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逍遥游》——庄子典文浅析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0-01

本文描述了庄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逍遥游。这是一种摆脱一切束缚的绝对精神自由的境界,是庄子所提倡的体悟大道的境界,是庄子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也就是自由自在的遨游。

这种遨游不是形体的遨游,而精神的遨游,人的精神在无边无际的宇宙当中,自由自在的驰骋,这就是逍遥游。这篇作品围绕着逍遥游,还讲了一些其它的观点。

作品一开始上来就先讲故事。《逍遥游》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遥远北方,不见太阳,天黑水暗,叫作北冥。北冥有鱼。名鲲,从头到尾几千里长,没法丈量。鲲变成鸟,名鹏,背脊几千里长,没法丈量。鹏努力飞起来,翅膀好像天际的云,鹏这种鸟,平时浮游海上,每到海水徊流成大漩之年,便要凭藉水势升空,迁飞到南冥去。南冥在遥远南方,不见太阳,天黑水暗,同北冥一样的是海洋。

冥本来是一条小鱼,可是庄子在这里却将其描述成一个大鱼,这是庄子故意在混淆大小的概念。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齐国有人,名谐,专门搜集怪事。谐先生是这样说的:“鹏迁飞到南冥去哟,必须凭藉水势,努力拍打翅膀,划水三千里,才可能升空。升空脱离海面以后,还得一圈圈的盘旋,搅动大气成一柱龙卷风,把自己抬升到九万里的高空,才可能启程向南方飞去。南飞航程遥远,又得藉助于夏季台风的推送哟。”所以鹏也不是想飞便能飞的。鹏活得自由自在吗?鹏游得逍遥吗?难说。

这个传说不是我说,这是从齐谐这部书上找到的,齐谐是齐国一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大鹏要飞到南海的时候,它击起的水花有三千里,生物的气息就是天地的大风,

晴日地平线上,空气扰动仿佛野马群奔。阳光射入暗室,照见亮处万点微尘飞扬。大景观的野马现象,小景观的微尘现象,可以说明一切生物互相吹风,互相需要。鹏虽大,也需要风势呢。鹏升到九万里的高空,影点消失。

反比与类比,野马尘埃,他们形体虽小,但是他们飘浮在空中,也需要有风,在这一点上他们和大鹏是一样的,大鹏大要飞,就需要借助更大的风,才能托它巨大的翅膀。

大鹏虽然很大,可是它在宇宙之间,在本质上也和野马尘埃飘浮物是一样的,也是同样的渺小。

我们仰望,但见天蓝。天,真是蓝色的吗?或许天是无限远的虚空,无底,也就无色。鹏在九万里高空看大地,会觉得大地也在高空九万里,同样的天蓝,同样的虚空无限远,因为空间位置是相对的。

假如站在天上往地上看,是不是也是一样深蓝色呢?不一定。我们知道地面上有山有水,有城市,有人,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它们都在纷纷挠挠,各自干着自己的事情,可是在庄子的想象中,如果从天上往地下看,什么也看不清楚,我们身处于其中,我们觉得我们地球是这么的大,每一个人都在其中活动,每一件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那么重要,甚至丢一分钱,我们都要找半天。

可是从天上往下看,这一切就是苍苍茫茫,什么也看不清楚,都是渺小的,渺小得简直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从天下往下看大鹏,大鹏还大吗,还能看得见吗?

也没有了,就和野马尘埃,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大鹏之大,只是我们站在地面上看,如果从更高的角度看,大鹏也不大了。

庄子的思想就是这样的灵活多变。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鹏为什么必须升到九万里的高空?可以用船做个譬喻。水浅了,浮不起大船。倒一杯水在厅堂的凹地只能用小草叶做船。放杯在凹水里,必然触底,不能漂浮,因为水浅船大,同样的道理,风薄了也浮不起大乌,必须升到九万里的高空,风才够厚,足以承受鹏的体重。鹏升到九万里的高空,依靠着下面的厚风,背负着上面的蓝天,后面又有夏季台风的推送,终于向南方飞去了。

