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概念之“体用一源”

 精有 2017-09-29



在《传习录》与《王阳明全集》当中,先生多处提出“体用一源”这个概念,所以对此处的通透理解,有益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先生的致良知学说。

 “体用一源”是北宋程颐提出的哲学命题,他在《易传序》中讲:“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意指事物中隐微的理与显著的象之间,二者统一,没有间隙。

现在我们再来看阳明先生对“体用一源”的描述:

夫体用一源也,知体之所以为用,则知用之所以为体者矣。虽然,体微而难知也,用显而易见也。。。君子之于学也,因用以求其体。

翻译过来是这样:体用一源,知体之所以为用,则知用之所以为体。尽管如此,因为本体微妙而难以感知,但是发用则显而易见,君子在学习当中,都是循着发用以体悟其本体。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隐微的本体是作用的根据;显著的现象是本体在发挥作用,本体与作用是同一个本源。

为了方便大家对“体用一源”这一抽象的哲学概念进行理解,我用一个汽车驾驶的例子来作下比喻:

按照程子的理解,本体就是作用的根据,能保证我熟练驾驶的根本就是我具备的“驾驶技术”,所以这个就是“体”。

作用就是本体的发挥,我能够熟练驾驶,就是我的“驾驶技术”在发挥“用”。

我的驾驶技术是微妙而难以感知的,但是会不会开车,开得熟不熟练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从特征上看,也符合程子微与显的描述。

那针对“汽车驾驶”的这个“体用”,它们的“一源”又是什么呢?当然是“我”啦。“驾驶技术”是我的“驾驶技术”,开车操纵的人也是“我”,可不能把“我”一分为二。

那么我们如何将这个例子对应到阳明心学呢?

先生曰:“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 

程子云:“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是也。”

上述两段话有四层意思:体用皆一源于心,阳明先生认为:性是心之体,良知是心之体。所以,心要想正确地发挥“用”,必须依靠良知这个“体”。“我”想熟练驾驶,就必须依靠我的“驾驶技术”。

“体”的状态是寂然不动的,从良知心体来讲,因为知善知恶的“觉照”性能从来没有消失过,可以说是如如不动的,只是每个人的感知程度不一样而已,就好比我只要具备了驾驶技术,它就一辈子跟着我,不会消失。

“用”的状态是感而遂通的,说的是“觉”的过程,也就是本体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是随着我们的意念,思维,情绪而动的。这就好比在良好的“驾驶技术”保证下,我熟练地使用方向盘,油门和刹车,应对各种开车时发生的状况。

不可以用心动或者心静来区分心之“体用”,“动静”只是不同时机下的不同需要,就好像不能用我是否正在开车来评判我是否有良好的驾驶技术。

有了上述的理解,您再来看先生对“体用一源”的观点阐述就非常好理解了。

先生曰“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不能说谁都有良好的汽车驾驶技术,与生俱来不代表与生俱显,开车的技能需要我们去学,去开发,而心之本体“良知”也需要我们去体证,去“复”。

因为“体用一源”,有了良好技术这个体,便有熟练驾驶这个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天看那些“马路杀手”,就知道他“未发之中”未能全得。 

我们到底该如何将自己这驾“车”,平安顺利,幸福圆满地开到人生终点呢?

良知提供的“先验智慧”就如同给我们汽车装上了最新版的GPS导航系统,利用它“知善知恶”的导航功能,指引我们正确的人生方向;“立志”就如同在给油箱不断地加油,提供给我们源源不断的修养动力;“仁爱慈悲”就如同油门,是实现你志向的着力点,入手处。无论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都不能松开你踩着油门的那只脚;“礼义廉耻”就如同刹车,时常踩踩刹车,利益面前让一让,荣誉面前让一让,遇到财色名利的诱惑,脚一定要放在刹车上;“为善去恶”则如同车的四个轮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必须在日用伦常中“事上磨”;“勿忘勿助”就如同档位,清醒地认知自己目前的状态,随时用最合适的心态配合你做工夫。

成圣之路看似漫长,却也是一条阳关大道,如果您学会了开车,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