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感伤寒六经辨治的体会

 猫捉老鼠 2013-11-15
感冒病见于西医病名,中医谓之伤寒,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医圣张仲景就将外感病以伤寒立说,以六经辨证立论。论中398条、112方均阐述外感病的辨证施治。感冒就辨证论治以中医为长,就病原体的发现分类研究以现代医学为长。现代医学论述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之分,流行性感冒中医归为温病。本文仍遵伤寒六经辨证,述外感风寒太阳经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治疗感冒的体会。

    麻黄汤证
    麻黄汤证正治
    见外感身冷,发热或无热、头疼、身疼、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的表实证(即感冒症状无汗者),宜麻黄汤。麻黄汤:麻黄(去节)25g,桂枝20g,甘草15g,杏仁(去皮尖)20g、水三碗,泡半小时,微火煎20分钟,开锅后舀起浮沫。分两次温服。服下以热粥两碗,盖被取微汗避风寒,日进一剂,一至三剂而愈。麻黄汤具有温阳透寒邪外出、抗过敏、抗病毒、宣肺止咳、增强身体抵抗力的综合疗效。
    现代医学口服或注射给药,皆类似麻黄汤之意,服药需参照麻黄汤服法方可效捷。服法:阿斯匹林足量日服一次,服下以热粥两碗盖被助汗出,以散风寒复阳气。不可日服多次,致使汗多伤阴,药多伤胃,反而不能如期愈病。服药还需注意麻黄汤禁忌,如出血病人、多汗病人、失水咽干病人不可用。当今医药界以阿斯匹林类药制成复方剂,取商品名甚多,但其疗效禁忌,仍以阿斯匹林服法为主。

    麻黄汤证误治
    当前治疗感冒病多盛行输液疗法,并加入抗生素类药,清开灵等,其实妄投寒凉水湿之药,反助寒湿阴邪困阳,不能温化宣发,影响愈病,甚则迁延难愈。

    桂枝汤证
    桂枝汤正治
    太阳病头疼、微发热、恶风、脉浮缓、汗自出的表虚证,宜桂枝汤。桂枝汤:桂枝30g,白芍30g,甘草25g,生姜25g,大枣十二枚,加生水三碗、泡半小时微火煎25分钟,先服一半,余药三小时后服。服下饮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避风寒,日进一剂。桂枝汤温阳敛汗,调和营卫治外感表虚证疗效甚好。

    桂枝汤误治
    1.桂枝汤证的感冒服用阿斯匹林类药治疗效果不好,易发汗过多,造成过汗变证,甚则月余不愈。
    2.
    桂枝汤证的感冒病用输液疗法更为不适,造成寒饮入内,水湿阴邪内停,遏阳不能温化,变为小青龙汤证,此医之过。
    麻黄汤桂枝汤同治感冒,关键是无汗与有汗的区别,麻黄汤及阿斯匹林类药治疗感冒无汗证,桂枝汤治疗感冒汗出证。
    应用《伤寒论》的理论辨证方法,指导应用中药治疗感冒,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写此体会,希望对感冒的正确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感冒起点作用。 (路良宇)



-----------------------------
太阳病

病名。六经病之一,出自《伤寒论》。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目 录

临床表现
病因
风寒外袭;

    1病理机制

        1.1 太阳经证
        1.2 太阳腑证

    2术语阐释

    3治则方药

        3.1 太阳经证治法
        3.2 太阳腑证治法

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病因
风寒外袭;
2.少阴寒胜伤阳,正气抗邪,阳气恢复,祛邪达表,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1病理机制
太阳经证
分为三型
⑴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⑵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⑶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
分为二型
⑴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⑵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2术语阐释
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卫气行于脉外,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风寒外袭,卫气受伤,温煦外御功能降低,是以恶寒(包括中风)。
3治则方药
太阳经证治法
⑴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⑵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⑶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个人意见:当以辛凉轻透为主,可用银翘散。
太阳腑证治法
⑴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⑵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
⑴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⑵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⑶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⑷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⑸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