假如水不深,就不能浮起大船,可是把一杯水倒在屋子里的地面上,一颗小草就可以像船一样漂起来。

由此,就讲到了飞翔。有水的浮力,想到空气的浮力。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鹏启程后,消息传播。林间一蝉一鸠,前者是昆虫界的著名人士,后者是羽虫界的著名人士,同声嘲笑说:“我们想飞便飞,飞到榆树去,飞到檀树去。若是树远了,一时飞不到,落地歇一歇,然后再飞就是。我们活得自由自在,根本不存在在九万里高空向南飞之必要嘛。”

郊原尽处,莽莽苍苍,小鸟飞去觅食,三顿饭解决了,飞回窠来,肚子还胀鼓鼓的呢。人若去百里外,就得预备干粮,以免挨饿。军旅若远征千里外,就得辎载三个月的口粮,以免受困。人类的这些常识,那两只虫从未听说过,更不用说九万里高空鹏飞南冥一类的怪事了。虫鹏之间,层次差距太大。高层次的生存方式,低层次永远也不会懂得。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二、小年与大年存在差距

知识有层次的差距,小知不了解大知。年寿有层次的差距,小年不了解大年。凭什么这样说?请看以下事实。

菌类之一,名叫朝菌,亦即土菌,生于阴湿,死于曝晒,存活期短.不到一个太阴月的四分之一。一月分四相,晦朔弦望,各占七日。朝菌,晦日生的朔日前死,朔日生的弦日前死,弦日生的望日前死,望日生的晦日前死。总之,任一朝菌存活不过七天。朝菌观察月亮,能够获得多少知识?说来可怜,知月晦的不知还有月朔,知月朔的不知还有月弦,知月弦的不知还有月望,知月望的不知还有月晦。朝菌便是小年。

蝉类之一,名叫蟪蛄,亦即夏蝉,生于春后,死于秋前,存活期短、不到一个太阳年的四分之一。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各占三月。任一蟪蛄存活不过一个夏季。蟪蛄研究时序,能够获得多少知识?说来可怜,仅知炎夏一季而已,既不知从前有暖春,又不知以后有凉秋,当然更不知凉秋后还有冰雪寒冬了。蟪蛄也是小年。

楚国之南,有一种树,名叫冥灵。持续五百年的花开叶茂是冥灵的一春,又持续五百年的花谢叶落是冥灵的一秋。人世千年,冥灵一岁。冥灵便是大年。上古之世,有一种树,名叫大椿。持续八千年的花开叶茂是大椿的一春,又持续八千年的花谢叶落是大椿的一秋。人世一万六千年,大椿一岁。大椿更是大年了。

树有大年,人同样有。尧帝有臣,名铿,受封彭城,是为彭铿,人呼彭祖。彭祖侍候尧舜二帝,服务夏商周三朝几十个国王,活了上千岁,至今无人打破他的年寿记录。凡人同彭祖比年寿,不感到悲哀吗?

悲哀大可不必,听之任之为妙。物各有性,人各有命,不可更改。禀赋既有参差,年寿就有大小,何必悲哀。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三、小知与大知互相嘲笑

商朝的棘博士就是这样回答汤王的询问的。《列子·汤问篇》提到这件事,把道理说透了。

《列子·汤问篇》也提到鹏飞南冥一事。列子的说法同齐国谐先生的说法差不多,是这样说的:“北方沙漠,草木不生,光秃秃的,地名穷发。穷发以北,不见太阳,天黑水暗,叫作北冥。北冥本是海洋,有鱼,名鲲,从背鳍到胸鳍几千里宽,从头到尾不晓得有多长。又有鸟,名鹏,背脊好像泰山,翅膀好像天际的云。鹏努力拍打翅膀,搅动大气成一柱龙卷风,羊角似的一圈圈的盘旋,把自己抬升到九万里的高空,远离了下面的白云,背负着上面的蓝天,然后向南方飞去,飞到南冥去。鹏启程后,消息传播。

