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小组讨论记录 主持人:林佳明老师 林佳明: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林利城:脉浮紧,身疼痛,是太阳伤寒证,当用麻黄汤发汗。尺部脉迟,是经脉气血不畅的表现,因尺脉主阴血,迟象示不足,所以尺中迟为营血不足之象。血汗同源,营血不足,虽有表证,亦不可汗。因汗耗营血,更伤其正。
林佳明:一,文意。脉浮紧者:寸关尺三部脉浮紧的外感病。邪有六淫,太阳病有多种,但从能量角度,实际只分寒热两种,热性的脉浮数,寒性的脉浮紧。因此,此处“脉浮紧者”实际是概括寒性的一切太阳外感病。 法当身疼痛:依据发病规律,应当身体疼痛。前面已经多次分析,本病内伤在阳,外感寒邪,经脉凝涩不通,因此,理当身体疼痛。 宜以汗解之:适宜用麻黄汤发汗解除寒邪,打通经脉凝涩。 假令尺中迟者:假设尺部脉像滞涩的病家。此处“迟”,不是指迟脉,而是对滞涩脉象的描述。滞涩是阳虚阴气不足的脉象,因为阳虚又阴弱,自然血流滞涩。若是阴虚阳盛,血流畅通,自然之下感空,是虚脉。 不可发汗:不能用麻黄汤发汗。 何以知然:为什么说是这样呢? 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因为“滞涩”脉象,反应荣气不足,血虚的缘故。发汗法的原理是:通过振奋心阳,增加血流量,在太阳经层面,通过发汗和正气驱赶,使病邪随汗液一同排出体外。现在荣血不足,汗源不充,不可发汗。若强行发汗,不但不能排邪,反而加剧阴虚,引寒邪入里,产生变症。 林利城:是有虚象,故不能发汗 林佳明:对的 林佳明:二,诊断意。本案是仲景说教条。和四十九条并列。前条是界定太阳温热病的判断、病机、治疗原则,本条是界定太阳伤寒病的判断、病机、治疗原则。或问:邪有六淫,外感病有多种,为何仲景只讲两端?答曰:邪虽有六淫——寒、风、热、湿、燥、火,实分寒、热两端,太阳寒证脉浮紧,太阳温热脉浮数,故仲景只讲两端,且提纲语只说“脉浮数者”、“脉浮紧者”,以示概括,不言六淫病名。
其一,确定寒性太阳病诊断的两个重要标准:脉象浮紧,症状体痛。 其二,确定寒性太阳病的治疗原则:以汗解之(汗解)。 其三,寒性太阳病满足汗解的条件:荣血(汗源)充足,三部脉都浮紧;若尺脉滞涩,表示荣血不足,不可发汗。 其四,明确阳盛阴虚的脉象是虚脉,原因是阳盛血流则通畅,阴虚则指下感空;明确阳虚阴不足的脉象是涩脉,原因是阳虚则血流不畅,阴虚则更加滞涩。
刘敏:对50条理解:脉浮紧为表实证,表实证有身疼痛表现,是因为寒邪束表,营阴郁滞,用汗法为正确的治法。如果出现迟脉迟,不可以发汗,因为尺脉主里证,迟脉提示营血不足,则为虚证,所以不可以发汗,发汗则伤营血。 林,那么这种情况用什么方子比较合适呢?桂枝汤合适吗?
