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知识

 A芝兰之室 2017-10-09

【01】诗、音乐、舞蹈

诗、音乐、舞蹈

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诗、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舞蹈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须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优美方向发展,诗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之间的距离日渐趋于远离。

诗歌在各国都比散文出现的要早。原始人类凡遇到值得流传的人物事迹或是学问经验,都用诗的形式记载出来。这其中有些并非诗的体裁,仅是取诗的形式为了记忆,并非内容必须是诗的形式,例如医方脉诀以及儿童字课书等。

诗歌是表现情感的,把这个见解发挥的最透辟的是《诗·大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在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舞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此外朱熹在《诗序》里有段话也说的很好:

或有问于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馀者,又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个定义把具有音律而无文学价值的陈腐作品,以及有文学价值而不具有音律的散文作品,都一律排开。还有一种文学体裁——赋,它是诗与散文界限上的东西:流利奔放,一泻直下,似散文;于变化多端中仍保持若干音律,又似诗。

文化是民歌的仇敌

在起源时,诗歌是群众的艺术,鸟类以群栖者为最善于唱歌,原始人类也在图腾部落的意识发达之后,才在节日聚会在一起唱歌、奏乐、跳舞,或以媚神,或以引诱异性,或仅以取乐。

个人意识越发达,社会越分化,民众艺术也就越趋于衰落,民歌在野蛮社会中最为发达,中国边境诸民族以及澳、非二洲土著都是证明。在开化的社会中歌谣的传播推广者大半是无知识的婴儿、村妇、农夫、樵子之流。人到成年后便逐渐忘去儿时的歌,种族到开花后也逐渐忘去原始时代的歌。所以有人说,文化是民歌的仇敌。

诗的境界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驻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莫无边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或者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裁剪,有取舍裁剪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唯在不即不离。

每首诗都自成一个境界。无论是作者或者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者是一幕好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其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喜悲,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这首诗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而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