(厥)邑:氒逆强眔(厥朔疆逮)厉田、氒(厥)东强眔?(疆逮散)田,氒(厥)南强眔?(疆逮散)田,眔(暨)政父田,氒(厥)西强眔(疆逮)厉田。邦君厉眔(逮)付裘卫田:厉吊(叔)子(夙)、厉有(司申)季、庆癸、(豳表)、(荆)人(敢)、丼(邢)人偈屖。卫小子者逆卿(其飨賸)。卫用乍(作朕)文考宝鼎。卫(其)万年永宝用。隹(唯)王五祀。







图片






九年卫鼎高37.2厘米,口径34.5厘米。双立耳,腹下垂,有三柱足。口径下饰有变形兽面纹并以粗疏的雷纹衬地。鼎腹内铸有铭文十九行195字。记载了西周恭王九年,裘卫用车及车马饰等换取矩的下属颜的一块林地之事,是目前仅见的关于西周林地交换的资料。







图片






【铭文】隹(唯)九年正月既死霸(魄)庚辰,王才(在)周驹宫,各(格)庙,□□(眉敖)者□卓吏事见于王。王大黹(致)。矩取眚(省)车:□□(贲)□(鞃)、虎冟(幎)、□徫(貄帏)、画□、□(鞭)、□(席)、□、帛(白)□乘、金麃□(镳鋞)。舍(舍)矩姜帛三两。乃舍(乃舍)裘卫林□里。□氒隹□(厥唯颜)林,我舍□(舍颜)陈大马两,舍□始(舍颜姒)□□(□),舍□(舍颜)有□□(司寿)商□(貈、貉)裘、盠冟(幎)。矩乃□(乃暨)□粦(濂邻)令□(寿)商□□(暨亿)曰:“顜(讲)。”□(履)付裘卫林□里。□(则)乃成夆亖夆(封四封),□(颜)小子□叀夆(具唯封),□(寿)商□(勠)。舍(舍)盠冒梯□(羝)皮二,□(选)皮二,□(业)舄□(筩)皮二,朏帛(白)金一反(钣),氒(厥)吴喜(鼓)皮二。舍□(舍 濂)豦冟(幎)、□□(瑈贲)、□□(鞃),东臣羔裘、□(颜)下皮二。□(逮)受:卫小子家,逆者(诸)其□(剩):卫臣□朏。卫用乍(作)□(朕)文考宝鼎。其□(万)年永宝用。







图片






“裘卫四器”之一的《九年卫鼎》是一幅很有特点的铭文。它不同于《卫簋》商西周早期遗风,也不同于《卫盉》典雅端庄,它与《五年卫鼎》风格相近,但没有其后半篇的恣肆放逸。看似理性的铭文,细节中却充满意趣。铭文每一行都几乎为十字。通篇整饬有度,体现出书写者较强的驾驭能力。行与行之间排列有序,每字所占空间大体一致,没有刻意的强烈对比。用笔沉稳凝重,曲中带刚,浑厚有力,鲜有锋芒毕露,造型含蓄端庄平和。它适合于初学者。







图片






这幅看似平淡的铭文并不平庸。它是超越平庸之后的又一次飞跃,绚烂至极,复归平静。

首先是造型。这篇以圆取势的铭文,空间处理疏疏朗朗,形散取神。它用细微的处理和对比变化使造型饶有趣味,使作品整体和谐有序。比如“帏”字的疏与“画”字的密,“履”字的放与“付”字的收、“颜”字线条的曲与直、“唯与王、年与周”的正侧,“驹与见、正”左右的大小,正是这些细微的变化使作品在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含有丰富的韵味。

其次是整幅铭文气息的贯通。金文之难,其一难在气息贯通,气息不畅几乎是当代金文创作的软肋。而《九年卫鼎》通过空间的合理分布、字与字间的关系处理,使整幅作品气息连贯,看似字字独立、分布均匀,但感觉不到一盘散沙。比如首行“九”字起笔与上字“唯”左下,“十”的竖画与“周”上面的空间。







图片






此外,其流畅还得益于字组的变化。比如开篇“唯九年正月”,前四字造型便向右下倾斜,自“月”字起造型开始了另外一种变化,体势变为向右上,“既、死、霸、庚”尤为明显。使整行变得左右摇曳,充满动感和活力。

