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求《内经》之奥秘

 清茶清清 2017-10-02
近来,有个问题必须解决。中医为什么把身体分为五脏六腑,论述身体的变化,从天气变化之序,身体变化序,五味令身体之变化,造成的脉像异常,何变何从?探讨中……
推天论地
《内经》以推天论地为主,推出人体各种变化,以及提出处理办法。
所谓天之气,即是风水,时之序,时间推演万事万物变化,推演万事万物在阴阳春夏秋冬变化。也是金木土火水……也是天运五行。
所谓地之气,就是地理,居处之地特点,东向,南向,西向,北向,中央。也就是把地分为旱地(干地,燥地),湿地,水下(阴寒地),热地(火地),也是推演万事万物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产生变异和变化。也是地之变,回复为金、木、土、水、火之地。万物生长有其道理,这个道理蕴含地在天气变化形成各种变化。
人居处在固定的环境下,在天气变化下(时之序),从而引起各种各样变化。如果顺应天之道,地之理,人就会健康长寿。如果用相反的方法,人就会生病,寿命夭折。
阅读《内经》发觉一事,不懂道教丹功理论、不懂易经、不懂经络,阅读《内经》如盲人,什么也没有看到。段落不明,读字不清,标点不清,会思考南辕北辙……
读《内经》的“气”字一定要留意,“气”并非是一种物质而是“炁”,是一个物质腐熟转化为气的过程,否则对作者的意图相差甚远。“脏”并非脏腑本身,而是“藏”,闭藏,收藏的一种行为,不是一个固定的器官。然后位置不同,所闭藏不同。所以有“气合而有形,因变而正名”
《内经》一直层层教读,希望后代可以知道其中的玄机奥秘,有益于生活。作者是何等胸怀……作者当时没有笔,没有纸,欲把这些他们认为非常有用的认识,自然道理,传给后代……是何等功夫啊!把所有认识浓缩在中,希望传给后代,多么真的大爱……我们又领会了什么呢?我们有得到了吗?几千年的困惑,能否解开,能否见于世上,用之有效,用之源源不断?
“六六,九九之会”
《内经》作者缘何这样说,我们不妨从“环周”开始理解,周,就是当时的单位,也是三百六十度,也是圆的特点。所以环周就是周天,也是三百六十日法,也是现在所说之年,也是计时的单位。也是测人体变化,事物变化的单位。所以周就是三百六十。
六六,就是甲子道理,甲子当时也是计时单位,六十就是一甲子,甲子年就是六十年,甲子日,就是六十日,甲子花,就是六十岁。六六就是六个甲子,刚刚三百六十日,一年的特点。也就是四时,春夏秋冬特点。
九九,九十天就是季,环周就是年,四季就是年。四季就是四个九十天,刚刚环周。再计河图洛书数,一简,二易,三道,四德,五经,六合,七离,八生,九克。所以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为九,在天为九星,在地为九洲,在人为九窍,人是九所成人。
所以六六九九之会就是九十与甲子之会。也是人体四季变化与甲子之会。
解六六九九之会,一定留意三百六十为一周,六十一甲子,九十为一季,河图洛书数,陈列,位置。五行循行,必须明确,才可以深读,理解其奥秘……估计作者对河图洛书,非常熟识,所以有如此写法。
藏气与脏气
其实阅读《内经》,经常遇上藏与脏问题,如果读多,反复读,反复思考。往往觉得很多时候是“藏”不是脏。如果读脏就是内脏了,见此则为败,人必死。见藏不见脏,人必生。藏炁有五色,外见其华。脏气有五色,不见其华。华源于气炁,有炁则可以救治,无炁则无法救治,只是计算日期,准备后事好了。
哎!《内经》被篇得太乱了。不知何者是藏,何者是脏?只有慢慢阅读了
《内经》描述人体病,常用风,湿,寒,热,燥描述人体之病。到底人体何为风,寒,燥,湿,热?