灌木林间有鴳雀嘲笑说:‘那家伙去南冥干啥哟。瞧我,翅膀一拍,双腿一跳,升到低空,随即降落,不去他那九万里的高空,活得上好。展翅游玩在蓬草蒿草间,也算飞得够意思的了。可是他,那家伙去南冥干啥哟?’鴳雀是不可能了解鹏飞南冥的。”

小知大知之间,小年大年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层次差距,就说到这里吧。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灌木林的那只鴳雀使我联想起社会上某些人,是这样一些人,论到才智,他们可以办好一件公务;论到声誉,他们可以叫响一个地区;论到品德,他们可以侍候一位君主;论到手腕、他们可以受聘一个邦国。这些人的自我感觉良好,恰似那只鴳雀“飞得够意思的”。这些人决不会认为自己可笑,但是,宋国的荣先生仍然要笑他们的浅薄。

荣先生是贤士,为人处世、凭自己的见解,不受外界影响。哪怕全世界都来赞美他,他也不受到鼓舞;哪怕全世界都来指责他,他也不感到沮丧。在他眼里,我是我,物是物,内外有别。内我外物之间,界限分明,所以他的心态稳定,不受外界影响。光荣啦耻辱啦他看得很淡漠,也不认为光荣非属于自己不可、耻辱非属于别人不可。有他这样的修养,也就很不错的了。虽然他对外物保持距离,对外界也不肯多费心思)斤斤计较,但是他还存在某些缺点,有待克服。例如他笑某一些人的浅薄,在下庄周看来,似无必要。鴳雀笑鹏,小知笑大知,固然没道理。荣先生笑某一些人,大知笑小知,就有道理吗?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列子乘风也不自由

看那列子,亦即郑国的列御寇先生,他是前引《汤问篇》的作者,修得风仙之术,不用器械,乘风飞翔,享受空中旅游,活得自由自在。列子每次乘风旅游,轻飘飘的玩他个十五天,然后回家著书立说,乘风飞翔这套仙术,显然能够用来造福,利人利己。可是列子不肯多费心思,斤斤计较,因为他是贤士,不愿受外界影响。

列子不用两脚走路,也不用马用车用船,完全解决了行路的问题。但是,列子还有所待。待什么呢?待风。乘风飞翔,必须待风,无风便不能升空飞翔了。这个困难情况,列子与鹏相同。可见列子也不是想飞便能飞的。凡是有所待的,就不能说是真正的自由自在,就不能说是真正的逍遥。

谁能够做到绝对的无所待呢?

若有人能洞察宇宙万物的真相与本质,依靠着大自然的规律,掌握了天地间的阴气、阳气、风气、雨气、晦气、明气这六气的变化,从而料用这六气、获得无穷的生命力,长存不死,那么他还需要待什么呢,他是绝对的无所待了。

他到底是怎样的人?

就本体而言,他是至人,遗弃了自身的至人。

就功用而言,他是神人,混灭了业绩的神人。

就声名而言,他是垒人,消亡了称号的圣人。

他是三位一体。

到这里是全文的第一部分(余者请自学),经过层层的比喻,层层的转折,从动物到人,有一般的人到圣人,点明了,什么是逍遥游。下面庄子就具体的讲,无己,无功,无名。

对此文的分析与总结:

01 有待和无待

待是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有待就有局限,就不是真正的自由。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是“无所待而游于远穷”的。实际上这就是精神上超越于现实,去体悟大道的存在。逍遥游只是精神的自由,不是行动的自由。逍遥游是庄子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摆脱一切束缚的绝对的精神自由的境界,那么,这种境界的实质是什么?

所以,它不是人真正在行动上获得自由,而只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怎么才能达到这种精神自由呢?

