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格律诗的人,相对全国人数来说,比例不大,但绝对人数来说,应该还是很多,只是多没名气,属自娱自乐,最多在小圈子里“发表”!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让格律诗不能大放其异彩: 1,教育没把它当回事。课本里学,却没有对格律讲解。其实,除了内容(诗的意境,时代背景,教材甚至还能深入出一个颇具教育意义的“中心思想”来),格律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音韵的美,只有真正有意识的了解了,才能体会出来!也即格律诗由内容(意境)和可期的音韵组成!这里要加个“可期”的定语,很重要:一是,从读第一句起就确定了整体的音律!二是,有规律的声调起伏,在诵读前面时,就已预期到后面的音韵,当这预期到来(诵读出来)时,心里便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这预期还包括对仗的可期)。当这预期反复实现,这份满足感就在心中来回荡漾,这就是美!这才是格律诗的精髓和本质!现在根本就不在意这个部分了,只是一味的讲解诗的意义。之所以才会有很多很多的人“愤慨”地说讲究格律“因律害意”! 2,象牙塔顶老古懂!很多人死抱着古韵不放,不与时俱进。以能按古韵(《平水韵》)为荣。其实这也没什么,毕竟写诗是个人的事。但当这成为评判标准(就算明里说可按新韵,但心底里是看不起的,认为新韵不入流的)时,就成了格律诗普及和发展的障碍!很多人会说,人家又不反对用新韵,成什么障碍?!其实,这种以古韵为荣,内心里以古韵为评判标准的现象,现在大行其事,是一种对新韵的不言的轻视!就像多年前城里人对一个来到城里的乡下人,虽然城里人不明着说,但行为、神色等表现出来的无言的轻视,那才是最让人感到“自卑”的!作为对诗词的欣赏,了解甚至研究古韵是必要的,甚至可以成为专家学者!但必须明白,声韵是变化的,写诗不是写给古人看的!是现代人在看,在赏!如果死抱着古韵,因自己精通而认为自己了得,就成了老古懂,自己在象牙塔顶自赏,塔下芸芸众生不在其眼中,芸芸众生也看不见你,就完完全全失去了诗歌的意义!君不见,唐宋时上至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都有吟诗作对的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音韵合时!而现在呢?成了老古懂! 3,延续上述论述。诗是写结时人看的,它的本质和精髓是意境和音韵!现在读来,明明不押韵,却硬说押韵,就完全失去了诗歌朗诵的美感! 4,现代发展,不再限于“文”,节奏快,感受的事物多,逻辑思维占据很大份量。不再像古时有大量时间溺于“文”中,写首诗词,有闲心去翻韵书逐字对韵。个人以为,如果要让格律诗走出象牙塔,就得以现代音韵为准!规定以标准普通话为准。我想说的真实意思是,音韵其实说出来甚至心里默一下就该知道!不必去翻书! 5,如果现在还要我去翻书写诗填词,我宁可一辈子不写! 受邀请而发些“牢骚”而已!笑过! |
|
来自: Zhengsqhz > 《诗词、文学与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