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受病

 经旨传习 2017-10-12

2017/6/16(标签:三阳三阴 厥逆 痹病 杂病

继“寒热论”后的几篇文章中,我们先论外淫之热,次论内因之热,再论外内交争,然皆在气分而不涉于经。下面着重论病入六经,即内因之病入于三阴之经,外因之病入于三阳之经,其邪气厥逆于经,故多系杂病,且施刺时取手足之指井及血络(把井穴与络脉等同看。脏病者,宜刺井荥,从子以泄母)。

三阳之经为太阳、少阳、阳明,三阴之经为太阴、少阴、厥阴,合为六经之三阴三阳。在《灵枢》、《素问》经中,凡曰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此论在六气或有及于六经;若曰肝心脾肺肾,此论有脏腑经脉而或涉于六气。例如,太阳之气主于肤表,邪之中人,始于皮毛,是以皮毛之邪而转入于太阳之经,然后开始六日气周,七日来复,八日再经。此为表阳之邪始病,太阳六气相传,移皆有次,此论在六气或有及于六经。又如,太阳之脉与厥阴之脉争现者,是太阳之热与肝热相交,表阳之邪不以次入,而与五脏之热随所乘传,此虽未言脏,但却言阳脉与阴脉争现,此论有脏腑经脉而或涉于六气。病入六经宜先施六经之刺,此六经之刺又皆宜泻而不宜补者也。又因针刺之中有至道存,故泻中或有补矣。例如:

气满胸中喘息者,经气逆于上也。足太阴脾脉上膈注心中,故取足太阴大趾之隐白(或大都),使逆气下行(太阴居中土,厥逆从上下散),则怏然如衰也。取穴时距脚趾甲角如韭菜叶宽的地方,有寒者可深刺留针,发热或不发热者可浅刺疾刺,直至上逆之气下降,急促喘息缓解为止。

心疝暴痛者,因小腹阴囊之疾而心痛,病在下而及于上也。足太阴之脉从腹而上注心中,足厥阴之脉络阴器,抵小腹,上贯膈注于肺。此病足太阴厥阴之经而上为心疝,故取足太阴(公孙或隐白、大都)厥阴(蠡沟或大敦、行间)于下,尽数刺去其皮肤浅层有瘀血阻滞的血络,则心痛止矣。

咽部红肿疼痛,舌卷口干,烦心心痛,臂内侧缘痛而不能上举到头者,厥阴心包经之热病。心包络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上通于心,下络三焦,故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相火上炎则咽肿疼,舌卷口干也。取小指侧无名指爪甲下(距去端如韭菜叶宽)之井穴关冲(手少阳经,取荥穴液门亦可),泻其相火,则诸病自平矣。

眼中赤痛从内眦始,病足太阳之经而在上也。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与阴蹻、阳蹻会于精明,故当取之阴蹻以清阳热。因阴蹻脉为足少阴之别,故可取足少阴经的照海穴施刺。此论外淫之邪入于阳之经而证见于上也。

风痉者,风伤太阳经脉,复遇寒湿所致的痉证(抽筋)。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太阳经脉循于背,风入于中,则筋脉强急而身反折,此抽风属阳病不能俯,风邪入于太阳之经,病足太阳之经而在中也。应先取足太阳之井穴至阴或荥穴通谷及腘中委中施刺,并在浅表的络脉上刺血络出其血络之血。若中有寒者,取足阳明之三里以补之(经脉血气,阳明水谷之所生)。此论外淫之邪阳之经而证见于中也。

小便不通或点滴而出者(尿闭),太阳之经邪实此病足太阳之经而在下也。三焦下腧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邪实则尿闭,取阴蹻之照海穴实。阴蹻与阳蹻相交于太阳之睛明,阳入于阴,阴出于阳,阳蹻乃足太阳之别,泻其阴蹻,则太阳之经邪从蹻脉而出矣。若肝所生病者为尿闭,可取足厥阴经位于足大趾外侧三毛上的大敦(亦称三毛、足大趾丛毛),上有血络者以出其血(放血)。沈亮宸还指出,《四时篇》论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大络脉),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足厥阴肝经),结而血者,此癃(尿闭)在太阳三焦,亦兼取厥阴之络。因厥阴之气,生于膀胱水中,母能令子实,实则泻其子也。此论外淫之邪入太阳之经而证见于下也。虽论外内之病转入于经时,外者入阳,内者入阴,各不相干涉,但仍可从阴阳相生相克中找到治法,此乃至理也。

脐下丹田为气海,胞中为血海。男子以气为主,女子以血为主。若男子因五月事(阴历五月为毒月,不可行房事)或淫溺惑乱之失真留阻而有情蛊破体之痛(男子如蛊,少腹热痛,患了像疝瘕一样的蛊病),女子因月经之隔阻而有痛不欲生、情不自禁之冲动(女子如怚ju),此乃血气之留滞于内也;若其身体腰脊如同要分解开一样疼痛(身体,脾胃之所主;腰脊,肾之腑),则是血气之病于外也;不欲饮食者,胃气逆也。此外内之邪伤其外内之真,外内血气之为病也。何以施治?张志聪曰:“在'男女’二字,亦当轻看,参阅圣经,勿以文辞害义,庶为得之。”就是说,男女此证,皆病血气。因此又曰:“故当先取肾脏之涌泉,再取胃腑之趺阳于跗上(足背上有血络盛满处也要全部点刺出血泻邪气)。尽见其血者,通其经,而使血气之外行也。”但也有专家认为,涌泉在足心,在此代表阴蹻脉;跗上即足背,在此代表阳蹻脉。阴阳蹻脉发自于二目,“足”则是阴阳蹻脉在下部的终始点,对于男子如蛊者,既然是阴气盛过阳气,就要取涌泉见血,即泻其阴气也;对于女子如怚者,既然是阳气盛过阴气,就要取跗上盛者见血,即泻其阳气也。此又把“男女”二字看重了。

经脉者,脏腑之十二经脉,循行于上下者也。络脉者,脏腑之十二大络,阴走阳而阳走阴,左之右而右之左者也。痹者,风寒湿邪杂合于皮肤分肉之间,其邪在皮肤(孙络)而流溢于大络者为“众痹”,其邪在分肉而厥逆于经脉者为“周痹”。若刺血脉曰腧穴,此脏气厥逆,从经脉(血脉)相乘,与六气无涉,故不曰三阴三阳;若取脏气曰三阴三阳,此脏气厥逆,无经脉之相乘,与经气(六气)有关,故当取三阴三阳之经以通厥逆之气,按摩导引可痹痛立已。本文没有涉及什么经脉相乘,只是谈由血络把经脉之邪导引出来,这与“当取三阴三阳之经以通厥逆之气”类同。
​索引:《黄帝内经》(张志聪集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