风(风胜则动)
风就是描述人体气多血多的现象,气温变暖,腠理始开,内热散,筋始收,脉满。血发陈太快,致使气奔而动,致使脉长而动。所以风胜则动。所以脉长而左右弹,所以急。风就是筋缩脉满,气张扬而胜血,令血无所避。所以青色,气之动也。所以为春,春天温暖,腠理开,热易散发,所以热散而筋缩,筋缩而脉常满而不能散,所以为春。也所以搭脉指下觉得长,觉得左右弹。
脉象:长而左右弹,鼓阳胜急。
色相:青。见眉上白,为死症。
寒(寒胜则浮,此浮就是六十年代的水肿)
寒就是人体腠理已紧闭,筋舒,寒水入藏于脉,所以浮,脉中水多也,血之虚,缺乏蛋白质而脉中藏水不藏血,此病为水肿,可以用蒸汗法进行治疗。所以浮,外闭腠理内气张,脉中藏水不泻也。所以筋舒极而脉相对短,脉短而供血输送难到四末。所以搭脉觉得脉象为鼓阳至而绝,所以搭脉上坚而大。人体腠理闭,内寒不泄化,所以肉坚而冷,所以筋舒软。脉不能输送营养到位而分配,黑色素传达不到发,所以肤色现黑,如淤。所以为冬,寒令腠理闭,而无法起汗。
脉象:上坚而大,鼓阳至而绝。
色相:黑。见鼻子黄是死症。黑里带黄是难治之病也。
湿(湿胜则濡泻)

湿就是描述人体在热天,腠理开,筋至缩,脉至长而空。腠理开,腠理容易发泄,所以易于起汗,汗者,心之液,血之泪也。也就是易于泻血。所以其脉空虚,难以存储物。气多血少,所以大而虚,所以治疗当关腠理而减汗。濡泻……汗出溱溱也。脉虚而软,所以叫阴阳相过也。
脉象:大而虚。阴阳相过曰溜。
色相:黄。见脸青里带黄是难治。
热(热胜则肿)
热就是身体腠理已开,开不足也,热散为气,筋缩,汗未大泄,脉至满。脉满令脉胀,易于堵塞而化为肿。所以热胜则肿。脉满欲泄而不能泄也。所以搭脉喘而坚。所脉满而令人气色见红。所以其象夏季。
脉象:喘而坚。鼓一阳曰钩。
色相:红。红里见黑为死症。
燥(燥胜则干)
燥就是凉风来,人体腠理始闭。所以内热守而难泄,筋始舒而脉还是空虚。所以搭脉喘而浮。脉中气多血少,所以搭脉浮软。这种状态下人血至虚,所以肤色少血无血而白。其气象秋,凉风习习,令人舒服,少汗。血往脉收。
脉象:喘而浮。鼓一阴曰毛。此阴为软也。
色相:白。
此段话参考《内经》,对人体变化进行分析,未做深入修改。只从筋与脉平。腠理开闭,天气之变,进行分析。不一定准确无误。只是一个个人对事物,脉理,色与脉的一个总结。希望解决能准确分别:玄,钩,代,毛,石五脉特点。
一张中医人体立体图示意。
在年代问题,当时并没有立体图描述人体。或者《内经》作者们,已经有人体象形象。但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在隐约的文字间探讨。
把人体分为
正面(任脉,胃经,脾经)
背面(督脉,太阳经,肾经)
侧面(胆经,肝经)
上面(鬲至头)
下面(鬲至趾)
里面(阴。这个要分开:胸背,胸正,胸侧,鬲,腹正,腹背,小腹。每个脏内,又分脏外)
外面(阳)
排开位置,然后再论气,论脏,论藏就容易了。
肝藏炁于肝内,肝外藏气在胸侧为鬲
肺藏炁于肺内,肺外藏气在胸后为胸中
心藏炁于心内,心外藏气在胸前为颤中
肾藏炁于肾内,肾外藏气在腹中是腹,两侧最后肋骨底为季胁
胃藏炁于胃中,胃外藏气在腹中为脾
脾藏炁于胃外在腹里
这样,炁可以为气。见色知气,切脉知气,就相当容易了。
脉……
通常用春夏秋冬长夏形容。春脉弦,源于何事造成弦?夏脉钩,源于何事而钩?秋脉毛。源于何事而毛?冬脉石,源于何事而石?长夏脉代,何种状态为代?……这些问题。或者值得深思吧。
