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摔麦茬

 董家仁 2017-10-14

    割麦打场这个活即使到现在农业比较发达的今天,时常还能见到,只是规模和场面不像生产队时期那么大。但摔麦茬这个生产场面几乎再也见不到了。

    摔麦茬是太和西北乡人的通俗说法。是一个把麦籽从麦杆上摔下来,把麦茬梃子整理出来作为盖房或修缮房屋用草的一个过程。

现在的秸秆都成为负担,每年的庄稼收割时节,政府都会抽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禁烧,可是在砖瓦房、框架结构的楼房还没有普及的1980年以前,麦茬可是西北乡生产队和每个家庭非常重要的物资,因为不论是盖房子,还是房子修缮,镇墙头,盖猪圈等都离不开秸秆,离不开麦茬梃子。

    生产队在割麦之前都已经选好哪块地麦子割下来要留着摔麦茬。生产队种的麦子大约分两种:一是垡子麦,多是前一年的红秫秫、玉秫秫、春芝麻、谷子地等,这些早茬作物收割后,因为地腾出来的早,要犁起来趁着暑天晒垡子,因此种的麦子也称垡子麦。二是豆地、棉花和春红芋地腾出来的较晚,通常是麦子掺豌豆耩,所以称为交子麦。红秫秫、玉秫秫、谷子等都是在农历的七月中以前就可收割完毕,这个时节大面积的豆子和红芋还没成熟,所以对这些地块都是精耕细作。先施上足够多的土杂肥把地犁起来,这时候正是暑天,晒上一到半个多月,称为晒垡子。筏子地晒得透干,下雨坷垃及酥,等到割豆子之前再施上一些精细的饼肥(那时候的饼肥都是棉籽饼,生产队有磨香油副业的,麻糁多,也可能施些麻糁等。西北乡那个年代人们吃的油主要有三种,猪油、棉油和香油,没有豆油、菜籽油等)抄犁一遍,然后顺着地垄耙两遍,再沿地块的对角线斜着交叉索耙,那个时候犁地耙地基本上都是用牲口,耙地时人要站在耙床上,有一定危险,但是农民老把事都已经习以为常。这样耙地使地上虚下实,上面坷垃头大的像豌豆小的像芝麻,下面很扎实(这里的扎实不是板结),起到锁墒的作用。把墒土锁好后,等种麦的时节一到再耩地播种。种麦有句农谚: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垡子麦一般要赶在播种的前期,仨月种麦一月收,意思是晚茬可以适当晚点,但是收割的时段相差很短,麦熟季节一到,熟不了的也会死掉,产量会低些。在寒露前后的一个月时间种麦最好。晒垡子的地长出的麦,麦杆结实健壮挺拔,麦籽粒饱满,品质优良,每亩地产量400多斤左右。相比之下,其他地种出来的麦子,麦秆质地疏松皮薄切软不津沤。

垡子麦成熟后要用镰刀割下来,麦穗朝向一致整齐地放成趟,然后用鲜湿的麦秆把割下来的麦子捆成梱,称为麦个子。麦个子晒干后运到场里垛起来,等大收的交子麦收完再安排摔麦茬。摔麦茬的活生产队会一大早安排男劳力搬来大板凳,抬来长长的木板,粗粗的圆木登成排,为了使每排木架子牢固可靠,靠架子的两头,往往挤上石磙,或上面压上捞石。排与排之间间要留够运送麦个子麦茬梃子的人行通道。吃过早饭,扒开垛均匀分运到整个场里,麦穗朝上站在架子的两边或几个麦个子麦穗朝上互相依靠着暴晒,早早的回去吃午饭。饭后趁天最热的时候,生产队长一声吆喝,男女劳力头戴草帽,大部分穿着长袖衣衫,还要拿条擦汗毛巾。不能喝凉水还有拎着茶水的,像上战场一样按大致分工进入摔麦茬阵地。

麦个子通过在地里晒和场里一个上午的暴晒,用焦干来描述最为确切。不论男女,双手抱着麦个子对准登好的长板、圆木、门板、捞石只需轻轻摔上两三下,麦子和麦壳全都脱离了麦秆;再解开捆麦个子的麦腰子,注意不要乱了,再摔几下,前半截的麦叶和夹在麦茬里面的麦粒脱离;再掉回头分两开,两手抓在麦杆的最上端,连摔带刮来几下,后半截的麦叶杂草脱离;就成了光光的麦秆,西北乡称为麦茬挺子,这整个过程称为摔麦茬。一捆麦茬摔完整齐的放在身后稍远的位置,有专门的人把它运出摔麦场。在摔麦茬期间按分工有专门的劳力穿梭其中,不停地用木杈、络清理甩掉的麦秆和麦草。人们带着草帽或斗笠因为天热蒸发快,身上脸上的汗水倒不是太多,只是麦锈钻到人们鼻孔里、衣服里,吸到肺部里,叮在皮肤上,咳出来痰全是黑黑的。干活的人们要不停的补充水分。那时候条件差,生产队会安排人不停地担来井拔凉水,供麦场上的劳动力饮用或洗脸。麦茬梃子运到场外,安排年龄稍大的劳力把它打成直径三十公分左右一梱的麦茬,垛起来待分待用。场上的摔麦茬要进行到下午六点钟左右。这个时期天黑的晚,后续工作要进行到天黑。

摔麦茬这活要选择最热的季节最热的天在太阳底下干最脏最累的活,但由于麦茬是1980年以前盖房的最重要的缮草,每年又不得不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