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脚底一个穴位,专治上火,从古代传承到今天!

 中医馆737 2017-09-27

随着养生知识的普及,艾灸保健已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多人有些小毛病,自己便在家随手拿起仁艾贴,随便灸灸倒也见效。

但也有些人则不同,一灸便上火。这个时候该怎么处理,也有些烦恼。

正常人体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样的状态才是一个正常的人?

阴在上,阳在下。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从而达到“上阴下阳”阴阳相交之象,尤如晴朗的天空一样,天上风轻云淡,地面绿树成荫。

人亦如此,上阴下阳,元阳充足,头目清醒,人就充满了活力。

但是由于咱们现在的生活状态,长期处于激进状态,导致阳气持续滞留在人体上焦,下焦阳气不足;

气脉流通不畅,从而造成“上阳下阴”阴阳不相往来的否象,继而各种各样的毛病便层出不穷。

降火要引火归源

那如何才能让持续滞留在上焦的阳气,转移至下焦呢?

答案是:补火。

清·罗东逸《内经薄议·足少阴肾藏病论》中的“水暖而龙潜,水寒而龙起”也是很好的解释。这是一种拟人化的思考,浸于与人体体温相同的暖水中自然最舒服,水太热或太寒都会让人厌恶。

所以,扶阳抑阴来治浮火,以罗氏的解释为:“水暖而龙潜”。其实,以补阳来治上火,其实在《伤寒论》中早就应用了。

艾灸如何引火归源?

艾灸涌泉能引火归源。

《灵枢·本输》有:“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涌泉为人身诸穴的最下方,少阴又为人身六经之最里。

如果涌泉穴温暖,人体至阴部位得阳而充,阳气充足则引力增大,上部的阳被引就下而归源。

火一归源,犹如地下的水泉被蒸动,则肾经之气如源泉之水,涌出而灌注周身,气行则水行,真正地做到了水津四布。

所以艾灸涌泉常能让人产生满口甘津,这是人体水泉上涌的征兆,也是火降水升,上下交泰的佳征。

推搓涌泉穴由摩擦而产生热感也有这样的效,所以“搓脚心”也成为流传已久的自我养生保健法。

注意

一般的保健艾灸,当以温为度,而不是以热为度。至于治病就当以病情轻重为衡了,如伤寒病之回阳,以足心转热为好转的征兆。

艾灸涌泉也应有度,如果以保健来说,时间过长或温度过热也会产生上火状况,以15分钟为度,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艾灸后的状态来进行调整,多体会与操作,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长。

您的每一点分享,都会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