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记》 韩信的问题在哪里

 xrz123 2017-10-05

对于革命,韩信的理解很朴素——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革命最终会排好座次,提供饭碗,看上去,非常像请客吃饭。

 

如此执着的将“吃饭”与“革命”联系起来思考,完全与其早年经历有关。

 

韩信参加革命前,混得很不堪,为了生计,常常学先秦游士的样子,四处寄食于人。

 

一开始,人家还觉得这种蹭吃蹭喝的方式很古典,很有味道,也便让他在门下吃几顿饱饭,但日子久了,味道就淡了,情调也没了,最后只感厌烦。

 

况韩信人又“长大”,吃的又多,单论钱粮消耗,也是主家一笔不小的负担。

 

韩信渐渐就成了一个不招人待见的角色,连屠户家的少年,都以当众侮辱他为乐,让他“俯出袴下”。

 

司马迁笔法厚道,只说他早年是淮阴布衣,“贫无行”。

 

当时,许多混街面的人物,要么去做小吏,揽事,弄权,沟通黑道、白道,做地方上的豪桀;要么就学做商贾,审时度势,因人情,从人欲,积累资财。

 

但是,司马迁说,韩信做不了这些。

 

韩信每日谋食的方式,竟然是腰里别一把剑,饥肠辘辘的呆在护城河边,钓鱼。

 

这个选择,完全是行为艺术家的做派,倘使庄子见了,没准还会想同他做倾心之谈。

 

显然,吃饱饭,是困扰韩信的大问题。

 

恰好,吃饱饭也是革命最古老、最深刻的动机之一。

 

于是,当项梁的部队渡过淮河,打过来时,韩信就“仗剑从之”。

 

这个细节说明,韩信虽“贫”,但还是保有一把剑,侮辱他的屠中少年也说韩信“好带刀剑”。

 

如此看来,韩信要么是破落贵族的后人,如今低到了尘埃里;要么就是受春秋战国遗风濡染,学做游侠的城市无业者,毕竟其时去古未远。

 

不管怎么说,韩信革命了。

 

他选择阵营的原则,就是看给不给自己机会,能不能把饭碗做大。

 

所以,当楚军不给他机会的时候,他便改投了汉军。

 

起初,刘邦觉得这么多人都来投,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也不大重视韩信,随便给了个底层军官的位子,就算打发了。

 

韩信到组织部门办手续,一看,“治粟都尉”,搜集粮饷,即抢粮的,顿时怏怏。

 

他也是久混街头,非常适应革命团体的文化氛围,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撂挑子,什么时候应该发牢骚,于是就去磨主管领导萧何。

 

萧何革命前长期做基层工作,熟悉街面,熟谙人情,认为韩信“国士无双”,能成事,就向刘邦极力推荐。

 

刘邦做事,一向倚重老哥们、老关系,对于萧何的意见,他非常重视,遂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抓住了这次机会。

 

他曾做过项羽的侍卫,近距离观察过项羽,所以,他为刘邦细致分析了项羽虚荣、任性、过分自尊、不懂分权、不善于笼络人心的弱点,引起了刘邦的兴趣。

 

韩信说,对付项羽这样骄傲的贵族,力不足时,就要装孙子。之前,张良先生建议烧绝栈道,做出“无还心矣”的姿态,领袖能采纳,这一点已经做到了。

 

刘邦一向长于装孙子,听了会心一笑。

 

韩信说,打仗,不能像贵族那样,总想着什么礼仪、风度、规则,打仗要学流氓打架,偷偷摸摸,遮遮掩掩,趁人不备,突然袭击,背后下黑手。

 

我们革命者一定要有属于革命者的道德观,绝不能顾忌这儿,顾忌那儿,自己束缚自己,放不开手脚。

 

刘邦越听越觉得亲切。

 

韩信又说,我们对项羽的决战,一靠发动群众,二靠统一战线,而这两者,都要靠忽悠。

 

项羽的性格弱点,导致了他一系列的策略失误,这就把忽悠百姓和其他革命者的机会留给了我们。

 

句句都搔中刘邦的痒处,刘邦大喜过望,连说,“韩信!你怎么不早点过来!”

 

萧何笑而不语。

 

革命成功后,刘邦曾经说,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萧何、张良、韩信三人,还说,他们三位是革命的“功臣”,其他的老干部们都是革命的“功狗”。

 

三人之中,就韩信最天真,真信了。

 

以至于在被刘邦削了权力,降了级别,减了待遇后,天天闹情绪,表示羞于和樊哙、周勃、灌婴这些仅仅封侯爵的开国将帅们同列。

 

甚至仗着自己能打,大大咧咧的跟领袖开玩笑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兵,而自己则多多益善耳。

 

什么时候团结,什么时候紧张,什么时候严肃,什么时候活泼,进城后,韩信统统都搞不清楚了。

 

这就失掉了一个革命者的自我修养。

 

最最让领袖不快的是,当自己大度的笑问韩信,既然你将兵多多益善,而寡人不过十万,“何为为我禽”时,这厮虽然也及时颂圣,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却又阴阳怪气的跟了一句,“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什么意思?

  

而萧何能体会领袖的心事,很会装糊涂,懂得“自污”,始终表示,革命事业只需要一个领袖,而自己在领袖面前永远都只是一个小学生。

 

张良则神神秘秘,玩形而上,表示自己参加革命,只为追求永恒而玄远的道,何曾在意过转瞬即逝的权力,自己始终坚信,领袖是天降伟人,“沛公殆天授”。

 

这两位,一个曾经在革命阵营即将分裂内讧的关键时刻,提醒刘邦,不要吝惜王爵的封赏,不要重蹈项羽玩印不予的覆辙,先稳住韩信要紧;一个则在革命阵营已经分裂内讧的关键时刻,直接参与了诱捕并处死韩信的密谋。

 

都是革命同志啊。

 

刘邦到底是领袖,懂得“高深莫测”这一帝王心术,听到韩信的死讯时,“且喜且怜之”,还问,有什么遗言没有?

 

回顾韩信的革命史,在面对组织的敌人时,他表现出了高超的斗争艺术,但在组织内部的政治生活中,他不善于维护领袖的绝对权威,也不太懂得谦虚谨慎,搞好团结。

 

所以,他没有被战场上的敌人击败,却被自己人搞死了,而且,组织上还做出决定,说他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