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在何处(1)——什么是哲学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0-01

什么是哲学?

哲学有着不同的定义,如果我们向每一位哲学家寻求其对哲学的定义,那么我们也许会搜集到数百种哲学定义。当然,理性主义者相信这些定义一定会有共同点,把它找出来绝对是件有意义的事。但是我们在这里不会这么做。首先,我们承认哲人对哲学不同的定义会有相通之处,其次,我们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发现,那就是哲学的各种定义很可能还有派别之分。也即,这一些定义可以归为一类,而与另一类定义相对待。由此,我们乐于相信哲学本身也是态度的产物。根据哲人从事哲学研究的态度之分,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定义。

如果你要问我,具体来说,哲学及其定义可以分为哪几个类呢?我不会给你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要抛出几个问题给你:

1.中国有没有哲学?

2.如果中国没哲学,那么中国有的是什么?并据此而开创数千年中华文明。

3.如果中国有哲学,那么必然在事实上是和西方哲学分庭抗礼的。那么哲学就应该毫无疑问地分为中西哲学两部,而在世界任何一所大学中同等开设两学科。

4.有没有其他可能呢?中间选择存在么?

这几个问题你可以回答,也可以不回答,我分享你评论,我们就是在互动创作。

5.中国没有哲学,而有其他与哲学作用类似的学问,或者中国有哲学,同时和西方哲学双峰并立,无论是这两种情况的哪一种,有一点是肯定的:中西学问态度、所取的立场以及路向必有不同。

6.可能的中间选择是,中国有哲学,但是和没有哲学一样,也不足以与西方哲学并立,因为中国哲学是中世纪的、落伍的、停滞的哲学,它曾经和西方哲学并立,但是近代哲学兴起以后,中国哲学没有新的发展,太落后,以致被近现代西方哲学在根本上淘汰了。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

a、中国哲学何以如此不思进取,竟至于故步自封而被淘汰?中国哲学或文化有何致命缺陷。

b、中国哲学即便被淘汰,也绝不可能完全没有任何价值,那么中国哲学不应该被抛弃,而应该被扬弃。那么中国哲学的精华是什么?

c、中国哲学若还有些价值甚至精华,那么必然是西方哲学所不具备的,或者具备而不精致的,否则中国哲学被彻底淘汰就是一件具有极大进步意义的事。所以中国哲学若有精华,至少应该是近现代哲学之一派,足以自立门户的。

7.无论中国哲学有何缺陷,有何精华,它既然足以自立门户,独为一派,那么也便是和西方哲学的态度、立场、路向有异。

8.保留存在有其他中间选择。

综上,中西哲学态度、立场、路向必有不同。同理,印度哲学亦略与他者异。


治哲学,而不知世界三大哲学之基本态度、立场、路向有异,取一方之言而自得,以为有理便是全真,便是管中窥豹。尤其关键的是,有人以某一种态度、立场、路向作为其他哲学之评判标准,名为新解,实为解构,误解、乱解,遗祸无穷。

“哲学”一词,是西来的,近代由日本人翻译,经过晚清学者黄遵宪传入,中国本没有这个词。所以,也可以说中国本没有哲学。我们中国人的哲学,本不叫哲学,而叫道术、圣学或者圣贤之学。

所以,首先我们恢复圣学之名。至于在何种层面上恢复,是非哲学之独立圣学,还是作为哲学之一派而有哲学圣学之名,现在不予讨论。

我们说,中、西哲学不一样,如果再加上印度,那么中、西、印哲学各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真理并不是某一人、某一个国可以据为己有的,真理是开放的而且可以呈现不同的样式,其中每个样式都有合理的部分。哲学的神髓是思考本身,而不是思考后死的结论

其次,不同的哲学显示出人生不同的态度和方向,而我们是一个可以做出选择的人。

认识哲学不同的态度,只要介绍三个人物: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从此再没有哲学史的内容。


 苏格拉底是一个穷酸的雄辩家和演说家,他外表邋里邋遢,谦虚和善,却非常聪明睿智。他自称是无知的,却能把所有自以为有知识的人诘问到理屈词穷。他关心一切哲学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关于善、美德、教育等等。他针对这些问题与人展开论辩,可是他并不向对手推出自己的定见,用欺骗、夸张、诡辩、伶牙俐齿勉强说服他人。通过一系列的诘问,他能发现对手见解中的矛盾和漏洞,结果在论辩中帮助对手分析了问题,产生了之前没有形成的知识。所以,苏格拉底有了一个绰号:灵魂助产师。