春,是树木发芽,脉是弦。如果把脉看为树木,开窍发芽。就是在春之前脉没有打开而闭藏。所以,春天树发芽,就是脉满而打开一些窍点,所以脉象为长而左右弹,阳胜急而动,脉满而不得泄之故。
夏,树木开枝散叶,脉是钩。如果把脉看为树,就是脉窍路大开,汗尚未大起,脉藏尚满,所以脉象喘而坚。脉满而未大泄之故。
长夏,树木垂下而滴液,脉是代。人体脉窍已经全部疏通大开,食入非常容易转化为汗而去,不能储存,外为阳之刚固,所以内气不易走失所以脉中空虚而大。少血而多气的道理也。所以为代脉。
秋,秋天树木落果落叶,脉是毛。阳气渐衰,脉如树木一样,把落叶看为脉闭窍,窍门渐闭未闭。所以血少外露,皮肤失血之润而露白色,所以此脉见喘而浮。所以鼓一阴曰毛,收之成也。
冬,冬树木叶子落尽,坚藏而守根,脉如树木,孔窍全闭以守藏,脉是石。所以脉渐满。所以脉满而坚,气未全散所以大。阴藏而不露之故,所以鼓阳至而绝。
整个过程从开合来理解脉和脉象。理解气血之转换,似乎可以深入探讨人体了。
人生欲找真像,与人探讨促进,太难了。古人已去,留下如此一部杰作。在没有纸没有笔,文字稀少,没有标点符号的年代,费尽心思,人力,物力,欲传以后人,让后人/可以获得健康长寿自由之身,哎!我们能领会了多少呢?
一些阅读遇上《内经》的问题处理
《内经》常用词组:“来疾去徐,来徐去疾”,“至者为阳,去者为阴”,“上”,“下”,“内”,“外”“迟者为阴,数者为阳”……等等,常常令人混肴不清,到底说在说些什么?“动者为阳,静者为阴”。这个容易理解是脉象,缘何而动?气将去未去所以动,气去了当然动就少了,动少所以为静,为静所以为阴。通过对动静的理解,就可以理解“至者为阳,去者为阴”了。“至”取到达之意,将去未去,滞留在脉里,所以至者为阳,也所以去者为阴。
“迟者”就是来慢之意,“数者”就是来急之意。所以迟者为阴,数者为阳。“来疾去徐,来徐去疾”,这样也是非常容易理解了,来急者阳气盛而欺负阴气,所以上实下虚。来徐去疾,阴气盛而欺负阳气,所以下实上虚。下者腹部之气,也是阴气。上者头部之气,也是阳气。这样就可以更容易理解“上”和“下”了,上就是由阴走阳,至而阳盛。下就是往阴处走,去而阴盛。然后再理解“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或者“阳盛则身热,无汗,病温。阴盛则身寒,多汗”,都可以连带性进行理解了。“阳所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下去了。

无论理解何事,必须要站在《内经》的作者们角度去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字,或者内容,不必急着查找什么什么人如此解析过,这些不一定是作者们的真实意图,有更大可能这样造成你对《内经》误解,或扰乱思考,推进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可以理解的《内经》内容,反复推敲一些未为理解的东西,或者可以找到作者们的真实意图。如果通过这样,每篇篇章不理解记录下来,多读篇章,反复思考。利用可以理解,突破不解的内容,篇章。就可以思考整理出来更多真正属于作者意图陈述的东西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