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眼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用了半辈子才看透的人是不一样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Karl 2017-10-15

一看这条题目我就想笑了。

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讲过一个故事,说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神到什么地步呢,只要他用拐杖轻轻敲一下原子弹的壳,就能准确说出这导弹有什么毛病,问题出在哪。小时候真信,那个时候刚刚粉碎“四人帮”不久,拨乱反正,恢复知识分子的荣誉,华罗庚先生等一批优秀知识分子重新被树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当时有句顺口溜“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时我想,哗,真利害啊,这才是科学家嘛。到长大一点,懂事了,就觉得老人家是在扯淡了:你又不认识华罗庚,你又不懂数理化,凭什么相信你告诉我这个故事是真的呢?

哈哈,人的语言有时候真是看你怎么看,认真你就输了。你是如来下凡,神仙托世?还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说得自己象神人一样。这开个玩笑可以,相信,你就输了。如果真有人希望你信,那他绝对不是智者,甚至是不安好心的。哈哈!

任何人,只要不是脑子出了大问题,都会关注外边世界某些事物和人的。差别在于,关注的层面(兴奋点),关注的目的、范围与方式不同而已。所谓“事物的本质”带有抽象性,是抽象思维、哲理思维的范畴,是的,严格来讲是这样的。所谓的直观、直觉,如果不是对着事物的整体特征上用,也谈不上能够帮助认知事物的本质。例如,你直觉到那个人是个坏人,他对你是不利的,你直觉到他是你不喜欢的人,那是本质直观吗?对认知事物的本质有帮助吗?

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要带有一定的理论性,有深度,有震憾力,方为真正有意义。要达到这一点,毫无疑问,训练,思维与哲思的训练是必须的,是人都逃脱不了。世界上有很多文化里,特别是那些民间或半民间,不够严谨老实的地方,往往过份夸大了伟人、奇才个人的思维思想能力,这是一种误导。例如说在中国文化中,关于“顿悟”与“渐悟”的讨论,就有这种特征:禅宗思想在世俗化、文人化、诗化之后,过度夸大了即时的直觉性认知对生命的作用,什么六祖谒诗、禅锋机语、当头棒喝等等,以故事的形式广为流传。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儒家学说,明朝的心学有部分人就借鉴了禅宗这种路子,过分张扬了顿悟的决定性意义,以为凡大智者,多有一个决定的时刻,一下子成为神人了,如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对王学的作用,都被民间过分夸大了。顿悟有没有?有;作用大不大,看你本来有的知识系统和之后的知识修养的更新创造能力。顿悟可能是一个路标,一个转折点,这个不错,会有的,但是并不等于前和后的,不重要。

真正认知事物的本质都是靠生活经验和思想习惯、知识吸取等综合因素的积累,任何重要思想的成熟、成功,都不会一蹴即就。一眼看出事物的本质,人家在之前用了多少功夫,经历多少,学了多少,你知道吗?我们都是人,人的大脑运用水平差距不会大得不能弥补。不同的只是,你原来关注的与人家关注的不一样,你用功夫的地方与人家的不一样,短时间内对比,就产生反差强烈的效果而已啦。所以,别轻信什么“一眼看透事物本质”这种话,你学到家了,你一样可以。

如何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呢?鄙人前两天回答了一条“哲学怎么探索思维”的悟空问答。人认知事物,有两个要素是不可缺的,经验与理性。经验是感知个别事物,多观察多体会,这是认知的前提条件,但想升华为对事物的本质性认知,还需要“理性”的加盟,就是思维的艺术你要掌握。这里最重要的逻辑学的修养,包括概念的内含与外延,演绎法、归纳法,传统逻辑的三段论推演,同一律原则、矛盾律原则等等基本形态。这些都是要靠学习和训练,是个百分百渐进的过程。“顿悟”在此只能是一个推进剂、转化器,不能算是真理真知得到确认的依据。

是的,这是人为的设定,但人类目前还没有找到比这些更靠谱的方法。中国思维,由于概念本身就带有含混性,靠领悟体会去把握一个范围、大概,例如“道”“心性”“理”“气”“阴阳”“五行”“德”“法”等等,这是不能证明为有还是没有的理念,其实人为的痕迹还要重很多,还更容易出现主观性偏差。很难说,中国传统这些观念可以直接对应事物,你既然不能直接对应事物,何来资格谈事物的本质?现象你都是含混地概括,本质岂不是更加?如果你就是喜欢中国传统这种体验感悟式的思维习惯,就好这口,那没办法咯,事物本质你以为得到了,你就你自己揣着,只能相信我开头写的那个有关华罗庚的神传说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