庄子说,“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实际上这就是他提倡的去体悟大道,这样一种境界,他在其它地方讲到了体道的途径,我们在前面也讲过这个问题。但是,逍遥游里面,并没有从正面去讲述,如何去体悟大道,而是围绕着逍遥游讲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思维方式,阐述了一些非常耐人寻味的,很有哲学价值的,思想观点。

应该注意的,大概有这几个观点。

一个是,有待和无待。所谓的待就是对客观条件的依赖,庄子认为世上一切事物,大到大鹏,小到小鸟,都是有所待的,他们要飞翔,就要靠风,风就是他们所依赖的条件,这是待。而有了待,就有了局限,他不能超越这种条件,大鹏它飞得再远,但是没有风,他也飞不起来,特别是它的形体越大,它需要的风力也就越大,有了待就有了局限,而就不是真正的自由。

而庄子追求的逍遥游呢,是“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境界。这实际上就是在精神上去超越现实,去体悟大道,只有大道才是无所待的,而其它世间的一切都是有所待的。

所以,体悟大道,人在精神上就感觉自己和大道融为一体,这样就进入了“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境界。这就是逍遥游,这种消遥游只是精神上的自由,在现实中,在行动上,是不可能达到的。

但是,庄子的这种有待无待的观点,却对人很有启发,他启发人们去认识,和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努力进入更为自由的境界。比如人也是有所待的,他走路要靠两条腿,要有路,那么,这是有待,人们想要更自由,就要克服这种待,走的慢走路很累,就发明了车,走路就要有路,到了水上不能走了,人就发明了桥和船。

那么,这毕竟还是在地面上,人还想进一步克服自己的局限。于是又有了各种飞行器,在地球上飞,还觉得有局限,于是就要飞出地球。人不能没有待,但是呢,人又是不断的克服他的待,克服这种自身条件的局限,克服对条件的依赖,这样就逐步的走上更自由的境界,庄子的思想在这方面,给人以启发。

02 无功、无名、无己

庄子讲到了无功无名无己,这是一种忘怀一切的境界,是一种无所追求的人生态度。在庄子看来,一个人有所追求就会被追求的东西所束缚,会为此而付出代价,从而失去自由甚至生命。为了自由,庄子主张超然物外,忘怀现实,甚至是忘记自身。

成功,你就要努力工作,这样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你要求名,你也要付出,所以庄子就认为,要真正达到逍遥游,就要无功无名甚至无己,连自我的存在都忘记了,这反映了庄子的人生观。

这种人生观,人生态度,应该说,是消极的,他在生活中让人们不去追求,只是在精神上要去遨游,如果人人都这样做,社会就不能前进,这些人生态度在本质上和那些牺牲自己为民造福,和那些为了理想去奋斗而献身的人,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种人生态度又是出于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奈。

03 大智和小智

我在文中也反复的讲到了这一点,大智和小智的不同,首先在于生活范围的不同引起的精神境界、思维视野的区别。

生活范围狭窄,你的精神上的境界就狭隘了,小虫子不知道春秋,井底青蛙不知道大海,更可悲的是,有一些人他的生活范围狭隘,他却满足于这个狭隘的生活范围所带来的狭隘的认识,反倒沾沾自喜,自鸣得意,也就是我们说的坐井观天,夜郎自大。

蓬间小雀竟然认为自己的飞就是翱翔,还嘲笑大鹏,这种人在庄子看来就是小智,也是智力上的残疾人。它妨碍了对于大道的把握,限制了人的自由。

更可悲的是,这种小智使人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甚至拒绝真理。庄子认为它妨碍了对大道的把握,限制了人的自由,要想获取精神的自由,就必须先从小智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04 有用和无用

表面上是在讲人生态度,实际上是讲思维方式。

如何看待事物的用,如何发挥事物的用,关键是一个人采取什么标准,站在什么角度,惠施就代表那种思维僵化的人,用一成不变的标准去判断有用和无用,实际上走出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在人们面前就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

另一方面,事物的价值又总是相对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同样一棵树,惠施认为没有用,庄子就会发现它的很多用处。而在现实中很可悲的是,很多人却做不到这样,这是有用和无用对人的一种启发。

另外庄子还告诉人们,事物的价值又总是相对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就像是同样的帽子在宋国是人们喜欢的东西,到了越国一钱不值,尧舜那样的人生境界,有的人是非常推崇,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那样的人,而有的人也是把它看得一钱不值。他们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

这也带给人们一种启发,启发什么呢?