《九年卫鼎》临池和创作中的笔墨运用1.原作视觉形象本体的信息缺失与笔墨还原。这类吉金作品,大多会有不同层次的视觉信息缺失。铭文从书写到青铜器陶模的转换,经过浇铸(或凿刻)而产生信息丢失,经过两千多年的时间,产生锈蚀等因素,以及传拓、拍摄、编辑、印刷都会使这些视觉信息与原始作品产生巨大的差异,同时也给学习者和创作者以极为宽广的审美填补创造空间。







图片






2.笔线的迟与涩问题。从作品视觉呈现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其笔线的外轮廓线(也称字口)不光洁,有毛糙感。那么我们以笔墨表达时则应考虑用笔宜迟缓,执笔不宜过紧宜松弛,笔头上蓄墨不宜太饱,蘸墨后可适当刮掉大部分余墨,如此则可能出现较为粗糙涩辣的视觉效果。







图片






3.笔墨的蠕动感。《九年卫鼎》大量使用粗短线条,这些粗短笔线并不是有轨迹的几何线条,而是不甚规则和无轨迹的自由弯曲线或不太直的短线。这些笔线在视觉上有小小的不规则性,在书写时既无法写成完全的直线,也不宜使用抖颤用笔,可考虑使用蠕动式用笔,即动作略小且不固定频率地在本体笔线的上下或左右摆动用笔,但切勿动作幅度过大,动作幅度稍大即如黄庭坚行草用笔,形成波折或抖颤。







图片






4.涩、苍、毛、辣的笔墨意趣与视觉审美外延之扩大。无论是蠕动式用笔或是迟涩用笔都要求笔头着墨不宜过多,而多以干墨或枯笔为之,当然亦不可排除少量湿笔。如此以来则通篇主体用笔宜以涩、苍、毛、辣为主调。这种用笔的主要目的:一是解决作品本身点画字口不清的用笔信息缺失问题,其次是以不确定甚至模糊的点画外廓增强视觉的不确定性,这种视觉上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正是审美认识的不确定性或多义性,人们在欣赏或审美接受时,即可根据自身的审美理想,填充着视觉不确定带来的创作中预留的审美空白与虚空。正如给出谜面破解谜底一般,谜底的破猜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提升破猜过程中愉悦感。审美过程也是一样,正是这种笔墨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和模糊性带来了审美接受过程中的愉悦感,提升了审美接受的层次。







图片






金文书法的演进是以书写便捷为要则、着重在笔画的符号化和结构的规范化方面展开的,而这种演进始终以平缓渐变的方式呈现着,难见有疾风骤雨或断崖式的突变。演进中的反复是西周金文书法的又一个特征,并且贯穿于早、中、晚各期之中。如早期金文中多见块面形、大圆点及肥笔应用,其后在笔画符号化的过程渐次弱化并最终消失,但在晚期如毛公鼎等铭文中,却仍见有圆点、肥笔出现;再如后期金文中诸多字形有添加声符或义符的趋向,像『隹』字加口旁,『其』字加字底等,但也频见使用旧字形或新旧混用的情况。同样,比较相近的书写风格也会交替反复出现在各期铭文之中。







图片






再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西周金文所具有的多样性毫不逊色于后世诸体,并且,这种多样性不仅存在于因时空转换形成的各期变化中,更存在于同时期的铭文样式中,如同属于晚期的毛公鼎雍穆浑朴、散氏盘率意散漫、颂壶则清朗劲健等等。即便在多器同铭的情况下,依然有着不同风格的书写,如西周中期的小克鼎共七器,其中甲鼎书风类似毛公鼎,庚鼎散漫如散氏盘,丙、丁两式则用了界格形式;又如周宣王时的杜伯盨计五器,其铭文风格也不尽相同。了解金文书法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些特征,有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和学习。

《九年卫鼎》不仅具有金文书法在用笔、结字、章法和审美意趣的一般性规律,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觉个性风格。其高古、超迈甚至有些原始意味的极端自然、自由,在理趣上接近一种天籁自在的境界,无论从作品本身,还是以笔墨解读之都能获得一种无与伦比的审美愉悦和无限的艺术遐思。







