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叶天士扶阳思想及其临床应用(上)

 txw40 2017-10-15


扶阳,即扶助阳气,主要用于机体阳气不足与失调所导致的各种病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强调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卢崇汉教授在其扶阳论坛中指出:“扶阳……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的意思,通过扶阳,使人体的阳气得到宣畅,得到强盛。”清代名医叶天士,是中医温病学重要创始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法,奠定了其在温病学领域的地位,同时,叶氏更是一位影响极大的中医临床大家,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病,其医案蕴含了叶氏极为丰富的诊疗经验,笔者在研习叶氏医案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叶氏独特的扶阳治法,此法所涉治病证包含上中下三焦,且辨证精准,治法灵动,诚为后学典范。以笔者管窥,叶氏扶阳治法包括了温润兼修,阴中求阳法;动藏求阳,脾肾双调法;温益中士,后天求阳法三种,兹探讨如下:

1温润兼修,阴中求阳法

阳化气,阴成形,机体阴阳互根互化,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临床中,对于许多慢性病患者而言,机体阳气(功能)的消耗必然伴随有阴精(物质)的减少,故肝肾不足,阴阳两虚并见者较为常见。叶氏在此类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强调治阳虚之法,应顾及桂附辛热之刚猛,以免犯劫阴燥肾之弊,建议温剂生阳为主,以补在下之精血空隙,期呈春阳发生之势,求阴阳互根之妙。

治朱某例,辨证为阴中之阳虚,选药仅淡苁蓉、桑螵蛸、大茴香、锁阳、菟丝子五味,是方尽选温益肝肾精血阳气之品,充益下焦,焕新阳气,同时又能顾及周全防止助阳化燥伤肾之弊,叶氏将此法称之为“春阳聚,万象发生”之剂,体现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真谛,徐灵胎对此治法大为肯定,并补充指出“温剂总以柔阳立法。”又如二十九岁庄某,叶氏诊为肾阳虚,精腐于下。“肾藏阴中之阳,所以煦养真精,不使腐者”,指出此病为肾脏阴中之阳虚所致,缘肾中真火内藏元阳,故应以温煦涵养为要,“温煦,则生阳自充”,明确指出此证,“若以姜桂附乌等燥热,斯燥伤肾矣”,选药鹿尾、羊肾、肉苁蓉、巴戟天、归身、菟丝子、云苓、韭菜子、补骨脂、大茴、蛇床子,是方大填以血肉有情温养之属,辅以益肾温阳之品,温而不燥,补而不壅,是为阴中求阳之方范。对此温扶阳气之法,徐灵胎氏曾专评其功,同时,也对叶氏防止燥伤肾精的观点给予了肯定,叶天士曰“温是春升之气,万物发生;燥热,则如夏日之刚烈,秋阳之肃杀,煎熬血液,反涸本真,不可轻投。”

2脾肾双调,动藏求阳法

脾肾分主后天与先天。脾脏主升,主运化水谷精微,其功用均离不开脾阳之气的温煦养护,故脾阳宜动,动则后天运承得利,升降有度;肾脏主藏,主藏精保元,其功用,亦离不开肾阳的蓄涵温养。脾肾两脏阳气互为相关,脾阳功用正常,阳动有度,可荫及肾阳补充,同样,肾阳功用正常,元阳蓄涵生旺,自可温煦脾阳,助脾功用。

叶氏在其医案中,对脾肾阳气的功用区别有至真描述,对温扶脾肾之阳有独特见解,如治四十三岁管某,据其饮食减少,食已不化,肌肉消瘦,以及脉关前濡小涩,尺中虚芤等,断定其为早衰,如此脉症,脾肾之阳俱呈不足,内损之势汲汲尽显,是属虚劳大证,观叶氏选药,却仅有人参、茯苓、荜菝、葫芦巴、益智仁、生姜等六味药物,观方势,总以动藏兼备中又以温扶脾阳为主。对此,叶氏仅在医案中指出“脾阳宜动,肾阳宜藏。”简约八字,徐灵胎大为称赞,称“此二语医理中玄妙,概括无数妙义……但动脾阳,即所以藏肾阳;而藏肾阳,所以动脾阳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