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太阳病篇概说

 乐乐书屋 2017-10-01

外邪侵袭人体,多从皮毛而入,太阳首当其冲,致使营卫不和而卫外失职;正邪交争,则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证状,此为太阳病的基本脉证。但是人的体质有强有弱,感受邪气的轻重,性质,方式可有不同,所以太阳病又有经证和腑证之分,其中中经证还有中风,伤寒,温病等不同类型;腑证又分为蓄水证和蓄血证。若患者机体腠理疏松,卫气不固,感受风寒邪气后,以致营卫不调,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脉浮缓等证状者,为太阳病中风证;患者机体腠理固密,感受风寒较重,以至寒邪束闭机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而喘、身痛腰痛、骨节疼痛、脉浮紧等证状者,属太阳病伤寒证;若风热等风邪侵犯机体,致营卫失调,津液损伤,表现为发热而渴、汗微出、微恶寒或不恶寒、脉浮数等证状者,则为太阳表证之温病。在太阳病经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随着病情的变化,常有许多兼证。例如在太阳证兼证中,就有邪入太阳经输兼后背强几几者;有新感引动宿疾而兼喘咳者;有阳虚不固兼漏汗不止者;有气营两虚而兼身痛脉沉迟者等等,皆说明临床上具体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典型性。

太阳病每多传变,或因失治误治,或因脏腑之气偏盛偏衰,而出现了新的证候,且不具备六经病的基本特征时,就称为太阳病变证。变证不属于太阳病,而列入太阳病篇者,其因有二:一是说明太阳病作为外感疾病的初级阶段,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若不痊愈则发生各种变化的可能性比较大,形成变证的机会也比较多;再者是用于说明在外感疾病的变化中有着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复杂内要联系。当然只是说在太阳病篇论述的变证比较多,而在其他病篇中也有论述,可以相互参考。疾病传变的形式虽然比较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一般阳气偏盛者邪多入三阳之腑,阴气偏盛者邪多入三阴之脏,例如热传阳明而致下利,喘而汗出;下后复汗,肾阳虚弱而致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等等。

此外,在太阳病篇中还有水饮、痰实、风湿等病证,虽属杂病范畴,但由于它们有时也出现类似于太阳病证候的表现,为便于相互鉴别,所以也把这些证候列在太阳病篇一起论述,称为太阳病类似证。

太阳病的治疗因经证、腑证而不同。经证总的治法是发汗解表,但具体到中风证,则当调和营卫,祛风解肌,方用桂枝汤;伤寒证,则当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温病则宜辛凉解表。腑证的治疗,要区别蓄水证和蓄血证而具体立法处方:蓄水证,宜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蓄血证,当活血逐瘀,方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等。临床上疾病的证候是复杂的,典型的单一证候并不多见,而更多的是复合性证候,即所谓兼证。太阳病兼证的治疗,应在辨明主证,确立主法主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太阳病变证的治疗,则应遵“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

太阳病是六经病证的初期阶段,邪浅病轻,一般预后较好。其转归大致有三:其一,治疗得当,邪去病解而愈;其二,邪传他经,演变成其他经病,如内传少阳、阳明、或内陷三阴;其三,病情发生较大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循者,称为坏病或者变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