图片






到了西周中期,金文书法已完全成熟,用笔、结字和章法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穆王时的青铜器铭文,虽然有些字仍保留着周早期的肥笔痕迹,但在整体上已在逐渐减少,而趋于以线为主的写法。特别是恭王时期的金文,用笔方法已基本摆脱了商及周初的风格,而以中锋为主,起收皆用藏锋,或方或圆,或方圆杂糅,形体渐方,端庄匀称,严整分明,章法疏朗,通篇浑一美观。《九年卫鼎》即为这一时期的金文代表。其笔法完全用中锋,不见锋芒,含蓄圆润,完全是用线条之美在表现书写者的审美情趣和理想。此鼎最引人注目的还在于一个“圆”字,这正是其形质与精神之所在。用笔的圆,结字的圆,铭文近二百字,始终以不懈的圆势贯注运行,自始至终,毫无懈怠。其圆势来之于古文字书法的古朴和圆浑,不假修饰,表现出的是一种纯厚的美,一种古老的美。圆得坚定,圆得古拙,圆得老辣,圆得彻底。这便成为篆书(大篆及小篆)用笔、结字之根本所在。







图片






五祀卫鼎属于国宝级文物。鼎内铭文反映的内容是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已经归属私人所有,但是土地的转让、交换和买卖,仍需要通过王朝重臣代表官方认定。此外这篇铭文中已经有了确切纪年,因此五祀卫鼎是判断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标准器,弥足珍贵。

从五祀卫鼎铭文书法作品本身来看,文字行列分明方正古雅,笔线粗细得宜,每有佳构出人意表,章法虚实相生相应,气息高古超迈,是难得的好作品。一、此作文字排布有行有列,而具体书写时又不为格式所拘。作者或许在书丹前已经备好字格,但在具体书写时,部分文字却又冲破界格,此即可见书者之任性,更甚者有的字竟然占了两个格子的空间。现在看来,至少应该有假想字格存在,字格当为方形,因此字也长宽相近,有的甚至还略呈扁方。金文只就字格而言呈正方或扁方,与后世文字如秦小篆略呈长方的仿人体结构不同,即与字法结构呈上紧下松、内紧外松的理趣殊远,故此类作品更显古雅,点画运笔方向和疏密关系的处置,又稍异于同时代其他作品,更是不同凡响。







图片






二、用笔稳健,笔墨丰腴,转折处多用弯转,不用方折之笔。这件作品用笔沉稳坚定,点画则刚毅健硕,稍见丰腴,但并不雍容,笔线稍长,辄以迟涩用笔使其丰厚,决不滑腻流荡。由平直向垂直方向的过度动作,不使用对接方式,使之呈直角或接近直角,即“折”笔,而主要用“弯”笔,自然而柔和。其他笔线也一般不以常态为之,如“邑”字,下面垂笔的弯曲多见向右偏转或转向正下方,但这里则多转向向左下方,异趣于其他作品。“君”字上部两个横向笔画右侧上倾,且线与线之间空间宽阔,都不同于其他作品。







图片






三、每有出彩之处,佳构频现。1、字形多奇异组合。前三排倒二行三个字“邦”、“𣄴”、“䘏”三字皆趋方、扁之形,为其方扁则将左右两部趋同,等高要求,都是左右结构,高度大小基本一致。这种安排本来是很容易雷同,但此处却生动多趣,究其原因,主要是通过较小动作的变形、扭动实现变化的目的。其中动作变化最大的是“䘏”字,字势已成为左下右上的走向。







图片






其他这样的奇异组合还有很多。如“顜事厲誓”组合,每字奇异巧妙,加上拓片上这部分零碎残破,视觉上飘忽闪烁,更加耐人寻味。“芻帅履丧”组合中的“帅”字,点画数量多,而相对端庄,故起到稳定统领之作用,其上下三个字则随性排布,摇摆扭动,盘曲错落,颇不尽兴也。