梁天:我对第50条的理解 脉浮紧,此为太阳伤寒表实证,故之会有周身酸痛,治当以汗解。但这也不是完全,我们还要根据脉象上区分。脉仅寸关浮紧,尺部脉不紧而迟弱,是因里虚,营气不足,血少,不可发汗,应考虑用温养血脉兼解袭邪的方法。这里提示我们,祛邪时必须顾正。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林利城:脉浮,提示病在表,表证应从汗解,这个“宜”,我觉得是“比如”的意思,就是说麻黄汤是发汗的一个代表方,然后还有桂枝汤等等。 林利城:51条,该条论述了表里定位的问题,但见浮脉,知有表证,宜汗解之。无论久病新病,有表先解表,把握发汗的力度即可。 刘敏:对51、52条理解:脉浮者,病在表,说明有表证,同时脉是浮的,所以可以发汗,可以用麻黄汤。没有特别指出有紧脉,但是可以用麻黄汤,这是综合考虑的结果,虽不是麻黄汤主证,不过通过综合分析,可以考虑用麻黄汤。 52条也是一样的意思,脉浮数非脉浮紧,有表证,一样可以辩证考虑用麻黄汤发汗,不拘泥于麻黄汤的八大证
梁天:第51与52条可以结合起来看,浮脉主表,数有紧之意。从可发汗,联系上下条文,这里应讲述的是麻黄汤的脉浮无汗,其证当属太阳伤寒表证,应发汗以解表,用麻黄汤。 高一萍:脉浮必定是浮而不弱 陈小芳:52条,与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相似。强调汗法发散表邪的作用。 林佳明: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刘敏:对53条理解:自汗是营气正常,卫气不和的表现。卫气失其外固之职,致营不守内,疏泻于外,而发自汗之证。予桂枝汤发汗调和营卫。自汗伤正,桂枝汤发汗为祛邪外出。 陈小芳:53条,营卫不和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病者出汗为好事,为邪有出路。正常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以此才睡眠、津液正常。若营越于外,而卫外不固,表虚之邪易袭卫分、气分,致汗出不彻,予桂枝汤调和营卫为用。 林利城:病常自汗出:有一种病经常自动出汗。此案,仲景没有用六经名命病名,而是说“病”。为什么?因为用六经名命病名的都是外感病,此案之病,不是外感病,而是单纯的内伤杂病,病家除自汗外,别无不适症状,故只说病。 林佳明:荣气和者外不谐:(虽然)荣气充足通畅,但是固护荣气的卫气没有和荣气和谐。 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因为卫气虚弱不能和荣气谐和,这就是原因。 因为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气的职责是滋润灌溉五脏六腑乃至全身,卫气的职责是固护荣气按其常道运行,若卫气虚弱固护无力,荣气就会离道,在外是汗,在内是出血。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再用药让病家发汗,荣卫谐和之后病就会痊愈。这是什么药呢?这种药必须具备下列功能:1,增强卫气;2,不伤营气。由于这种药增强了卫气,补充了营气,因而汗腺(鬼门)处于激发态,必然发汗,发汗之后,荣卫谐和,汗自止。
其次,在治疗表里同病篇里,桂枝汤加一味饴糖,便成了小建中汤,有建补气阴作用。将两者合参,便知桂枝汤的实际功能是建补中气。中气就是脾气,脾主肌肉,脾主运化,脾又是肺的母脏,因此建脾气既能强卫气,又能补营气。一举两得,故选用桂枝汤。
林佳明:本案是仲景借案说教条。其学术价值有二。 其一,明确界定桂枝汤的功能:强卫气,充营气。针对的病机是荣卫不和。典型的症状是自汗。 其二,太阳伤风病与荣卫不和内伤病,虽然症状不同,但是内伤相同,其病机都是荣卫不和,因此治疗方案相同,方剂相同。
1.首先我们先说说,卫和荣,营以周身,也叫做荣,所以这里讲述的是卫气与营气的关系。我们知道营气行脉中为卫之守,卫气行脉外为营之使,两者相互为用,相互制约。这里的病常自汗出,则为脉外之卫气不和,但营气未损,所以荣气和。但我们知道二者有相关性,当卫气不和,则会引起营气的不固,所以津液不固则汗出。那我们知道当使卫气行于脉外与营气行于脉内时,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病愈也。
但不管卫强与卫弱,虽病机不同,都可以引起营卫不和,故都可以投桂枝汤调和营卫,桂枝汤调和营卫,应当包括两个含义:卫强能泄越之,卫弱能振奋之 其二,太阳伤风病与荣卫不和内伤病,虽然症状不同,但是内伤相同,其病机都是荣卫不和,因此治疗方案相同,方剂相同。 林佳明:大家看看还有什么意见吗,没有什么的话,我们今晚就到这里了,谢谢每位老师的参与。 为生民立性命,为往圣继绝学。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