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34条

 lhg821 2017-10-17

第334条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先厥而利,阴寒气胜也。寒极变热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其喉为痹者,热气上行也。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利不止,必便脓血者,热气下行也。热气下而不上,其喉亦不痹也。

此承上条而详辨之,以出其证也。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厥回利止,其热若退,为欲愈也。若厥回利止,其热不退,而反汗出者,是厥阴病。从阳化热,其邪上循本经之脉,故咽喉痛痹也。若厥回发热,无汗利不止者,是厥阴邪热。因利下迫,伤及脉中之血,故必便脓血也。便脓血者,其喉不痹,谓热邪下利,而不复上病咽痛也。可知下利止,其喉为痹者,谓热邪已上,病咽痛,即不复病下利也。

集注

喻昌曰:先厥后热下利止,其病为欲愈矣。乃反汗出咽中痛,是热邪有余,上攻咽喉而为痹也。既发热虽无汗,为其阳已回,所以利亦必自止,若不止,则无汗明系邪不外出,热郁在里,必主便脓血也。便脓血者,其喉不痹,见热邪在里,即不复在表,在下,即不复在上也。

汪琥曰:咽中痛者,此热伤上焦气分也。痹者,闭也。咽中痛甚,其喉必闭而不通,以厥阴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故也。无汗利不止,便脓血者,此热伤下焦血分也,热邪注下,则不干上,故曰:其喉不痹。

此与上条同为先阴后阳。寒盛生热之证,而阳气虚实不同。上条阳不敌阴,故阳退而阴进。此热虽发汗厥后,而阳能胜阴,故厥利自止而不复发。然阳气有余者,又有犯上陷下之不同,即可以发热时有汗无汗为区别。下利不当有汗,有汗是阳反上升,故咽中痛而成喉痹,无汗是阳从中发,热与厥应,厥利止而寒热自解矣。若厥止而热与利不止,是阳邪下陷,必便脓血,下而不上,故咽不痛而喉不痹。

上段似少阴之亡阳,下段似阳明之协热利。汗因于心,无汗则心气平,故火不上炎而咽不痛;利因于胃,利止则胃液藏,故火不下陷而无脓血。

先厥后热,利必自止。然热不可过,发热利止,而反汗出,咽痛者,是热气上蒸皮毛,而冲咽喉,其喉当痹塞也。

发热无汗,是阳不外蒸,里气温暖,利必自止。若其不止,则内蒸营阴,必便脓血。便脓血者,热邪下行,其喉不痹也。

肺与大肠为表里,先厥后热,下利当止,原系厥阴顺证,盖寒湿将尽而阳气复也。惟血分热度太高,上迫胸中淋巴干,水液外泄为汗,肺胃燥热,因致咽痛喉痹,所谓「大肠移热于肺」也。若先厥后发热而无汗,利以当止而不止,血分之热直与肠中湿邪混杂而便脓血。大肠之热不移于肺,故其喉不痹。予按咽痛为燥气上淫肺胃,厥阴之证,与少阴略同。要其便脓血,则大相违异。少阴之便脓血,为水寒血败,故方治宜桃花汤。厥阴之便脓血,为阳回血热,故独宜白头翁汤。不惟脉之微细滑数,大有迳庭,而少阴之昏昏欲睡,厥阴之多言善怒,情形正自不同也。

这一条论述先厥后热,阳复太过的变证。

这一条与上一条要联系起来理解。厥热胜复,阳气恢复,这是个好事。如果阳气太过,也要发生疾病,有在上、在下的部位不同。第332条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痈脓在于周身。这一条属于病位在上、在下。厥阴病阳气要是太过,伤及阴血,可以出现浑身长疮、长疖子,也可以出现喉痹、便脓血。伤寒出现手足厥冷,这是厥阴的寒证。怎么知道它是厥阴的厥逆,而不是少阴的厥逆?因为少阴厥逆没有续后的发热,只有厥阴的厥逆后有发热。厥阴为阴之极、阳之始,中见少阳,所以厥和下利必然能自己止住。

伤寒先厥,厥的时候就有下利,后发热,发热的时候厥也就好了,下利也自止了。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如果阳气恢复得太过了,逼阴外泄,就会汗出。如果阳热之邪上行,就其喉为痹。喉痹是古代的一个证候名,指的是咽喉肿了。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者,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阳气太过向上向外,所以有汗出、喉痹,这是一种趋势。还有一种趋势,虽然发热,但是没有汗,邪向下行,而利必自止,下利就止住,是阳气恢复,寒邪退却;若下利还不止,这种性质就变了,以前的下利是寒性下利,现在是在发热以后的下利不止,阳热下行,所以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便脓血了,热下行而不往上行,所以咽喉部位就不发生喉痹。实际上这一条阳气恢复是一个好现象,厥和下利就自止了。

这条是从厥热往复那条说的。伤寒,先四肢厥冷,后来发热,就是阴退阳进了,下利必自止,与前面一样,先厥时下利,后发热了下利必止,如果没有其它情况病就好了,可是阳进的太多了,阳有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亢于上,而反汗出,嗓子疼,热往上亢,其喉为痹。

第二种是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也是接着前面说的,伤寒先厥后发热,不过不是反汗出,而是发热无汗,但以前的下利也一定止,假设不止,就是热有余了,必便脓血,这个是热往下排的,便脓血是热往下排。热下排而不上腾,所以咽不痛,这是就病的现状而预后。

患太阳伤寒,先厥逆后出现发热,是阳气回复之兆,阳回则虚寒下利可止。如果发热伴有汗出,且咽喉疼痛,是阳复太过,迫阴外泄而为汗,上灼咽喉而为喉痹。如果发热无汗出,下利本应自止却未止,是阳复太过,虚寒下利转为热利,邪热破血妄行故可见脓血便。若邪热下行,则无喉痹之证。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7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330条: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331条: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第334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复制可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