2、疏密多任性率意为之。疏密关系的营造可在作品创作中,产生传统美学所谓的虚实感,也即类似音乐的节奏感。中国文字无论现代使用的汉字还是古文字,为什么会产生书法艺术,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文字本身点画的多少所具有的差异性,甚至是极度差异,在语言组合时文字本身就会自然产生点画疏密的差异,这种点画疏密的差异,在视觉上即会产生虚实疏密,产生节奏关系。这是极为自然的,是中国文字先天的优势。第三批简化字,姑且不论其科学性,单从弱化文字点画多少差异性上看,它的第一个负面效应就是不会产生文字组合的疏密虚实关系,因此就不会产生书法美。







图片






整体看这件作品首先是分为两大部分,右边这部分整体稀疏,左边这部分整体繁密。但就每一部分来看又有疏密不同,右边部分整体看去,中上部分因为缺损和每字点画较少缘故,产生上“疏”下“密”的虚实关系,右部分则呈右“疏”左“密”的虚实关系。

该鼎铭文的书法艺术,属于西周中期的典型风貌,变化中蕴涵规整,严谨中透露散逸,古奥质朴,整饬典雅,较之散氏盘铭文有相近处。五祀卫鼎上记载的这段铭文里有两点信息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其一是官司双方所支付的“田”的面积不大;其二是参与“田”交割的人员中有一部分并不是交予方或者接受方的人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探查之后,专家们一致认定五祀卫鼎是西周青铜器断代的标志性器物。







图片












背后的故事







在西周早期的时候,周天子是全国上下所有土地和奴隶的最高所有者。周王通过“授民授疆土”将自己拥有的土地和奴隶分封或者颁赐给自己统治下的诸侯,然后再由诸侯把自己封区内的土地和奴隶分赐给自己所拥有的卿大夫和士大夫。就这样,这些受封的各级贵族最终成为了封地以及奴隶的实际占有者和使用者。因此,当时的土地制度具有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所谓的“田里不鬻”就是说土地不能随意转让、买卖。不过,到了西周中期以后,由于新兴贵族的崛起,当时的土地所有制也随之开始发生变化,这种“田里不鬻”的格局也慢慢的被打破了。







图片






这一点,从五祀卫鼎里面的铭文反映出的信息上可以看出来。专家们认为,西周中期的时候,部分土地实际上已经属于人们私有了,但是在土地的转让方面,仍然需要通过朝廷官员的批准。由此可见,当时的土地交易活动依旧需要得到周王室的认可,这种土地交易也并不是个人之间的私下交易,故而还不能确定的认为当时已经存在实际意义上的土地私有或买卖问题,这种情况只不过是当时制度上的默认的一种现象罢了。







图片






作为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度在西周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井田制度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各诸侯的雄起,周天子渐渐失去了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失去的还有他对土地的最高所有权。而各诸侯国的日益强大同时也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逐渐下移,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公田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与之相反,私田则日益兴盛起来了,周天子时所盛行的以井田制为主的土地公有制制度逐渐发展成为土地私有制制度。至此,可以说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转变。







图片






临习裘卫盉,初则依样葫芦,仿佛其大意,在反复思考中去体验这种能够让人震惊而又百读不厌的变化之美。次则想象,品味字形突然放大,几乎近于极致的大朴之美,避免借助墙盘、史颂器一类的审美经验和标准,《老子》的“大巧若拙”思想于此颇为适用。再次以熟练的技术和深入的体验放开手脚,再度临摹尝试,以感悟之心驭笔。另外,多临多想,使“古化为我”,进行尝试性的篇章创作,也就是学以致用。达到这个境界,学习金文书法才能升堂入室。







图片












图片






对今天的上古金文书法爱好者来说,无论选择哪种风格类型的作品入手,详察字形都是第一要务。以裘卫盉为例,首行字均守界格,仅“霸”字稍大;二行“丰”字逾制,显得巨大而突兀;三行“瑾璋”笔画不多,本可紧凑于格内,却连续展大,与其后的“卫”字呼应;四行已不能严守界格,导致其后数行夸张而率性,篇章疏密也因此大变。由于书写规范意识的欠缺,故能于拙鄙中透露出书写者的天性、胆识、因自由而夸张的变化所显示出来的浓烈情意。也许,书写者并非为了审美的目的而发挥想象并创作,但这种不期然而然的美感真实地发生了。金文书法的界格出现于西周早期,系礼乐文化的秩序美泛化使然,如大盂鼎。界格之出本为齐整文字,而有格却不遵守,既有法度规范意识尚未能普及而深入人心的原因,也有个性的选择。一般来说,界格可以束缚人的书写心理,务使字形齐整;有格而不严守,每每突破,是要有不甘于域囿的野心与率性的。这种能够产生特定美感与风格的因素相当复杂,是各种书体原生态中多见的现象,有时可以分析,也能趋近,但无法推广仿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图片












