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润洋|中国文化复兴,最终要创作自己的东西

 Abc董 2017-10-04


Tell


视频是九年前于润洋先生在《炎黄风情》首演15周年时的谈话录像。他以鲍元恺的《炎黄风情》为例,从中华文化复兴、世界文化交流的大格局出发,响亮的地提出:中国的文化复兴,最终要靠创作自己的东西!




视频:2006年,于润洋先生在纪念《炎黄风情》首演15周年时的谈话


于润洋,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名誉会长。1932年出生于沈阳市。1952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56年赴波兰华沙大学音乐学系攻读音乐学。1960年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1983年任该院副院长,1988年任院长,1992年卸任。于润洋先生从事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两个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中国文化的复兴,最终要创作自己的东西

于润洋先生在纪念《炎黄风情》首演15周年时的谈话


整个中国文化都在复兴,特别是在这二三十年来。不光是文化,整个中国各方面都在复兴。从中国最古老最辉煌的时候,现在又重新开始了一个阶段。


鲍老师的作品就是中国音乐文化复兴的表现。


这十五年艰苦的工作,一直是在为这个文化复兴。事实证明,世界各个不同的民族,能够接受这个东西,中国音乐文化又重新被他们理解了。西方对中国音乐文化知道的很少,他们知道中国音乐文化有很长远的传统,也会敬仰中国的音乐文化,但是中国现代的音乐文化,他们并不是很了解。那么鲍老师的作品在这方面非常有意义。


我非常希望他能再继续写下去。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人们喜欢,中国老百姓,世界的听众喜欢,这就是最重要的标志。不管别人说什么,自已一定要走下去,坚定的把他的计划完成。


我们现在有很好的歌剧院,我们能唱外国的歌剧,这非常好。我们音乐学院也是培养这些人,但是终究不是靠这个,终究不能靠演出外国的东西来建设中国的音乐文化。这只是一部分。中国能够演奏,很好的演奏西方的音乐,这是代表中国音乐文化的水准。也是走向世界的。复兴中国的音乐文化,但最终还是要创作自己的东西。


从这么意义上讲,鲍老师音乐作品的意义起码在这
——我想是这样。


他当然路还长,他今年才60多一点。还有很多事情要创作。希望他一步一步往前走,拓宽自己的音乐的视野,使他的作品更加精致,更加创新。


——根据视频录音整理



鲍元恺 小河淌水 选自《炎黄风情》

演奏 纽约爱乐乐团 余隆指挥


鲍元恺(左) 于润洋(右)


编后记


九年前于润洋先生以鲍元恺的《炎黄风情》为例,从中华文化复兴、世界文化交流的大格局出发,响亮的地提出:“中国的文化复兴,最终要靠创作自己的东西!”,这对于音乐创作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当下音乐生活中,不难发现,但凡活跃在当代作曲界的中国作曲家,几乎无一不是在打破传统,同时又不断回望,向祖先乞灵。而这一过程似乎又分作两种潮流,一种是彰显传统,一种是努力模糊传统。无论保守还是激进,这两种潮流都是当下中国作曲家努力在走的路。鲍元恺先生的坚守值得赞颂,同样谭盾、陈其钢、瞿小松、叶小纲等作曲家的先锋也值得赞赏。只是殊途同归而已。




来源:视频由鲍元恺先生提供,特此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