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教老子——摘自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之学用者感悟

 道德经学用 2017-10-11

盘腿面对寂寥的内心天地,我在惭愧:六十多年的人生一路走来,怎么很多时候竟然会忘记了自己伟大的祖先?以至于千年的传统道德观念,竟然会被物欲的横流所沦丧。但我们今天终于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懂得了恭敬和学用——“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一个“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伟大的中国梦正在改变世界。

道德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老子!这时我正在追寻您的脚步,期盼您能骑着青牛,来看看3000年后的道德世界,来看看这个渴望向您面对面请教的小学生。有人说你西去后又化身为佛陀,也有人说你早已得道成神,但我这时却明明感觉到您就在我的身边,您的五千言,让全世界都在进入思考……

今天是六月初一凌晨,但外面是一个决不寂寞的世界。我知道在那漫长黝黑的山道上,已经有人在向着他们渴望的幸福攀登,唯恐迟了一步被人追着烧了头香。尽管很多人早就知道佛祖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但是世人因为实在有太多的欲求,还是心住于相,总觉的唯有这样,才可以显出那颗无比虔诚的心。

我也是一个享用着人间烟火的凡夫,我这时首先想起的是您那句“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您说的“母”,就是“道”,这也是您之所以跟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您本来就是一个复归于大道母亲怀抱,汲取真理乳汁的婴儿!所以不管当年后世,谁用愤世、自嘲、没落、甚至是用土、傻等等来评论您,也不管凡夫俗心,用多么精明和眼光责难您,您却从没有一点儿燕雀鸿浩之分别,依然是大道自然。

 

“绝学无忧”

我这个时候正在想您说的“绝学无忧”。什么是绝学?是人们经常说的那种绝活,绝技?都说有了它就一生生活无忧?还是要我们摒弃那些圣、智、仁义的浮夸之学,而不受诱惑,自然地远离忧患?这好像都有点意思,但一定不全是。我总觉得你是在告诉我们,要放下自我、抛弃分别心,让一切痛苦烦忧自然烟消云散的一门真正的生命“绝学”——悟道!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为了让我们多一份思考,你问“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这是二种不同语气的回答,但都是一声“是”。如果把“唯”当作是一种恭敬的回答,能从中看到他的一种诚恳接受和服从。如果把“阿”听成是怠慢的应答,你会发现这是一种虚伪的造作和奉承。在现实的生活中,其实我们也常常会面临这些问题,並十分关注其中的细节。但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学会反观自己?在对待别人时,我们又会怎么做?比如面对不同的人,你都会发出同样真诚的一个微笑,一句赞美吗?如果面对一次民主批评会,你会用“唯”?还是用“阿”去对待你的领导和同事? 老子还在告诉我们什么?不管一个人如何想“修之以身”,要培养起自己的道德观念,必须是“其德乃真”。一旦离开了这个“真”字,就什么也不是。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首先是这个世界有没有善恶?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当然有,而且经常在发生。比较典型的现象是街头行乞者,已经到了“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地步,有人想行善积德,闹不好反有助其好逸恶劳之过。当一个人觉得挣不到善就苦,赶不走恶就恼,那岂不是自作自受?怎么来看这个问题?伟大的老子,是您站在“道”的层面,作了一个“本无善恶”的总结!因为种豆得豆、种瓜得瓜!骗钱的人自担因果;布施钱财的人,各因有心有为、随意无为而播种着不同的福德而已……

 

“人之所畏”

但是您明确的告诉我们,“人之所畏”的是什么?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是否愿意, 或者说你已经有了什么地位,或者到了一种什么境界,但你必须要遵守的是社会的公德,必须要敬畏的法律规范,这就是“不可不畏”。至于怎么来看待这个“畏”?可以因为惧怕而不得不服从;也可以觉得对自己人性自由的束缚,虽不满而又无奈的忍受;更可以因为内在的敬畏心,和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而乐意的遵循和自然和顺的接受。人还所畏什么呢?害怕生老病死?不对。您早就说过“夫物云云,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再也自然不过的事情。作为一个大道修行者,对此更是无牵无挂,无欲无求。那您说的畏,一定指“不知常妄作凶”吧。因为您说过“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同于失者,失也乐得之。”可见人生还有不可不畏的:应该是荒淫、贪婪、自私等失道之事!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尽管都知道老子所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但是几千年来引鸠止渴、欺世盗名等等的荒唐的行为、荒妙荒谬的语言、荒乱的思想还是层出不穷、没个止境。就在今天的社会,一个为国家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工程师,累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的新闻消息,竟然会被一个歌星演员的绯闻差点挤出人们的视线之外……您的这一声“荒兮,其未央哉!”可是对“人之迷,其日固久”的再次呼应和感叹?!从古到今,还是有多少人在纵情放欲、追名逐利的生活中,彷佛是在美滋滋的享受着盛宴,又如在春天尽情游山,好一派“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莺歌燕舞。

 

“我独泊兮,其未兆”

但您为什么要“我独泊兮,其未兆”呢?是因为您看到了这一切只是昙花一现的虚幻假象,还是你已经知道这些外在无常的境界,正是制造所谓的欢乐与痛苦的源泉?所以您在自说自话中告诉学道、悟道之人,要保持淡泊清静之心,更无须去追求那种虚幻的灵感和先兆!只有这样无欲无求的生命,才能像一个“沌沌兮”还没有分别心的、尚不会发出笑声的“如婴儿之未孩”——在天地的摇篮中晃来晃去,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既然一无所有,反而无牵无挂。所以我怎么觉得这个“累累兮,若无所归”,让我看到了一个本身就无来无去的大自在的您?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也正因为您不折腾,所以才落了个“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看到很多人因为不停的追求,好像物质享受也越来越多的时候,您怎么会觉得自己缺少了什么、丢失了什么东西呢?于是您一定又开始在寻找那个本来就无言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大道了。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

“难得糊涂”是我们今天这个世界聪明人在碰到不好解决的问题时常用的一句口头禅。我了解到近3000年前的您,当时正处在一种战乱纷起、德崩礼坏,唯“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的一片虚仁假义的社会里,您这时所能做的,大概也只能保留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所以才说出了“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的实事求是的心声!当年大家都争先恐后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机巧之时,您愚在既不去附炎趋势,也不改自己那种为而不争;当众人焕发出明察秋毫的智慧之时,您却独自进入了寂静无声的内观。我敢说,这不是您的大智若愚,这是您在碰到问题时的责任和使命感!是在抱一中的悟道!是知其白、守其黑的自然朴实!

 

“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

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您“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的心胸,才会像浩瀚无边的江海之流,您的思维才会像无边无际的疾吹过广袤的草原一样。所以您才实话实说“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但对于您的这句话,3000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发出了太多褒贬不一的点评:有人认为这是您愤世嫉俗而说的牢骚话;有人认为是您在显示自己与人不同的见识;也有人认为您是在故意贬低别人,从反面来抬高自己等等……

但我却从您留下的《道德经》中得到了一种觉知:您是初心不改,平淡无为,甘愿寂寞淡泊;所以在您的心中一片清静无为,哪来什么善恶美丑?这一席话自然而然,既没有妒忌,也没有自夸。临别之前您能简单告诉我,怎么样才能超凡入圣的解脱吗?难道您仍然留下这样一句淡然的话语:“如果说我有什么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我只是一心尊道贵德,把道始终当成生我、养我的母亲”!

 

注:原文摘自《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学用者感悟集锦》

作者:国良

编辑整理:道德经学用编辑部

(悟道心得,不设版权,欢迎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