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道德经是面向帝王治国政治论述无疑,不是专讲修仙求道,养生的东西。 2。伟大之处,老子首先在无限高无限大的广度上考虑问题,先考虑了整个宇宙的顶层设计,给出了世界的本体起源,去除神鬼支配,顺便解答了给出了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问题---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则没有疑惑。 最直接作用就是 华夏文化最早摆脱了鬼神宗教迷信低级趣味,作为文化奠基者使得后续两千年的文化传承没有跑偏,单只这一项贡献就够伟大。观其他西国,南国,,,邪教肆虐,妖孽丛生,宗教斗争流血绵延千年, 便知1,2。 3。以天道的道理推及人间,主要讨论了天下人间的治理,不是出世的哲学学问,是很朴素的治国建议书,是为现世人生谋幸福的学问. 4。老子是帝王师,授课对象是帝王,前提有2: 1.首先得有天下,无为是要取天下用的(无之以为用),普通人连个乡都没有,别妄想无为啥的,普通人无为会饿死 2.帝王已经足够强,为避免强极必衰,因此要守柔弱,普通人则要自强不息. 老子顺便提了具体的方法论:辩证法. 5。道德经讲阴阳,尤重阴-柔弱。讲柔弱,讲生。道德经偏于讲帝王衣养万物的生之道--以正治国,尽量避免死之途。很少讲杀,杀乃不得已为之--以奇用兵。 阴符经讲阴阳五行生杀克制之道,天生天杀道之理也,杀气腾腾。 6. 道德经主要说了两件事: 道治--认识客观本体, 守道以静辅万物自然,为天下正;德治--主观 心怀天下德蓄万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 道德经的治理模式不适用于现在,为啥? 因为当代社会处于,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失法而后邪教,而后兵,要想达到老子的治世,要重新认识道母,复归于朴,需要反过来,复法,复仁义,而后德,而后道. 道德经可以作为未来人类社会大同世界的纲领指导 1. 老子发现提出了“道”,找到了“德”的根本依据,以天地自然为锚,而非一群人自定的标准为锚。 老子没有说“道”的来处,只说:有物混成,我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法自然。老子讲道是世界根本,万物为雄而道为雌,天地根,天地之始,天下母。花费大量篇幅解释“道”的属性。以道为万物之母,世界本体. 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也是直接引入的概念。五音,五色等可能来自于古代流行的阴阳五行之说。 阴阳互易,盛极必衰.道德经偏于讲帝王衣养万物的长生久视之道--以正治国,尽量避免死之途。很少讲杀,杀乃不得已为之--以奇用兵。道德经讲道之阴阳,尤重阴。 道德经主要是给帝王治理天下看的(帝王怀有天下,已经足够强,过强则死,要守弱才能长生久视。五音,五色,六亲不合 都是贵族之事),当然平民百姓看了也是开卷有益。 2. 德,也是直接引入的概念,古已有之,君王贵族专用。商代已有德概念,偏于外部行为方向.周代发挥了德的内涵,增加"心"部,强调内心操行,治国理政广泛提倡德治。 德=人正直走路,思想准则、心灵规范。道,阴阳合一可生可杀,德畜而不杀。 老子提出道是万物之源(道之为物),去鬼神。然后按照“道”的内涵对“德”的标准进行定义拔高,指出社会流俗的所谓高尚之德,境界标准还差的很远。给出了圣王应遵从的玄德(上德,玄德,孔德)境界---符合道的人类思想行为规范。 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尊道贵德,这里的万物主要指有思想的人类。宇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为万物之灵,独有肉体和心灵思想,可以尊道而行,也可以不遵道而行。 道只有一个。而人类的思想行为标准杂而不一,分裂为:上德、下德、上仁等等。合于道的心灵行为规范方为玄德孔德上德常德。德治的对象主要是人的心灵思想。老子的文章是为帝王讲述治国之道,不是严密逻辑推理的科学论文,不能过度深究字眼。 4. 道主阴阳互化之客观自然力量,管万物(包括人)的肉体生杀、强弱、利害、损益、多少等。 德管人的主观心灵思想精神(欲望、智力、巧伪、仁义,主义、价值观等)健康成长,后天思想教育,精神思想是不讲“多少,利害,不足,有余”的。 道治平衡人民的切身利益,物质文明建设。德育纯洁人民的精神思想,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是客观的环境、生存、物质权利和财富利益分配治理。一个是主观精神思想心灵的治理。两者不可偏废。圣王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百姓心为心),创造天下至公的恒久社会(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5. 先知道性,人之德取自道之性,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 道治: 德治: 大 为大于其细 虚 不盈,清静为天下正 上德若谷 小柔 勿强 专气致柔 无 无事(道对万物无为) 上德对百姓无以为 朴 无名之朴 婴儿 利而不害 为而不争 不争之德 无亲 不仁 绝仁弃智 一 抱一 抱一 玄牝 慈 为雌 下 曲全 天下浴 .... .... 道性:朴,小,一,不仁等等,体现在人类心灵的德治方面:统治者圣人的心要以百姓心为心、婴儿朴、不仁、不争、不功,不言之教,无为治民。人民百姓的心要无智,无欲、朴、孩之。 6. 道:阴阳力量之转换生灭,万物盛衰、外部自然环境天灾等,国家强弱,百姓肉体生杀,物质财货食物分配多少,利害损益;内部的(经济力量、民心力量)力量蓄积,外部的(军事)力量运用等。 要想合道:要无身,以身为天下,对万物要无为而治。损益、生杀都要让天道为之,人不要代替天道行事。道可生可杀,万物复阴抱阳,不要过强,物壮则老。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要柔弱处下,反复强调要不争--不要损不足而奉有余,从阴而向阳-生之途,勿处阳向阴-死之途。以道莅天下,不伤人,民不重,利而不害。人法道,道法自然。合道就可以长生久视。如果帝王对外外交政策是一味用强,不怀柔,对内分配制度是损不足补有余,这就不符合道,不道早已。 德:对人心的思想教化(仁义礼智等),无智无欲。道生之而不教之,对人的心灵要以德治,无智,无欲,淳朴。 要想合德:要以百姓心为心。对百姓的心灵教化也要仿效道性,行无为之治、不言之教、不仁、无智、无欲、朴之、孩之。(百姓皆谓我自然,稀言自然。) 天道,宏大,细微,长周期内人类生存、灭亡应符合天道,在短周期内国家、个人生死利害应符合天道。天道很简单,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灵长类大脑对大自然反作用力极强(即所谓主观能动性)。人心不同于物,不能借天道之力涤荡。人内心的思想情感,欲望,各种主义思潮理念,智慧等没办法简单用外部力量直接损益,强弱,消灭了人的肉体限制不了其心灵思想的成长变异传播。物质有限,欲壑难填,给的很多反而可能更加不满,损的很多怨恨也会丛生。人心欲望无穷,占有分配物质的计谋政策思想主义也无穷。所以要少私寡欲,减少欲望,减少智慧。人心要用德育来化之,去之,弱之,朴之,孩之。 |
|
来自: liuzhong73 > 《待分类》