 苏格拉底是一个忠诚于真理,不断追求知识的人。


 孔子,少孤,生于乱世。温良恭俭让。欲复兴礼乐以正天下,仕不得志,退而治学。晚年周游列国,无人用之,然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以前两千年学问皆归于孔子,孔子以后两千年学问皆源于孔子。统领六经,义胜诸子,学传千载,道立中华,是中国文化之泰山北斗。中国无科学、民主,不罪他人,而独罪孔子者,以此。


佛陀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说。


 苏、孔、佛陀时期,被学者称为轴心时代,各个文明——古希腊、印度、中国、以色列、伊朗地区,在那个时期都诞生了伟大的哲人和先知。轴心时代以前,也有数千年的文明积累,轴心时代是一次文明的跃进。以上都是老生常谈了。苏、孔,是各自文化代表。他们可以代表与他们同时代的其他哲人和先知,也足以代表后两千年的文化。我们就从他们身上,看一看我们须要的哲学的态度和方向。


 苏、孔,同为大哲,却志向不同。苏格拉底志在知识,并以知识为行事、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标准。他还说,美德即知识。其实,在他看来,不仅美德是知识,所有事情都有知识,好好把握知识,只不过他认为一般人的知识并不像自己认为的那样可靠。我们也都知道他著名的无知之知,总之,知识是他全部思想所围绕展开的核心。社会的发展,政治活动的正义,教育,善行,都得依靠知识。

 孔子却志在治天下。他想要达成一个结果:天下大治。至于用什么来实现,他认为是克己复礼,是仁义,是修身。所以,他老人家一点也不在乎世界的本原,万物究竟是什么,他不关心关于世界的知识,也不在乎王道、三代之政的知识基础,他知道并且深信仁和礼可以把天下治理好,他的一生都围绕这两个字展开。在孔子看来,世界是道德的世界,宇宙是道德的宇宙。

 苏格拉底虽然不是科学家,却是科学精神之源。孔子被称为圣人,实际上用现代语言来说,他就是一个上承尧舜、文王、周公,下辟两千年儒家道统的伟大的道德实践家。苏格拉底以后两千年无数哲人都有这般求知识的精神;孔子以后两千年无数贤人都是这般模样的道德实践家。苏、孔不一样。跟随苏格拉底,努力奋斗,你会成为一个科学家式的人;追随孔子,终生奋斗,你会成为一个道德实践家式的人。中西哲学各有精义,苏、孔各有道理,那么,问题来了,你要成为什么人?你选择过苏式的生活,还是孔式的生活?

现在,无从选择!因为不自由。

从大的形势上说,现在西方哲学是主流,是流行,很强盛;中国哲学很没落,可谓中道断绝,黯然无光。所以,选择孔子实际是无从入手。几乎无人有自由过孔式的生活,这是现代世界的危机,也是你我的不自由。现在的道德,要么是个人身上的残留物,要么是经济、科学事业的润滑剂。

请记住,我们要选的不是孔子本人和他的思想,而是孔子所代表的态度和路向。

如果不发现,然后咬定孔子的态度和路向,无数人终生都与两千年中国历代圣贤无缘,终生不能过圣贤所代表的那种生活。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现状。

如今,道德不算学问,圣学立不起来,已经腐朽。道德沦为科学的一个分支:伦理学。圣学沦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直觉主义伦理学。

原本并立的两种哲学态度和方向,现在一方成为另一方的分支的分支的分支。

仁孝、修身,只好在我们的重要事务序列中排在第三等,也许更低。不过,幸好,不是完全没有。

幸好,还有人虽然不能明言,却是真真是仁孝的人,是个修身的君子。他就在我们身边,不起眼。

中国文化怎么办?我们自己的生活怎么办?圣学被欺负到这个地步,国人的根本自信力从何而来?


 为了方便,我们为苏、孔所代表的哲学或文化的态度和方向,起了个名字:路向。中国哲学是一路向,西方哲学是一路向。人生路向不同,当各自选择才是。

路向一词,是从上世纪的哲人梁漱溟那里来的。他的文化三路向说是这样的:“西方文化是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