图片






临习裘卫盉,初则依样葫芦,仿佛其大意,在反复思考中去体验这种能够让人震惊而又百读不厌的变化之美。次则想象,品味字形突然放大,几乎近于极致的大朴之美,避免借助墙盘、史颂器一类的审美经验和标准,《老子》的“大巧若拙”思想于此颇为适用。再次以熟练的技术和深入的体验放开手脚,再度临摹尝试,以感悟之心驭笔。另外,多临多想,使“古化为我”,进行尝试性的篇章创作,也就是学以致用。达到这个境界,学习金文书法才能升堂入室。







图片












图片






对今天的上古金文书法爱好者来说,无论选择哪种风格类型的作品入手,详察字形都是第一要务。以裘卫盉为例,首行字均守界格,仅“霸”字稍大;二行“丰”字逾制,显得巨大而突兀;三行“瑾璋”笔画不多,本可紧凑于格内,却连续展大,与其后的“卫”字呼应;四行已不能严守界格,导致其后数行夸张而率性,篇章疏密也因此大变。由于书写规范意识的欠缺,故能于拙鄙中透露出书写者的天性、胆识、因自由而夸张的变化所显示出来的浓烈情意。也许,书写者并非为了审美的目的而发挥想象并创作,但这种不期然而然的美感真实地发生了。金文书法的界格出现于西周早期,系礼乐文化的秩序美泛化使然,如大盂鼎。界格之出本为齐整文字,而有格却不遵守,既有法度规范意识尚未能普及而深入人心的原因,也有个性的选择。一般来说,界格可以束缚人的书写心理,务使字形齐整;有格而不严守,每每突破,是要有不甘于域囿的野心与率性的。这种能够产生特定美感与风格的因素相当复杂,是各种书体原生态中多见的现象,有时可以分析,也能趋近,但无法推广仿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图片












图片






“裘卫四器”之卫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分别记录的是裘卫与周官员之间以物换地的情形。四器铭文字势紧密,屈曲萦绕,整饬中带有质朴。其结体宽博,雍容华贵,见拙见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裘卫四器”中,还有一件“九年卫鼎”,记述的是裘卫和矩伯的又一次交易:周共王九年正月,眉敖来朝见周王,这样的盛典,矩伯必须参加,

他叫妻子从裘卫那里取了一辆省车和车马器具:虎皮的罩子,长毛狸皮的车幔,彩画套子,鞭子,大皮索, 四套白色的缰绳,铜马嚼等,裘卫赠给矩的妻子六卷帛,矩伯答应把林地给予裘卫管理,但这块地上的树林是矩的下属颜家族的,裘卫又给颜陈夫妇两匹大马、一件青黑色衣服,以及给颜家管事司寿商一件貉皮袍子和罩巾,才做成这笔交易。事后裘卫给参与此事的人送了礼,这与之前的交易不同,可见林地是可以通过私下交易的,由此可见土地私有,首先是从荒山野林开始的,而裘卫又是通过手中拥有的实物换得了实实在在的资产。

总的来说,裘卫从一名生活在底层的小小皮货商,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通过与大贵族买卖土地、聚敛大量财富,步步为营,最终提高了自己和家族的地位,翻身挤入了西周贵圈儿,裘卫四器见证了他拼搏进取的历程,也包含了他取得的成果——“契约原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总之,裘卫家族最初只是一个小平民家族,后来通过一代代人持续的拼搏进取,最终实现了家族的崛起。谢谢大家,这周的学习就到这里。[抱拳][抱拳]







大家晚安,周末愉快。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汇总








图片

中国风●古风排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