就是一个人,你不要总以为自己所追求的东西,自己所崇尚的东西,就真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去具有永恒的价值。

也许这种东西,换一个地方,换一个条件,它就一钱不值,如果自己总是自以为是,把自己的看作是最有价值的,把自己的好恶也同样强加于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小智,和那种自鸣得意而嘲笑大鹏的小鸟,在本质上没有两样。

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也不能给人带来自由,所以我们说,逍遥游是一种精神的自由,要想逍遥游就要冲破思想的牢笼,就要解放我们闭塞的心灵。


05 《逍遥游》的艺术特点

我再总结一下,《逍遥游》的艺术特点。

第一,浪漫气息浓厚,突出体现了《庄子》富于想象力,诗意与哲理交融的特点。

首先,这篇文章所提出的逍遥游的理想就带有浪漫的色彩,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庄子展开了奇思遐想,还运用了高度夸张的手法,创造了绚丽斑斓的艺术境界。

在他的笔下,小小的鱼子,鲲竟然有千里之大,还得化做大鹏,雄伟的大鹏展翅翱翔,妙姑山的神人更是令人神往,而且还有那么多奇异的功能,甚至像赤燕等那些小动物,也有人的情感和语言,互相之间展开对话。

那么,这些奇异的艺术形象,简直令人拍案称奇,作者运用这些出人意表的想象,他展开小和大的对比,嘲笑那些狭隘的拘制的思想行为,歌颂了人生自由的理想,展示了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

所以,他在精神上,思想上,能够使人豁然开朗,具有一种荡胸涤意,发蒙解惑的作用,人一下就开窍了。

所以,这篇文章既有形象上的奇特生动的特点,而且又有思想上的,发蒙解惑的态点。

第二个方面,文中非常巧妙灵活的运用了比喻和寓言,形象生动,寓意丰富而深刻。

整个这篇文章,除了第一部分结尾,那几句直接点明主题的话以外,剩下的都是靠形象来说理,或者直接运用比喻,或者是用一个寓言,讲一个小故事,或者是人物的对话,而这种对话也包含着寓意,具有寓言的性质。

而且这些比喻寓言的运用也非常的自由灵活。

有的是正面的比喻,比如说大鹏的飞翔。把一杯水倒在地上,一颗小草在里面能漂起来,一个杯子就漂不起来,因为水太少,浮力太小。大鹏的飞翔也要靠空气的浮力。

还有的是反面的比喻。写完大鹏的飞翔之后,写野马尘埃在空中飘浮,这反面比喻,是说大鹏也和野马尘埃一样。在宇宙当中,他们也是很渺小的。

还有的是整个比喻,成卷迭出,连在一起,还有的比喻里面套着比喻,故事里面套着故事,比如惠施和庄子的对话,庄子在讲话的过程当中,又讲了故事。

所以这篇文章,前人说它是,文富生文,喻中加喻,这种特点是很突出的。

第三个特点,是讲这篇文章在形式上,在结构章法上,跌宕纵恣,大开大阖,挥洒自如,具有章法结构的变化之美。全文紧紧围绕着《逍遥游》这个中心,它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论述,几处自由驰骋,段落之间跳跃起落,似断实连。

特别是他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突兀而来,开始就向人们展示了大鹏飞翔的宏伟形象,然后经过层层的转折,反复的譬喻,来点明了中心论点,“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这个时候,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前面所讲的那一切不过是铺垫,原来对于大鹏的描写和渲染,并不是真的在肯定大鹏,并不是真的就认为大鹏就是逍遥游,只不过是一个铺垫。

而结尾呢,也是在和惠施的两大段辩论之后,用这种无用之用,这个话题,戛然而止,非常耐人寻味,前人说,这篇文章,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议论,以为断为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赋而非赋,只见云气空蒙,往返纸上。

就像是南方山里面,云雾笼罩,团团的烟雾,变幻莫测,说它顷刻之间,顿成异观,转眼之间就成为壮观的景色。确实,这篇文章具有这样的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